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洪英(?-1874),又名朱洪音、朱世雄、朱聲洪、朱盛洪,東安縣淥埠頭人。晚清天地會著名首領。他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做過木工,“頗習技擊”,很早就加入天地會組織,有豐富的斗爭經驗和卓越的組織才能。為組織發(fā)動群眾,他改名朱洪音,并把“朱洪音”三字,化作“莊烈(崇禎)死,莫奪紫(即姓朱的起而復明),共水流(合洪字),立日兩(合音字)”的讖語,暗示他朱洪音必將滅清復明,因而在群眾中有很大的號召力。
時代背景
天地會又稱“三點會”、“三合會”,因“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故名。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明太祖年號“洪武”,故對內稱“洪門”。其支派有“小刀會”、“紅錢會”、“哥老會”等名稱。相傳創(chuàng)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從福建、沿海地區(qū)逐步擴大到長江流域各省及兩廣地區(qū)。其會員成分有農民、手工業(yè)工人、城鄉(xiāng)勞動者和游民。在清前期和中期,天地會曾多次舉行反抗清王朝的起義。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矛盾族矛盾不斷加劇,階級矛盾也進一步激化。在這種形勢下,廣大農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一浪高過一浪。在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天地會組織多次發(fā)動武裝起義。咸豐元年(1851)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fā)動起義,建立起太平天國,把我國的農民戰(zhàn)爭推進到新的高峰。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推動下,清代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天地會趁機而起,加入到晚清反對清王朝統(tǒng)治的斗爭中。
人物經歷
冒稱明裔,在黔粵湘邊境宣傳教義,發(fā)展會員。是年八月,朱洪音與廣西天地會首領胡有祿一同在南寧起義,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咸豐三年五月,他率起義軍三、四萬人由龍虎關進入湖南,一舉攻破永明縣城。翌年五月,回師廣西,會同陳永秀義軍攻克恭城。八月十八日,與鄧正高義軍聯(lián)合,攻克灌陽縣城,建號“升平天國”.自稱鎮(zhèn)南王,胡有祿稱定南王,并與鄧正高、汪三源同奉“太平天德"年號。九月上旬,他率軍返湖南,攻道州,與清軍激戰(zhàn),互有勝負。后湘軍王鑫部趕到,升平軍被迫于翌年春從道州撤出,退入廣西,復與鄧正高、汪三源聯(lián)合,同克富川縣城,殺知縣濟昌,典史宋履元等。復克灌陽,擊斃守備夏文龍。
咸豐五年春,太平天國天官丞相羅大綱寫信約朱洪音、胡有祿前往天京會合。朱、胡接信后,決定北上,并下令蓄發(fā),自稱太平天國后營。四月初六,分兩路進軍湖南:一路入道州境,一路由道州、零陵邊境繞道攻東安。四月十六日,占領東安縣城,擊斃把總鄭玉恩,生擒知縣賴史直。后湘軍王鑫等部來攻,筑營城外孔明臺及兩旁高山,互為犄角。四月二十九日,升平軍出擊,摧毀千總趙慶祥營,擊潰江忠源營,王鑫所部狼狽敗逃。湖南巡撫駱秉章調湘軍一千五百名馳援。五月二十二日,同知趙煥聯(lián)與江忠淑、王鑫各軍再圍東安,義軍苦戰(zhàn)經月,七月二十九日被迫向西南往新寧、全州方向突圍。八月十二日,胡有祿在祁陽、邵陽交界之四明山為王鑫部所俘,檻送省城殺害。朱洪音所部升平軍突圍后西進新寧,亦屢為劉長佑部所敗。
九月下旬,朱洪音南走興安,與廣西會軍孔亞福、鄧興爵等聯(lián)合,聲勢復振,攻克興安縣城,乘勝復歸灌陽。并于十月初四,由大荊源再克永明,斃清軍副將周云耀、把總周佑德等。在永明與清軍相持兩月后,于十二月初九日突圍,攻占江華,與焦玉晶、蕭元發(fā)起義軍會合。不久,湘軍陸續(xù)增援,升平軍軍心動搖,紛紛舉旗回廣西。翌年正月初九,朱洪音、焦玉品亦棄江華南走廣東,為王鑫追軍連敗于寧遠路亭、藍山楠木橋、嘉禾土橋墟等處,損失很重,蕭元發(fā)陣亡,焦玉晶、許月桂兵敗被害。朱洪音入連州境,為清軍追擊,只身逃脫,削發(fā)為僧。
咸豐七年二月,朱洪音潛回廣西,與傅中榮、宋正元會軍聯(lián)合,二月二十日攻克柳州府城。
事件結果
七月十七日,援桂湘軍蔣益澧等部攻陷柳州后,他率部轉入貴州古州,復為援黔湘軍田興恕敗于貴州黎平府。咸豐九年,他率余部折回湖南。同治十三年(1 874),他在耒陽被捕,遭殺害于宜章。
人物影響
朱洪英領導的天地會反清斗爭,前后堅持了二十余年,鋒芒直指滿漢地主階級政權。同時,有力地牽制了湘軍,配合和支持了太平天國的斗爭,為太平軍轉戰(zhàn)東南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