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00年 12月25日生于弗拉基米爾村(今斯摩棱斯克州內)。
1919年加入蘇聯(lián)共產黨,1929年畢業(yè)于莫斯科礦業(yè)學院。
1929—1939年在石油工業(yè)科研和生產部門工作。
1930—1932年任石油地質勘探研究所所長。1939—1954年在蘇聯(lián)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47年起任石油實驗室主任。 1954—1957年任蘇聯(lián)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副所長。該所改為可燃礦產地質和開采研究所后,任實驗室主任。1953年為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
人物成就
主要研究地層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油潴巖的形成條件、石油和天然氣的遷移,以及有關北高加索、伏爾加——烏拉爾、西伯利亞、薩哈林等地區(qū)石油天然氣含量的遠景評估等問題。1964年獲蘇聯(lián)國家獎金。曾獲十月革命勛章一枚,其它勛章兩枚、獎章數(shù)枚。
社會活動
費奧多西·尼古拉耶維奇·切爾內紹夫,俄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1856年9月24日生于基輔。曾就讀于海運學校。1880年畢業(yè)于彼得堡礦業(yè)學院。1882年起在地質委員會工作。 1900年起任彼得堡科學院地質博物館館長。1903年起任地質委員會主任。1909年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914年1月15日逝世于彼得堡。
切爾內紹夫曾研究烏拉爾古生代沉積地層。提出了確定北極區(qū)、阿爾泰、中亞細亞等地區(qū)古生代地質形成的原則。1889—1901年他根據(jù)在極圈內(季曼、新地島和斯匹次卑爾根)的考察結果,撰寫了關于泥盆紀和上石炭紀動物群的古生物學著作。他考察了烏拉爾東坡的巖相,認為該地區(qū)的結晶片巖是志留紀和泥盆紀的變質沉積巖,烏拉爾的地質構造是在北歐的東西與東北向位移的作用下而產生的。1892年曾主持頓巴斯的地質測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