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維迪·尤索夫1929年生在圣彼得堡,是塔科夫斯基在國立莫斯科電影學(xué)院的學(xué)長。自從處女作短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到《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和《索拉里斯》,兩人合作的這"三部半"作品可謂奠定了塔氏藝術(shù)和鏡頭語言風(fēng)格基礎(chǔ)。盡管那些詩意的長鏡頭、低角度構(gòu)圖、手持跟拍手法都被當(dāng)成是塔科夫斯基的創(chuàng)造,但不得不說如果沒有當(dāng)時更具經(jīng)驗的尤索夫配合與調(diào)教,就不會有后來的塔科夫斯基。
在拍攝《壓路機與小提琴》與《伊萬的童年》當(dāng)時,據(jù)尤索夫回憶,年輕的塔科夫斯基初生牛犢不拍虎,正是由于他對攝影和技術(shù)的無知造成了他敢于創(chuàng)新,總是嘗試極具挑戰(zhàn)性的想法,不受拘束。后來在拍攝《安德烈·盧布廖夫》時,情況變得更加復(fù)雜,塔科夫斯基的嘗試和挑戰(zhàn)永無止境,已經(jīng)讓人難以承受。而1972年拍攝《索拉里斯》的情形則更糟糕,塔氏在他的日記中曾用"地獄一般"來形容,原因是他和尤索夫兩人不停地爭吵。
1975年,塔科夫斯基邀請尤索夫拍攝《鏡子》,遭到了后者的拒絕。自此之后兩人再也沒有合作過。1992年,尤索夫?qū)Υ俗鞒鼋忉專?quot;當(dāng)一位攝影師和一位導(dǎo)演合作了太長時間,他就會從導(dǎo)演那里感受到過大的壓力","再者當(dāng)時的劇本里面有一些重要的東西是我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在他的自傳《雕刻時光》也曾對應(yīng)地寫到,"也許我該更狡猾一點","只給他一小段一小段地看劇本")。
尤索夫最后一部擔(dān)任攝影師的作品是2010年的《橙汁》,而他后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莫斯科電影學(xué)院的講堂上,向俄羅斯新一代的電影人傳授攝影理論。
電影作品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dǎo)演 | 主演 | 擔(dān)任職務(wù) |
2010 | 橙汁 | Andrei Proshkin | 茵格保加·達坤耐特,Mikhail Kozakov | 攝影 | |
1992 | Prorva | Ivan Dykhovichnyj | Aleksandr Feklistov,Ute Lemper | 攝影 | |
1990 | 護照 | Georgi Daneliya |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葉甫蓋尼·萊昂諾夫 | 攝影 | |
1988 | Chyornyy monakh | Ivan Dykhovichnyj | Stanislav Lyubshin,塔雅娜·德魯比奇 | 攝影 | |
1972 | 索拉里斯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尼古萊·格陵柯,安納托里·索洛尼岑 | 攝影 | |
1966 | 安德烈·盧布廖夫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安納托里·索洛尼岑,尼古萊·格陵柯 | 攝影 | |
1963 | 漫步莫斯科 | Georgi Daneliya |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鮑里斯·比秋科夫 | 攝影 | |
1962 | 伊萬的童年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古拉·布爾雅耶夫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