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自幼就喜歡聽書看戲,經常和小伙伴一起走上十幾里夜路去聽老藝人說書唱影。由于賈幼然天生一副好嗓子,平常模仿起來很是像模像樣。父親看到他有說書的興趣和天賦,在他13歲那年的冬天,背上一口袋糧食就把他送到老藝人那里去學習樂亭大鼓了。經過一冬的學習,賈幼然演唱樂亭大鼓的水平有很大長進,到第二年的春天,就已經能夠登臺演出了。
1955年,賈幼然經人介紹專程從老家來到唐山拜靳文然為師,靳文然慧眼識珠,聽了他唱的一段樂亭大鼓后,欣然收下了賈幼然作為第一個徒弟。從此,賈幼然跟著老師開始了樂亭大鼓正規(guī)的學習。有了老師的指點,再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賈幼然演唱樂亭大鼓的藝術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并且很快就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可以登臺演出了。在此期間,賈幼然除了干活、吃飯和睡覺,把所有的時間都如饑似渴地用在了學習上,光是站在臺下聽老師說書,就學會了6個唱段,為以后的藝術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6年10月,唐山市曲藝說唱團組建,賈幼然和老師一起,成了曲藝說唱團的骨干,也為賈幼然的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在不斷地舞臺實踐當中,賈幼然不僅很好的繼承了老師演唱樂亭大鼓的節(jié)奏輕快、行腔流暢、韻味醇厚、優(yōu)美動聽等特點,還根據演唱題材和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不斷地完善刻畫一個個書中角色。樂亭大鼓的開場演唱首先是四大口,早在1957年,有觀眾和賈幼然說第三句的拖腔太長,與其他三句不協(xié)調。賈幼然把這個事情和老師說了,老師就讓他琢磨如何修改,經過長時間探索、實踐,最終形成了四大口唱法,較過去的唱法要更加流暢、動聽,猶如行云流水,一下子就能把觀眾吸引住。
1967年,賈幼然和趙鳳蘭結為伉儷。從此,琴瑟和鳴、夫唱婦隨,經常是共同創(chuàng)作,同臺演出,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樂亭大鼓藝術道路上比翼齊飛。
參演作品
在幾十年相濡以沫的日子里,夫婦倆創(chuàng)作演出了《送枕》、《醫(yī)生情》、《千里送親人》等眾多的膾炙人口的節(jié)目,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大獎,為樂亭大鼓藝術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夫婦倆的藝術成就分別被收入了《中國曲藝界名人大典》和《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典》。2008年6月,賈幼然夫婦同時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亭大鼓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