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李崧自幼聰敏,十幾歲便善寫文章,弱冠之年被任命為鎮(zhèn)州參軍。
效力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唐莊宗任命皇子李繼岌為興圣宮使、鎮(zhèn)州節(jié)度使。李崧見掌管軍府文書的推官李蕘不精文牘,私下對掌事呂柔道:“令公乃是皇子,天下瞻望,尺牘往來,章表論事,還須文理合宜。李蕘所起草的公文,未能盡善盡美。”呂柔便讓李崧代為起草,并拿給盧質(zhì)、馮道看,得到他們的一致稱贊。李崧因此被擢升為興圣宮巡官,專門掌管奏記。同年十二月,唐莊宗定都洛陽,任命李崧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
同光三年(925年),唐莊宗任命魏王李繼岌為西南面行營都統(tǒng),讓他率軍征討前蜀,李崧則任行營掌書記。李繼岌在樞密使郭崇韜的輔佐下,僅用七十五日便平定西川,滅亡前蜀。
天成元年(926年),李繼岌聽從劉皇后之命,殺死郭崇韜父子,以致軍心不穩(wěn)。李崧對李繼岌道:“大王為何做這種危險事?就算容不下郭崇韜,等回洛陽再殺也不晚。如今孤軍深入五千里,沒有詔令便擅殺重臣,豈非不智?”李繼岌也表示后悔。李崧召來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取黃紙偽造詔書,并倒蓋都統(tǒng)印章,以此昭告三軍,軍心才逐漸安定。不久,唐明宗繼位,宰相任圜授李崧為鹽鐵推官。
后來,李崧因母喪丁憂,辭職守孝。他服喪期滿后,被成德節(jié)度使范延光任命為掌書記。天成三年(928年),范延光升任樞密使。李崧被授為拾遺,并入直樞密院,后歷任補闕、起居郎、尚書郎、翰林學士。清泰二年(935年),唐末帝任命李崧為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他還與端明殿學士李專美、知制誥呂琦、薛文遇、翰林天文趙延等人輪番入直中興殿庭,以備皇帝問詢,常答對至深夜。
擔任宰相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稱帝,建立后晉,是為晉高祖,并攻入洛陽。后唐滅亡后,李崧逃到伊闕,藏匿在百姓家中。天福二年(937年),晉高祖召拜李崧為兵部侍郎、判戶部。不久,李崧拜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并與桑維翰一同兼任樞密使。
天福四年(939年),晉高祖廢除樞密院,并將樞密院的職權(quán)劃歸中書省,又加李崧為尚書右仆射。天福六年(941年),李崧隨晉高祖巡幸鄴都,恰逢父喪,遂辭職守孝。晉高祖命奪情起復,面對李崧的多次上表,先是優(yōu)詔不許,繼而留中不發(fā)。李崧無奈,只得復職。
天福七年(942年),齊王石重貴繼位,是為晉少帝,任命桑維翰為樞密使,并讓李崧兼任三司使。不久,李崧接替桑維翰,出任樞密使,與馮玉一同執(zhí)掌朝政。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南伐后晉。降將趙延壽詐稱有意回歸中原,以此引誘晉軍。李崧深信不疑,并將兵權(quán)交付杜重威,結(jié)果導致晉軍大敗,后晉滅亡。
投奔后漢
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進入晉都汴梁,因趙延壽、張礪多次稱贊李崧的才能,任命李崧為太子太師、樞密使。他在撤回契丹時,又命李崧隨行。四月,耶律德光病逝于欒城殺胡林,李崧等后晉降臣都被留在鎮(zhèn)州。而這時,后晉大將劉知遠早已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是為后漢高祖。
同年秋季,后漢軍收復鎮(zhèn)州,契丹守將麻荅棄城而逃,李崧與馮道、和凝等十幾位降臣得以返回中原。李崧歸順后漢,被授為太子太傅。當時很多朝臣都在后漢高祖面前進言,稱李崧深受契丹器重。李崧此前曾因盛贊杜重威,與漢高祖結(jié)怨,因而心懷憂慮。他對后漢權(quán)臣謙恭迎合,不敢稍有拂逆。
此前,漢高祖收復汴梁,曾將李崧的宅第賜予蘇逢吉。李崧埋在宅中的金寶器物以及洛陽別業(yè)都被蘇逢吉所得。李崧歸漢后,將兩京房契獻給蘇逢吉,引起蘇逢吉不滿。李崧之弟李嶼、李鳷好酒無知,與蘇家子弟飲宴時口出怨言,認為蘇逢吉奪取自家房產(chǎn),蘇逢吉更加不悅。李崧憂懼不已,在家稱病不出。
蒙冤遇害
乾祐元年(948年),漢高祖病逝,后漢隱帝繼位,李守貞等三位節(jié)度使起兵反叛。當時,李嶼因家仆葛延遇藏匿錢財,對他加以笞責,并進行追討。葛延遇夜宿在蘇逢吉部曲李澄家中,并與李澄一同謀劃,誣告李崧謀反。蘇逢吉得知,命將李崧送交侍衛(wèi)獄。李嶼在獄中屈招道:“我與兄弟李崧、李鳷、外甥王凝以及家僮二十人,打算在皇帝下葬時縱火焚燒京城。我們還曾派人帶蠟丸密書到河中城,勾結(jié)李守貞,并招引契丹兵!蓖晔辉拢钺卤蛔鍦,暴尸街頭,而葛延遇則被重賞,時人無不稱怨。
后周建立后,翰林學士徐臺符請求誅殺誣告李崧的葛延遇、李澄。宰相馮道認為葛延遇二人屢經(jīng)赦免,不肯答應。樞密使王峻聞知,對徐臺符的義氣非常贊許,便奏稟周太祖,將葛延遇、李澄誅殺。后來,周世宗又問:“都說李崧曾以蠟彈書勾結(jié)契丹,是真的嗎?”宰相王溥答道:“李崧若有蠟彈書,會給別人看嗎?這都是蘇逢吉等人陷害他的!敝苁雷谟謱钺录右詢(yōu)贈。
軼事典故
后唐年間,唐明宗欲命重將出鎮(zhèn)太原,抵御契丹。六軍副使石敬瑭因秦王李從榮多行不法,欲借機避禍,請求前往太原。樞密使范延光、趙延壽等人討論出鎮(zhèn)人選,久久不能決斷。唐明宗非常生氣,責備趙延壽等人。趙延壽惶急之下,欲推薦康義誠。李崧進言道:“太原乃國家北門,應選重臣為主帥,非石敬瑭不可!壁w延壽采納他的建議,推薦石敬瑭。石敬瑭得以出任北京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他私下派人向李崧致謝,并道:“為浮屠者,必合其尖!毕M钺乱院竽芾^續(xù)幫助自己。后人便用“浮圖七級,重在合尖”比喻辦成事情的關(guān)鍵在最后。
人物評價
耶律德光:我破南朝,只得李崧一人而已。
薛居正:李崧仕唐晉之兩朝,聳伊皋之重望,考其器業(yè),無忝臺衡。會多僻之朝,被參夷之戮,人之不幸,天亦難忱。
蔡東藩:⑴ 遭讒誣伏愿拼生,死等鴻毛已太輕;同是身亡兼族滅,何如殉晉尚留名、 若夫三叛之亡,咎皆自取,而李崧族滅,不無冤誣。然試問誰與亡晉,誰與降遼,而得長享富貴耶?故蘇逢吉固不得殺崧。而崧之罪實無可逭;都下稱冤,其猶為一時之偏見也夫!
個人作品
李崧著有《真珠集》一卷。
家庭成員
父親:李舜卿,官至深州錄事參軍。
弟弟:李嶼,與李崧一同被殺。
弟弟:李鳷,與李崧一同被殺。
兒子:李璨,入宋后歷任常熟縣令、著作佐郎、資善大夫。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八·漢書列傳五》
《新五代史·卷五十七·雜傳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