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1年2月,在南京市信記白鐵店學徒。1946年4月,在上海市金城水瓶廠做臨時工。1951年8月,到戚墅堰鐵路工廠當白鐵工、鉚工、工段長、技術員。1954年因工作成績突出,貢獻大,被評為全國鐵路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74年1月調(diào)銅陵市,在鐵道部701工廠工作,后任技術員、工段長、技師等職,連年被評為廠先進工作者和先進標兵。1978年,被評為市勞動模范和鐵道部先進工作者,并當選為安徽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出席鐵道部科技大會,受到嘉獎。在工廠建設中,朱有連克服了無大型起重設備的困難,堅持自力更生,想方設法完成工廠各項關鍵設備安裝工程。他因地制宜,采取先搭支架,自上而下拼裝新工藝,高質(zhì)高效地完成了制作直徑7米、高8米的儲氧柜焊接安裝工程。提出在地面拉線,一次拼裝的方案,提前50多天完成了跨距19米、高12米、重30噸的龍門吊主體安裝任務,節(jié)約400多個勞動日。
1979年
,他由基建轉(zhuǎn)到生產(chǎn)崗位,任機車車間工段長,又一心撲在火車頭的總組裝上,發(fā)揮自己擅長鉚工、白鐵工、風焊工、安裝工等多種技能,重活、難活帶頭干,不分份內(nèi)、份外,不計時間和報酬,攻克慣性返工,保證修車質(zhì)量。他同工人并肩奮斗,針對生產(chǎn)關鍵,先后自行設計,制作8噸盛鋼桶、加料車、顎式剪板機、油棉枕機、石棉拌漿機、滾洗機等幾十種非標設備,為工廠生產(chǎn)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多年來,他一直帶病堅持工作,直到198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