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崔本厚,字植松,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任廉州府靈山縣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臨滅亡時,他從靈山解組告歸,過神電衛(wèi)(今電城)之西海濱渡頭村(今屬旦場鎮(zhèn)),即在那里安居。同來南遷伯叔祖妣盧墓亦在渡頭村,該地后名崔家園.
崔本厚晚年號九九公,享壽八十有九。逝后與妣黃氏合葬旦場上三里許北葛嶺,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孫諱甫,又名文彬,系南宋咸淳癸酉(1273)解元(舉人第一名)。其后,擇吉于新一個癸酉年,建解元祠于電城西門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
九九公的曾孫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舉人。融兄友興生吳佐(五世)。吳佐字時益,號日盛。元末時,他遷霞洞開族環(huán)居。其姻親王萬選(五世)、縉 (六世)父子則從雙村仔(今電城鎮(zhèn)海頭村),也一同遷來霞洞開族環(huán)居。吳佐是崔氏來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來電白落籍的崔本厚為崔氏始祖。
相關(guān)事件
電白姓氏淵源考略——霞洞崔氏
電白霞洞崔氏始祖本厚,世系出于唐博陵王崔玄暉,乃崔玄暉后代的一個分支,原籍福建閩縣(另一說是江西虔化),隨父和叔入粵開基。崔本厚的父親崔煥之,居南海沙頭北村沙涌坊。其叔父崔與之,南宋進(jìn)士,原居于增城,被宋理宗任命為右丞相,和被任命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府事,致仕后,住在廣州崔府街。崔本厚,字植松,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任廉州府靈山縣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臨滅亡時,他從靈山解組告歸,過神電衛(wèi)(今電城)之西海濱渡頭村(今屬旦場鎮(zhèn)),即在那里安居。同來南遷伯叔祖妣盧墓亦在渡頭村,該地后名崔家園。崔本厚晚年號九九公,享壽八十有九。逝后與妣黃氏合葬旦場上三里許北葛嶺,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孫諱甫,又名文彬,系南宋咸淳癸酉(1273)解元(舉人第一名)。其后,擇吉于新一個癸酉年,建解元祠于電城西門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九九公的曾孫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舉人。融兄友興生吳佐(五世)。
吳佐字時益,號日盛。元末時,他遷霞洞開族環(huán)居。其姻親王萬選(五世)、縉 (六世)父子則從雙村仔(今電城鎮(zhèn)海頭村),也一同遷來霞洞開族環(huán)居。吳佐是崔氏來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來電白落籍的崔本厚為崔氏始祖。崔本厚(九九公)下傳七世(即吳佐之孫)才分元、亨、利、貞四房。《周易》“上經(jīng)”的開頭,說:“乾、元、亨、利、貞”。意是說:乾卦,包涵有原始的偉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貞潔的德性。這里,則是依次以之為四個房(兒子)的序號。鎮(zhèn)符(長房)為元房之祖,鎮(zhèn)助(二房)為亨房之祖,鎮(zhèn)保(三房)為利房之祖,洪惠(四房)為貞房之祖。而吳佐之長孫江淳則無后嗣傳下來。他們祖先各代,對初期開發(fā)霞洞,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從元末至明,至清,到民國,再到新中國,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三萬余人,主要散居在霞洞鎮(zhèn)一百五十多條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