簡介
任凱南(1884—1949)
湖南大學校長,經(jīng)濟學家。
生平
字拱辰,又字戇忱,湖南省湘陰縣(今汨羅市)人,1884年8月出生于湘陰縣塾塘鄉(xiāng)(今汨羅市弼時鎮(zhèn))。青年時期聰明好學,曾考取秀才,以品學兼優(yōu)補稟生(第一等秀才),后考入清末興辦的湖南高等實業(yè)學堂,畢業(yè)后考取官費留學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深造。留日期間,結識了黃興并加入同盟會,竭力為辛亥革命奔走聯(lián)絡,撰寫文章。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回國,居住在漢口法租界,創(chuàng)辦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利用這一輿論陣地,反對袁世凱降日、稱帝,聲討其殺害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和同盟會早期領導人仇亮的罪行。《民國日報》被黎元洪和法國領事查封后,他被迫移居日租界,不久又趕赴上海會見黃興,黃興同意他東渡日本,繞道前往西歐。他考入英國倫敦大學,攻讀經(jīng)濟學6年,1921年取得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回國。
他篤信教育可以救國。1922年,主持創(chuàng)辦湖南商業(yè)專門學校,任校長,銳意革新,注意師生素質,商專教育復振,又保釋被趙恒惕所捕學生劉士奇等,頗篤于師生之誼。還與雷夢強等籌辦長沙大麓中學,并兼任湖南省立圖書館館長。1926年,湖南商業(yè)、工業(yè)、政法等3個專門學校合并為省立湖南大學后,任經(jīng)濟學教授。馬日事變中湖大停課,1928年復課,當選為校長。1927年8月,聘為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武大經(jīng)濟學教授。1932年10月任武漢大學經(jīng)濟系主任,后兼任武漢大學法學研究所經(jīng)濟學部主任。1937年7月,湖南大學改為國立,應邀回湖大任教務長,兼任大麓中學董事長。1940年任大麓中學校長,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辭去校長職務,仍回湖南大學任經(jīng)濟系主任。
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聘為湖南省參議員,至1945年,深感“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遂辭去。后被委以湖南省教育廳廳長,但堅辭未就,說:“辦教育不是為了做官,有官癮的人辦不了教育。”他的收入,多半用于購書,并視典籍為天下公共財產(chǎn),后人遵其遺命,將其萬余冊藏書贈送湖南大學和大麓中學。
個人成就
他學識淵博,在經(jīng)濟學方面造詣尤深。在倫敦大學時已學名赫赫,至武漢大學執(zhí)教時,在經(jīng)濟學界已被譽為“南任北馬(馬寅初)”兩大家之一。
卒年
1949年7月,他病逝于長沙,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