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簡介
我是童話的純真
透明,沒有一絲雜塵
赤子對祖國的戀情
永遠不被刻上蒼老的皺紋
——《我是……》
以上詩句,概括了我對趙康琪這部詩集的總體印象:純和真。純真無須矯飾,真情動人心魄。詩如其人,讀著詩集,觸發(fā)我許多回憶。
民間常有緣分說。我和康琪也有緣,那是一個編輯和一個作者結下的詩之緣。上世紀70年代他開始發(fā)表詩作,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小青年,單純而率真。他愛詩,寫詩,我覺得他很有成為詩人的潛質,在當時的《江蘇文藝》(《雨花》前身)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首詩,于是交往頻繁起來。他始終是《江蘇文藝》《雨花》《揚子江詩刊》的基本作者,從他后來再讀大學,當教師,任職市委宣傳部,到出任文聯(lián)黨組書記,任憑職務變更,我們始終聯(lián)系密切,結下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深摯情誼。更可貴的是,在改革開放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他無動于衷,耐得寂寞,愛詩寫詩,始終如一。
康琪崇尚現(xiàn)實主義。他深受艾青、賀敬之、郭小川、聞捷等詩人作品的影響,當然也與他的人生經歷和傳統(tǒng)審美觀分不開。他認定,現(xiàn)實主義是以愛國主義和憂國憂民為根基,為人民立德立言為己任,縱然抒寫自我也必然打著時代的烙印,詩情、詩意、詩理、詩趣,應該是與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密不可分。
康琪的詩,均取材社會現(xiàn)實,貼近時代,貼近人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重大事件,詩集里幾乎均有反映。也許是出于一種責任感,每次由他組織的重大紀念活動,他都會寫一首壓軸的主題朗誦詩。詩集里“心泉奏鳴”一輯中的那些詩,差不多都是這樣寫出來的,為時而作,有感而發(fā),收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詩還被中央臺選中,作為節(jié)目播出。其中最打動我的一首詩,是寫在汶川大地震中與美國讀博的兒子合作,由兒子和留學生們在華盛頓地區(qū)《手牽手心連心》大型賑災義演時朗誦的《心,飛向祖國,飛向汶川》。大真大愛,讀來感人至深。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薄扒閯佑谥,而形于言。”在他的詩中,最能深切感受到的就是一個情字,只有對生活的真誠和熱愛,一朝觸發(fā),方能動情而詩。
詩,是富有強烈主觀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從主觀出發(fā)去尋覓客觀,主客觀相碰撞、相融合的過程。不管對詩有多少分歧,都無法否認詩應該是時代精神的折光?电鲗憵v史題材的詩,如“血色記憶”一輯中的《他的信寄到了今天》《茅山朝圣》《勝利之憶》《訪韋崗》,盡是借古喻今,熔鑄了他對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讀者能從詩里悟到許多沒有說的東西。
中國詩歌的健康發(fā)展,首要的一條,詩應該而且必須走向人民大眾。我們有理由喜愛康琪的詩,讀他的詩很容易溝通。生活中的康琪是個很謹慎很謙恭的人,為人低調,不擅張揚。他的審美觀念是民族的,遵循著傳統(tǒng)的詩學,從生活中來,再走進生活中去。他的詩不是游戲人生的發(fā)泄,個人欲望的排遣,而是情緒的凝聚,主旋律的精神熔鑄,自我融入社會、融入人民之中,有著較多文化意蘊和人性光彩的由衷慨嘆,讀后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啟迪和深省,也許那正是詩魂的藝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