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才子佳人
祖徐震,父徐潮,徐縉行八,自少姿干瑰瑋,警敏異常,生有異稟,天才出眾。幼即可日記數(shù)千言,出語驚人,聞名于鄉(xiāng)里。
東山大學士 王鏊,回鄉(xiāng)省親,聽聞徐縉,試以聯(lián)偈,果才識出眾。王鏊有長女,靈慧通經(jīng),遂以女許之。王鰲攜徐縉至京師,悉心培植并委教于大學士 靳貴,得其真?zhèn)鳌?/p>
才華初顯
弘治十一年(1498年),徐縉以留守戍籍,舉順天府鄉(xiāng)試。旋 丁內(nèi)憂。
弘治十八年三月癸卯(1505年4月21日),皇上御奉天殿,賜顧晣臣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徐縉為二甲第16名,賜進士出身。
弘治十八年三月辛亥(1505年4月29日),皇上改進士 崔銑、 嚴嵩、 湛若水、 倪宗正、 陸深、 翟鑾、 邵天和、 徐縉、 張九敘、 蔡潮、林文迪、安邦、叚炅、 蔡天祐、 胡鐸、 高淓、 馬卿、劉寓生、 安磐、 穆孔暉、 李艾、王韋、 趙中道、 黃如金、 閔楷、傅元、 孫紹先、 易舒誥、 方獻科、 張邦奇,為翰林院 庶吉士讀書。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 張元楨、翰林院學士 劉機教之。
正德二年冬十月戊寅(1507年11月12日),授庶吉士崔銑、嚴嵩、湛若水、陸深、翟鑾、徐縉為翰林院編修,叚炅、穆孔暉、易舒誥、張邦奇為檢討。邵天和等為給事中,邵天和吏科,張九敘、馬卿戶科,蔡潮、高淓兵科,林文迪、胡鐸刑科。劉寓生等為監(jiān)察御史,劉寓生狹西道,李艾浙江道,黃如金四川道,傅元河南道。王韋等為主事,王韋南京吏部,趙中道刑部。
纂修實錄
正德四年夏四月壬午(1509年5月9日),以纂修孝宗實錄成,賞稽考參對編修崔銑、徐縉等各銀十兩、纻絲一表里。
正德九年五月丁亥(1514年6月17日),翰林院編修徐縉充副使,參加持節(jié)冊封。
正德十一年秋七月甲午(1516年8月12日),升翰林院編修徐縉為侍讀,以九年秩滿也。
正德十二年八月戊申(1517年8月21日),掌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李遜學,翰林院侍讀徐縉,修撰 楊慎等各言。在昔人君輕舉妄動,非事而游則必有意外之悔。今皇天所付之中國在陛下,祖宗所傳之位器在陛下,兩宮之孝養(yǎng)在陛下,臣民之覆庇在陛下,奈之何其不重且慎也。夫以匹夫之微,適百里之外,尚且囊衣裘以御寒暑,佩弓刀以備盜賊。陛下暴衣露蓋,曾不顧惜,此臣等之所未解也。陛下初謀此行,畿內(nèi)連月大雨,及車駕至昌平,京城盡日大風楊塵,此非偶然,蓋天心仁愛陛下,欲留止其行也。人言縱不足聽,天意獨不可畏乎。 周穆王窮海遠游,致有祁招之箴。 漢武帝深夜微行,致有逆旅之辱。前鑒不遠,惟圣明深念之。不報。
經(jīng)筵講義
正德十六年七月壬戌(1521年8月14日),升 侍讀徐縉等皆兼經(jīng)筵官。
正德十六年八月壬午(1521年9月3日),左春坊左諭德 顧鼎臣、翰林院侍讀徐縉,先為言官論劾,相繼乞休,俱不許。
嘉靖元年九月甲辰(1522年9月20日),翰林院侍讀徐縉,守制回籍,援講讀例,乞給驛以歸,許之。
嘉靖四年五月辛未(1525年6月3日),翰林院侍讀徐縉、編脩 費采,服闋各復除原職。
嘉靖四年六月丙午(1525年7月8日),以武宗實錄成,賜纂修官侍講徐縉等,每人白金二十兩文綺二表里羅衣一襲。
嘉靖四年六月辛亥(1525年7月13日),升纂修官侍讀翟鑾、翰林院學士侍講穆孔暉、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讀徐縉、侍讀學士修撰 唐皋、侍講學士侍講張壁、左春坊左諭德侍讀 許成名、左春坊右諭德侍講 劉樸、 尹襄、 張潮,俱司經(jīng)局洗馬。
嘉靖六年六月辛酉(1527年7月13日),吏部缺 右侍郎,廷推以侍讀學士徐縉、左庶子穆孔暉。名上,皇上令再推二員,于是舉詹事府詹事 董玘、南京國子監(jiān) 祭酒湛若水上。用董玘,仍令日講如故。
平步青云
嘉靖六年六月乙丑(1527年7月17日),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徐縉為詹事府 少詹事掌院事。
嘉靖六年九月丁亥(1527年10月7日),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霍韜為詹事,兼翰林學士經(jīng)筵纂修如故。韜上疏辭,以新命由內(nèi)閣推用,而資望出徐縉之下,且言自楊榮、楊士奇、楊溥及李東陽、楊廷和,顓權(quán)植黨籠絡(luò)翰林為屬官,中書為門吏,故翰林遷擢不關(guān)吏部,而中書至有夤緣進秩,六卿及支一品俸者,臣嘗建議為翰林官遷擢去留盡屬吏部,庶不陰倚內(nèi)閣為腹心,內(nèi)閣大臣不陰結(jié)翰林為朋比,且欲令京官補外,以均勞逸,議未即行,躬自冒之,而又一但躐居學士徐縉之上,胡顏之厚可以居此。疏入,上以其有功典禮諭,令就職,不允辭。韜復上疏曰,臣昨奏內(nèi)外官員遷轉(zhuǎn)資格吏部未見會議,奏翰林中書積弊內(nèi)閣未見酌處,奏嚴禁贓吏事例 都察院未見申明,奏賦稅出入會計大數(shù)戶部未見奏行,若循默取官則翰林遷擢之弊又自臣始,如前言何如天下后世詬責何?上復優(yōu),詔不允。
嘉靖六年十月癸丑(1527年11月2日),升少詹事徐縉為禮部右侍郎,經(jīng)筵日講仍舊。
嘉靖七年三月己亥(1528年4月6日),改禮部右侍郎徐縉為吏部右侍郎,經(jīng)筵日講如故。
嘉靖七年十月己亥(1528年10月13日),吏部左侍郎董玘、右侍郎徐縉、禮部左侍郎 李時、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 謝丕、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璧,奏乞內(nèi)府書籍。上賜玘等六員各四書書傳大全一部,加賜時鼎臣丕璧各文獻通考一部。
嘉靖七年閏十月壬午(1528年11月25日),吏部右侍郎徐縉三品未滿考,援溫仁和董玘例,乞誥命,上以其講讀效勞特準與之。
嘉靖九年九月庚子(1530年10月4日),蔭吏部右侍郎徐縉子 徐玄度為國子生。
嘉靖九年十二月癸亥(1530年12月26日),升吏部右侍郎徐縉為本部左侍郎,仍經(jīng)筵日講。
風云驟變
嘉靖十年閏六月庚寅(1531年7月21日),都察院 歷事監(jiān)生詹摐奏:“吏部侍郎徐縉,狥私不忠。以納賄之故驟升知府 喻茂堅,以門生之故累遷知縣蕭一中,以親戚之故曲庇武庫司郎中 伍余福!吧显唬骸痹t許監(jiān)生糾察所歷衙門,奸斃蓋以習聞,真知不容欺罔,庶不負祖宗設(shè)立歷事之意。摐所奏,都察院其從公勘覆以聞,儻有虗妄參奏治之。“徐縉尋具疏自明,并下都察院看詳。詹摐就對一訊語塞,都御史 汪鋐等具上其欺狂狀,已有旨擬罪矣。
摐復謬陳,初上疏時通政陳經(jīng),嘗泄于徐縉,縉乃使伍余福,托兵部員外 吳道南,以賄謟。已道南者摐鄉(xiāng)人,與余福同官。及微服入廟市,私役五城弓兵,諸不法事,鋐力斥其妄?N亦疏辨無之,并下都察院。會有人竊投牘于大學士 張孚敬之門,孚敬發(fā)之,乃縉行賄已者即封,奏之?N訴已實不知,意助摐者中傷臣也。上怒以為欺罔,鋐亦言縉雖愚昧不應(yīng)至此,請密敕廠衛(wèi)廉訪事跡,仍會官廷鞫,庶真?zhèn)慰杀妗?/p>
上曰:“卿憲臣之長,當秉公執(zhí)法,摐固亡賴,縉亦非清介士,摐所指事雖不盡實,亦豈盡無,卿不奏法追勘,苐聽屬官,扶同回護,今又持兩端繁詞瀆奏,非大臣事君之道,況歷事諸生,數(shù)有詔使言事,今未可首罪之。摐先奏及縉辦通賄事,一一從公審勘以聞”。
給事中 趙廷瑞、管懷理等,尋劾鋐反復不忠,既收摐心,復陰為縉地,宜罷黜以戒不法。鋐亦自引避,御史徐汝圭則言,摐奸惡素不齒于鄉(xiāng)邦,往年營求報訃差,假官偽印,為所在官司所覺,訪捕未獲。于是法司及錦衣衛(wèi)會問證成縉賄孚敬事,而摐挾私誣罔,其他私罪甚多。余福所犯亦有狀,乃具獄以罪以請。上謂縉:“法當重治,念曰講舊勞,黜為民!币杂喔8桑埥等壵{(diào)外任,道南為余福所使,亦調(diào)外任,摐罪始勿論俟,他事勘報以聞。
至此,吏部侍郎徐縉,因徇私舞弊,經(jīng)舉發(fā),受都察院勘問。徐縉為求解脫,把黃金放在酒罐里,外書“黃精白蠟敬壽”六字。張璁猜得用意,當眾人面敲開酒罐,立即暴露其行賄行為,由法司審問,依照犯罪事實,將其削職為民。
終老西山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享年67歲,詔謚禮部尚書,葬于在 靈巖東南麓 擂鼓山。有坊、石馬、石獅、石羝,翁仲極偉大,尚完好。墓右碣題“明少宰謚文敏子容府君墓”。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子徐元成、徐立成伏闕上書,得賜葬祭,詔贈禮部尚書,謚文敏。徐縉有兩處專祠,一在蘇州城內(nèi) 開元寺西,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按御史 陳瑞建造,名“徐文敏公祠”,一在東河故宅之南,現(xiàn)址改為 金庭中心小學。
人生著述
徐縉編輯并印行《 唐五十家詩集》,一百五十九卷。采用 銅活字印刷,工藝明朝正德年間實屬先進。據(jù)今人 陳尚君考證,此書為銅活字本,在印刷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見《明銅活字本〈唐五十家詩集〉印行者考》,收入其論著《 唐代文學叢考》。
著有《徐文敏公文集》五卷,《經(jīng)筵講義》六卷。
徐縉作為詩人,留下了 “平生游覽遍天下,游而不厭惟虎丘”的美好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