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兼職
1.多所高校的榮譽研究員/教授。
2.美國生殖/繁殖生物學學會會員,
3.美國內分泌學會會員。
4.《Biology of Reproduction》,《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三期刊論文評審專家。
人物經(jīng)歷
1992年7月,博士畢業(yè)于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1994年任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副教授,
曾在瑞典皇家獸醫(yī)學院(Uppsala, Sweden)和丹麥皇家獸醫(yī)學院(Copenhagen, Demark)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兩年多1996年赴美國做博士后,爾后分別在加拿大、美國靈掌類動物研究中心、美國西北大學等從事教學與研究。
2007年9月被農(nóng)科院招聘回國,現(xiàn)受聘于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教學情況
培養(yǎng)學生情況:
先后指導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20多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基因工程、動物轉基因新技術,誘導多功能干(iPS)細胞、乳房炎高效生物防治等生物技術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主持國家重大課題:針對我國養(yǎng)羊業(yè)中的實際問題, 通過先進的轉基因技術,促進生長、降低脂肪比例、改善羊肉品質、提高繁殖力,同時建立轉基因肉羊擴繁體系和生物安全體系。
2.羊精原干細胞增殖與利用研究:主要為了加強轉基因研究和提高其效率。
3.承擔國家863重點課題:建立羊iPS細胞系,為定向誘導分化和轉基因等研究奠定基礎。
4.乳房炎高效生物防治研究:主要是通過篩選制備高效抗菌生物制品和轉基因技術達到控制或降低奶牛乳房炎的目的。
5.美國衛(wèi)生研究院(NIH)和加拿大衛(wèi)生研究院(CIHR)生物醫(yī)學合作研究項目。
6.研究進展: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新的羊精原干細胞轉基因技術,獲得我國首例雙轉基因肉羊;首次建立了羊精原干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體系及精原干細胞庫。
科研成果:
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新的羊精原干細胞轉基因技術,獲得我國首例雙轉基因肉羊;首次建立了羊精原干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體系及精原干細胞庫。
論文專著
發(fā)表論文:
1 綿羊精原干細胞移植受體內源性生殖細胞的消除研究 竇紅偉; 趙興緒; 馬月輝; 馮書堂; 員新旭;曹文廣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 2009-03-15
2 轉GFP基因核移植牛胚胎的研究 鄧守龍; 呂自力; 王亮; 王安江;曹文廣中國畜牧獸醫(yī) 2009-08-20
3 哺乳動物胚胎干細胞研究進展 鄧守龍; 彭濤; 呂自力; 王安江; 王亮;曹文廣中國畜牧獸醫(yī) 2009-09-20
4 哺乳動物成體干細胞的研究進展 鄧守龍; 彭濤; 呂自力; 王亮; 王安江;曹文廣中國畜牧獸醫(yī) 2009-10-20
5體細胞核移植生產(chǎn)轉基因牛胚胎的研究 鄧守龍; 劉曉;曹文廣; 王安江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08-12-10
6 牛卵母細胞孤雌激活研究 鄧守龍; 王安江;曹文廣中國科技信息 2008-10-15
7 一種快速、無毒的植物DNA微量抽提方法 朱作為;曹文廣; 陸維忠 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 2002-02-28
8 ph1b基因在普通小麥與Ae.ovata(T.ovatum)雜交中的作用 樊路; 韓敬花; 葉興國;曹文廣; 鄧景揚; 潘淑婷 作物學報 1992-04-30
9 ph1b基因在普通小麥與Ae.crassa、Ae.crassassp雜種中的作用 樊路; 韓敬花; 鄧景揚; 潘淑婷;曹文廣; 葉興國 西北植物學報 1990-10-01
10 試論太谷顯性雄性不育小麥在育種上的潛力 樊路; 韓敬花;曹文廣; 潘淑婷; 葉興國 作物雜志 1991-07-02
11 phlb基因誘導小麥ABD染色體組部分同源染色體配對的研究 樊路; 吳風彩; 韓敬花; 葉興國;曹文廣; 潘淑婷; 鄧景揚 遺傳學報 1992-10-27
實驗室
Wenguang G. Cao, D.V.M., Ph. D
in Animal Biotechnology
Transgenesis and Stem Cells Co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in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 W. Yuanmingyuan Rd, Beijing 100193, P.R. China
Research Interests:Animal biotechnology: animal transgenesis to promote meat production, to improve mutton quality, e.g. by reducing fat, and to increase disease resistance (mastitis in dairy cows); ovine iPS cells. The laboratory is well-funded and has more positions available in biotechnology for graduate students at Ph.D and Masteru2019s levels, positions for postdoctoral fellows, For details, please contact Dr.
People Working or Worked in the Laboratory:
J. Nimal , 副教授(postdoctoral fellow)
K. Shah, 副教授 (postdoctoral fellow)
劉巖博士 ( Yan Liu, Ph.D, staff scientist)
陳青博士 (Qing Cheng, postdoctoral fellow)
K. Muhammad
M. T. Tunio, (Ph.D. student)
王建啟 (graduate student)
劉霞(graduate student)
L.D. Zhao (technologist)
C. Chack 副教授 (postdoctoral fellow)
王瑾 (M.S. technologist)
劉曉麗 (assistant)
竇紅偉 (now embryo manager, Shenzheng)
王曉娜 (now Ph.D student, CAS)
鄧守龍(now Gold Cattle researcher)
王秋生 (now sales manager, Beijing)
李日聰 (Ricong Li, visiting scientist)
谷嵩 (M.S. biotechnology)
榮譽獎勵
1.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杰出引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