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佛門
本貼嫡孫,因建水月庵以居,又號水月。儒全初習(xí)儒書,并遍覽諸書,都非所好。后閱《般若經(jīng)》至“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有所省悟。萬歷年間(l 573 一1619 ) ,拜古林和尚為師,剃度出家。在寺院做了幾年力田、種菜、舂米、煮飯的雜活,不能滿足他深研佛理的志愿,決定云游名山,尋師訪友,求法問道。臨行時占林說,希望你遍參知識,光大名山。
云游歷程
路過大理,別李元陽,李十分驚奇,稱儒全為具備傳承佛法條件的“人法器”,并親自送出城外。
儒全一笠一瓢,初參謁蕩山寺印光、秀松、接天諸僧。至曲靖住東山水塘精舍,與唐濟軒中垂接膝揮鹿,親切交談。至湖北訪性天八部,拜渴遍融,請教《華嚴》 奧旨。登貴州云霧山,渴無窮和尚,印證“一念不生而全體現(xiàn)”。至峨眉山四會亭,得琉璃三昧,一時思緒開朗,胸中明徹,對經(jīng)文教義更有體會。偕寶山和尚回滇后,駐錫邵甸普賢寺,棲崖壁下,閉門參禪。云南學(xué)憲吉安人羅近溪聽見后親往訪問,認為儒全的道行造詣,為佛門稀有,特送來雞足山為寂光寺住持。
與儒全同師共參的有朗目大師,此時正在北方講經(jīng),名震京師。有詩寄儒全云:“雞山古寺初逢處,楚國長途復(fù)遇時。三十六年成久別,而今題作一聯(lián)詩!庇忠辉娛骸叭A首峰頭大寂禪,煙霞養(yǎng)得慧身堅。有時坐到忘言處,迦葉重來展笑顏!
儒全上雞山后,開“楞嚴講座”,宗風(fēng)大振,凡來訪的官吏及文人信士,無不為之折服,并捐資興建寺院。直指使宋興祖捐金購置功德莊田產(chǎn)作供,又建靈山一會坊、清涼閣。直指使沈正隆也捐資修建大士閣。
個人生活
儒全自奉儉約,生活淡泊,不論冬夏,身穿一衲。所得信施,完全用來增建寺院、購置田產(chǎn)及刊印經(jīng)書。門下弟子如蒼雪、野愚等,都是當時高僧。
萬歷二十一七年(l 609 )圓寂,年64 ,建塔于寂光寺后。昆明傅宗龍撰《寂光寺用周禪師道行碑記》 ,昆明劉文征篆額,姚安陶梃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