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懂也是一種懂
經(jīng)典,在我的理解中,應(yīng)該是一些被人經(jīng)常讀、經(jīng)常翻的書,甚至其內(nèi)容和內(nèi)涵,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對我而言,這樣的經(jīng)典,首推《論語》。有段時間,我對其他書都提不起興趣,而總覺得這本書能夠常讀常新,讓我不斷有一些新的認知和感悟。
我們讀書,很多時候是為了求知,而求知又主要是因為自己覺得無知。這是一般的讀書心態(tài)。讀書增長知識,但也有例外,就是越讀越覺得自己無知,正所謂“學(xué),然后知不足”。對此,我們只能像以前老師經(jīng)常念叨的那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保持一個良好的求知心態(tài)。
這話也是出自《論語》,是老師的祖師孔子說的。原文是: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段話是孔子對子路說的。子路姓仲名由,叫他“由”,有點昵稱的意思。這段話,意譯過來就是:子路,告訴你,你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對這段話,我的標(biāo)點有點與眾不同。誨,《說文》說是“說教”的意思,在這里可以當(dāng)“告訴”講。“知之乎”應(yīng)該是一句疑問句,甚至有點反詰的意思,其主語為承前省略的“女(汝)”。我覺得這樣標(biāo)點,意思和語氣都更順暢。需要注意的是,“是知也”的“是”字,在這里并非像現(xiàn)代漢語里的“是”字那樣表示肯定判斷,而是代詞,此、這的意思。在這里表示肯定判斷的是“也”字。
這段話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乍聽起來,孔子似乎在責(zé)備子路不懂裝懂,但從語氣上看,孔子又說得很平和,并無責(zé)備之意。推究起來,孔子說這段話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責(zé)備子路不懂裝懂,而著重是為了表達“不懂也是一種懂”(不知是知)這一觀點。
“不懂也是一種懂”,至少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一,從不懂到懂,不懂是懂的開始,只有先知道哪些東西自己不懂,然后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懂得這些東西的人;二,一個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有所知,必有所不知,有自己懂的東西,也有自己不懂的東西———明白了這一點,才可能有真正的“知”,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懂”。
人必須明白自己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總有人力所不能及、所不能為者。“天意從來高難問”,“天意”尚且不可知,要想“人定勝天”又談何容易!孔子雖不是“不可知論”者,但他卻是一個清醒的人,不會頭腦發(fā)熱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一個人對“知與不知”、“懂與不懂”抱有正確的態(tài)度,才會對人對事、對天地萬物保持一顆謙卑、戒懼、敬畏之心。
孔子的話,表面意思大多比較顯豁,其深層含義,則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領(lǐng)悟。這是我對孔子這段話的理解。
我的話題似乎扯得遠了。不過,通過對孔子這段話的解讀,我們大致應(yīng)該明白何為經(jīng)典,該怎樣閱讀經(jīng)典。江省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