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光緒四年冬(1878年)在江西省廣豐縣城關鳥林街出生,有五兄二弟一姐,排行第六,父親俞承典。
先就讀于私塾,后到上饒信江中學讀書,受維新思想影響。
1900年,在江西武備學堂求學時,結識李烈鈞、歐陽武、彭程萬等,開始參與反清革命活動。
1905年,俞應麓考取江西留日官費生,據《清末各省留日學生姓名籍貫學校證書號次表》記載,他的證書為二一九九號。入振武學校,與浙江黃郛、江蘇唐凱等為同班同學。后考入日本參謀部測量修技所三角科深造,習軍事測繪。在東京與彭程萬一同加入同盟會。
1910年,俞應麓回國,在南昌辦江西省測繪學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10月30日晚,俞應麓與彭程萬率眾配合革命軍光復南昌。其后又率軍配合黃興攻占南京。11月28日任江西都督府代表出席起義17省代表會議,投票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12年后歷任江西都督府軍務部長、軍政司長兼贛軍第一師師長、代理督軍、都督府高等顧問官等職。
1913年支持李烈鈞通電討袁,失敗后逃亡日本、南洋。
1915年冬前往云南,在云南講武堂任教。同年12月25日云南出師討袁,俞應麓隨李烈鈞第二軍轉戰(zhàn)廣西百色、廣東肇慶等地。
1917年出任廣東軍政府大元帥府高級參謀,授銜上將。1923年隨大元帥府參謀總長李烈鈞輔助孫中山擊敗叛將陳炯明,轉戰(zhàn)潮州。
1924年4月,孫中山任命俞應麓為江西宣撫使。10月陪同孫中山于11月由上海乘船取道日本轉赴天津、北京,并于孫中山病逝后參加治喪事宜。
1927年,因受蔣介石排擠,毅然退出軍政界。于當年10月還鄉(xiāng)。
1928年春于常山成立“常玉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1929年秋常玉路建成通車后公司正式成立,俞應麓任董事長,其弟俞應凱(原京張鐵路工程師)先后任公司工程科長、經理。1931年完成由玉山延伸到廣豐的公路。
1942年夏,日本侵略軍侵入贛東,常玉汽車路公司倒閉。日軍進入廣豐后,企圖請其擔任偽職,被拒絕。
1948年9月,與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系,暗中支持其工作。同年11月策反了江西省地方保安團的一營長王其雨和一營的兵力。后出任臨時治安委員會主任、支前委員會主任。
1951年初,共產黨鎮(zhèn)反運動開展后受到誣陷,以“通匪反叛”、“貪污公糧”、“惡霸”等罪名,于1951年4月4日被判死刑,并立即執(zhí)行。
1989年7月29日由上饒地區(qū)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宣告無罪,公開平反,恢復政治聲譽。
家庭
在日本時,俞應麓與日本女子[安間依姬結婚,生長子安間勇。
1919年,與原配妻子楊曉春,于江西省廣豐縣生子俞百釗。
20年代駐兵汕頭時,結識當地女學生吳鳳瓊,生子俞百巍。
1942年吳鳳瓊病逝于上海后,與玉山八都寡居女教師盧凌云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