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jīng)歷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王圻辭官回里,朝廷賜建十進九院府第,隱居松江之濱梅花源。在村里植梅萬株,謂之“梅花源”,自號“梅源居士”,以著書為事。耄耋之年,仍點燈帳中,徹夜寫作。以聚書、著述為事!蔼q篝燈帳中,丙夜不輟”。學識廣博,編《續(xù)文獻通考》254卷,成于萬歷十四年(1586)。兼采《通志》之長,仿《文獻通考》體例,又多分出節(jié)義、謚法、六書、道統(tǒng)、氏族6門,計30門,年代與《文獻通考》相接,上起南宋嘉定間,至明萬歷初年止。記載較雜亂,但收集資料較多,明代部分尤為豐富。個人收藏圖書甚富,萬歷間他與宋懋澄、施大經(jīng)、俞汝楫并稱上海四大藏書家。與其子王思義合編《三才圖會》106卷,14門,其中考證歷代宮室、器用、服飾、珍寶,繪制成圖,為后世研究古物、古建筑者提供了重要資料。主纂《青浦縣志》,為青浦縣第一部縣志。字永侯,康熙間諸生,承其祖父遺書,復又手輯藏書萬卷,蠅頭細書,考校至老不衰。
主要作品
王圻學問淵博,著述宏豐,傳世的有《洪洲類稿》4卷、《三才圖會》105卷、《兩浙鹽志》、《續(xù)文獻通考》、《謚法通考》、《稗史類編》、《云間海防志》等,并主纂萬歷《青浦縣志》。85歲病故,卜葬于家鄉(xiāng)十都騰圩,神宗派員御祭。所注有《周禮》,《武經(jīng)》。還著有《水利考》,《明農(nóng)稿》,《吳淞江議》,《洗冤錄》,《古今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