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68年出生的胡小娥,是浙江臨安人,曾榮獲文化部群星獎金獎、全國民歌邀請賽特等獎、全國農(nóng)民歌手大賽一等獎、中華卡拉曲庫大賽第二名、全國新歌新人大賽銀獎、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銅獎等……屢獲殊榮的胡小娥,用了三年時間,艱難地完成100場音樂會的全國義演。
三年前,胡小娥發(fā)起這個100場的演出工程的想法,是由好幾種因素促成的。她最初的追求,是滿懷豪情地闖一片大事業(yè),最強烈的心愿,就是要唱出成績來,向社會展示自己的演唱才華。那時候演藝界都在走一條爭名奪利的路:今天這個演員去走穴掙錢,明天那個演員爭著在電視晚會上露臉……。胡小娥覺得這個發(fā)展的環(huán)境并不是她想像的那樣。
迷茫彷徨中的胡小娥,想用比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1998年夏天,她專程趕赴哈爾濱,參加文化部在那里舉辦的“全國新人新歌大賽”,并獲得民族唱法二等獎。比賽剛剛結(jié)束,哈爾濱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原本可以離開災區(qū)的胡小娥,決定留下來隨軍,為抗洪一線的官兵們進行慰問演出。這次演出中的經(jīng)歷,竟成了她藝術人生中的轉(zhuǎn)折點。
1999年冬,迎回歸音樂會還有一個星期就要到北京的清華大學去演出了,胡小娥制作的節(jié)目單還沒有出來。為這節(jié)目單,胡小娥吃了不少苦。白天除了練歌,胡小娥還要合樂和安排演出場地等其它事務,只有晚上才能到電腦房里去督促制作節(jié)目單。她連續(xù)三個晚上在電腦房里搞到凌晨三點多鐘,返回時要走一條很深的小巷出來。小巷里沒有的士,沒有路燈,黑黝黝的。那個時候,那么晚了,胡小娥也不好麻煩別人,每天一個人穿過那條黑黑的小巷。12月的北京,夜晚是很冷的,巷子里寒風呼呼,遙遠的天幕上,一顆顆星星閃爍著寒光……那么長的一條小巷,走著走著,胡小娥的眼淚就流下來了,她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單薄了,自己太無助了……而且此時沒人相伴左右,她真的是很害怕,真希望身邊有個人來伴她走過這條深深的小巷。
而這時她的道路還是剛開始,還有100場演出等待著她!
2001年6月30日,胡小娥在舟山海島演出。
三年來,胡小娥去義演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文化生活貧乏的地區(qū),大多數(shù)人從沒親眼看過專業(yè)演員的演出。因此,他們對于胡小娥的歌聲也就格外鐘愛。話筒壞了,大家就聽她清唱;停電了,大家用打火機為她照明;沒有鮮花,用樹枝做成最美的花環(huán);沒有彩燈,觀眾的掌聲,就是她最璀璨的舞臺。許多地方,胡小娥的歌曲成了大家傳唱的主旋律;很多場合,觀眾們自發(fā)地打起了“你是我們心中的歌星”這樣的標語牌。
在這樣的演唱中,幸福和滿足始終圍繞著胡小娥,讓她無悔于當初的選擇:我走到了老百姓中間,走到了戰(zhàn)士中間,走向了社會;我找到了我的舞臺,找到了我的觀眾群,找到了我心靈和夢想寄托的地方。
三年間,胡小娥行程幾十萬公里,足跡遍布二十多個省份,聽眾達數(shù)十萬人。如今,她正在籌備進一步深入基層的演出活動,她說:我不再是一個在徘徊、彷徨或是一個尋找出路的歌手,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樣的路是我要選擇的。
主要作品
《祖國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