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曾任臺北市教研中心民族舞蹈研習講座 及僑委會委辦泰國、菲律賓華僑小學教師研習班舞蹈講座。
青年訪問團舞蹈編排指導老師。
1992年臺視電視連續(xù)劇《新白娘子傳奇》身段指導。
簡歷
個人經(jīng)歷:
1973 國立復興劇校畢業(yè)
1977 私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yè)
1973~1985 國立復興國劇團團員
1980~2003 國立臺灣戲曲?茖W校專任講師
1980~2004 國立臺灣藝術(shù)大學舞蹈科兼任講師
1980~2004 中華民族舞蹈評審委員
1982~1994 救國團青年訪問團舞蹈講座
1982~2000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寒暑假舞蹈、歌仔戲指導老師
1988~2001 救國團國劇研習營劇藝教師
1994~1996 教研中心中小學教師舞蹈講座講師
1994 僑務委員會海外文化老師及儲備老師
1996~1999 彰化師大藝術(shù)與文化專題講座講師
1998~2000 臺北市社教館節(jié)目演出審查委員
2001 臺北市內(nèi)湖區(qū)小學戲曲文化推廣講座講師
2001~2004 南方薪傳歌仔戲(圓渡)(孝子愿)副導演及身段指導
2002~4 暑期京劇研習營副主任及戲曲指導老師
2003 92年度發(fā)展學校重點特色藝術(shù)總監(jiān)
92年度臺灣青年戲曲赴美訪問團領(lǐng)隊
2004 教育部人文藝術(shù)六大學習網(wǎng)其中之戲曲篇制作人
93年度全國學生舞蹈比賽評審委員
曾任 :
國立復興劇藝學校(臺灣戲?qū)#┭芯客茝V組長、
國劇科劇藝組長、歌仔戲科劇藝組長
國立臺灣戲曲?茖W校京劇科主任
現(xiàn)任:
國立臺灣戲曲?茖W校京劇科專任劇藝講師
作品
◎ 著作「扇子的持拿與運用」(國立臺灣戲曲?茖W校出版)
◎ 著作「本土舞蹈教材」(教研中心出版合著)
◎ 「國立臺灣藝術(shù)?茖W校1999師生聯(lián)展」舞刀弄影
◎ 歌仔戲「前世今生蝴蝶夢」舞蹈編排老師
◎ 「中華舞風錄」步步嬌(蹻舞)
◎ 「錦繡中華」牡丹亭、我武揚威、袖舞綺羅香、吾舞與神之對話
◎ 春風舞動袖展顏.
◎ 馬舞馳騁萬里情.
◎ 「生」之基本舞韻.
◎ 「旦」之基本舞韻.
◎ 拂展千姿.
◎ 鐵扇雄風.
◎ 國舞威揚.
◎ 圓渡《佛教戲曲舞蹈》
◎ 粱祝之美《扇舞》
◎ 敦煌佛舞彩云飛
演出劇目
萬裕民-教授科目及實習演出劇目:
羅成教關(guān).轅門射戟.白蛇傳.奇雙會.九龍山.陸文龍.穆柯寨.飛虎山.白門樓.春秋配.紅娘.遠山含笑.群英會.拾玉鐲.雅觀樓.虹霓關(guān).棋盤山.哭墳.得意緣.辛安驛.棒打薄情郎.舉鼎觀畫.三家店.打龍袍.彩樓配.花園贈金.荷珠配.黃金臺.銀空山.馬上緣.珠簾寨.虹橋贈珠.花田錯.風箏誤.牧虎關(guān).金錢豹.陷空山.十三妹.游園驚夢.百花贈劍.憶十八.紅樓二尤.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翠屏山.望江亭.石秀探莊.龍鳳呈祥.借趙云.頂花磚.打面缸.打櫻桃.朱痕記.宇宙鋒.鐵弓緣.柜中緣.七星廟.監(jiān)酒令.…等劇.
指導的獲獎作品:在「第二屆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上演出的「三岔口」及「天女散花」。
新聞資料
萬裕民-新聞資料
1,出席中國戲曲學院與臺灣國立戲曲學院姊妹學院簽字儀式。
2,訪問曹復永與萬裕民夫婦的訪問:
京劇藝術(shù)在臺灣——訪曹復永、萬裕民夫婦
在一個晴朗得有些炎熱的周日上午,我們走進臺灣戲曲?茖W校內(nèi)湖校區(qū)的大門。進門迎面的,便是樓墻上去年年底高行健「八月雪」的大型劇照與工作人員的合影。
這幅巨型劇照在春日晨間的陽光下巍巍聳立,偶爾隨微風擺動在寂靜的校園中,彷佛有些怯然又驕傲地,向來人訴說京劇一路行來至今的榮華、變遷,與辛酸。
臺灣與京劇情緣
「八月雪」這出戲可說是近年來京劇界的盛事。他揉合了傳統(tǒng)京劇與西方歌劇的創(chuàng)新手法,挾著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劇作與導演光環(huán),在沉寂已久的圈內(nèi)重又掀起了群眾觀看的熱潮。
八月雪是京劇的創(chuàng)新,但是演出至今的爭議性仍然很大,呈現(xiàn)正反兩極的評價。除了「亦中亦西」的疑惑外,多半的人持有「藝術(shù)性」太強的問題,使人無法領(lǐng)略。戲曲小生泰斗--曹復永,則以身兼副導演與「神秀」一角的工作人員觀點,提出他的中肯看法:「如果沒有到那個境界,很難欣賞。」文學家與大眾的距離、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隔閡,再加上年輕觀眾的日漸疏離,這其實都是京劇人士長久以來憂心與潛存的問題。
粉墨春秋的迢迢路
早在一百多年前臺灣建省的時候,京戲就已流傳到臺灣。三十多年來,京戲因政府的支持而在臺灣扎下了最深厚的根基,有最豐富的資源,曾經(jīng)享有正統(tǒng)與主流角色的風光,如今卻面臨了發(fā)展的瓶頸。2000年在「兩岸京劇座談會」中,當時的兩廳院李炎主任即言:「目前臺灣京劇人口不到兩萬人」。而往往這些群眾多是些老先生、老太太,難以見到年輕人的身影。面對這樣精致的藝術(shù)與小眾局限的人口,不禁使人為它的未來擔憂。
雖然如此,雅好京戲的人卻是執(zhí)著無悔的。目前臺灣的京戲團體,政府單位的有原屬國防部的「國立國光劇團」,以及隸屬教育部的「復興國劇團」。民間則有雅音小集、盛蘭國劇團、當代傳奇劇場等等校園與業(yè)余國劇社,同時不斷在劇作上推陳出新,這片土地終究是不乏有心人默默耕耘。
說起臺灣的京戲創(chuàng)新,就不能不提70年代郭小莊成立的「雅音小集」。郭女士打破以往戲曲膠著的程序,首演《白蛇與許仙》后,即受到廣大的回響和擁護,吸引當時年輕人以觀看國劇為時尚,成功地將「老一輩的大眾娛樂」轉(zhuǎn)型成為「新興精致藝術(shù)」,郭小莊的魅力歷久不衰,不但為臺灣的京劇別開新局,也將京戲推入下一個本土化與創(chuàng)新的階段。然而在雅音小集之后,雖然有其它劇團的努力與再創(chuàng)佳績,這樣長時期、大規(guī)模的京戲風潮畢竟難以復見。
走過了解嚴與開放兩岸交流后,如今已有多項劇種在臺灣活躍,京劇的演出也不斷從西方歌劇、現(xiàn)代劇場、歷史鄉(xiāng)土戲劇中擷取新意。目前我們所需努力的,除了再辟京劇之路,更負有傳遞宣揚戲曲之美的重任。將繁弦急管、粉墨登場的賞心悅目之美代代延續(xù)下去,莫讓這項精致藝術(shù)沉入茫茫薄暮與歷史之中!
京劇立足臺灣的展望
初見曹復永與萬裕民夫婦,就感受到他們身為京劇人濃厚的中國風韻。不論是微笑的招呼或沉穩(wěn)的話語,都帶有一種淳厚樸實的文化氣質(zhì)在流轉(zhuǎn)。
現(xiàn)任臺灣戲曲?茖W校京劇科主任的萬裕民老師說:「這是因為我們受過訓練,不論是眼神、走步,身段,都有訓練!苟砣螐团d劇團團主的曹復永則語意深長的說「因為有太多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文化的精髓在教誨!
解嚴之后,在開放風氣與教育改革之下,教育部將長久以來培養(yǎng)京劇人才的兩大重鎮(zhèn)--「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與「國立國光藝術(shù)戲劇學!梗诿駠88年時合并升格,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十年一貫制的專業(yè)學府。校區(qū)仍依兩校原址,分為「內(nèi)湖校區(qū)」與「木柵校區(qū)」。除了劇場藝術(shù)科學生是高一入學,其余學生自國小五年級即入學住校,花費十年的時間,跟隨老師培植深厚的學養(yǎng)與基本的功夫。而這在現(xiàn)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下,更是難能可貴。然而學生出路不廣與現(xiàn)今京戲藝術(shù)定位的難題,卻是有志于此者望而生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