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巫凱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明朝
籍貫:應(yīng)天府句容
民族:漢族
身份:軍事將領(lǐng)
個人簡介
巫凱(-1438年),應(yīng)天府句容(江蘇句容)人。明朝軍事將領(lǐng)。
自幼好學(xué),六歲能賦牡丹詩。十八歲,代父職擔(dān)任盧州衛(wèi)百戶,剛毅通猛,嫻于智謀,升至都指揮同知。永樂六年,跟從從英國公張輔平交阯立功,升遼東都指揮使。永樂十一年,召回北京,次年跟隨明成祖北征。
宣德年間,以都督僉事佩征虜前將軍印,代朱榮鎮(zhèn)遼東。明英宗登基后,晉升為都督同知。
正統(tǒng)元年(1436年),被兵部尚書王驥彈劾,未獲罪。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十二月,病重去世,歸葬遼陽。
史書記載
《明史》(卷174):“巫凱,句容人。由廬州衛(wèi)百戶積功至都指揮同知。永樂六年以從英國公張輔平交阯功,遷遼東都指揮使。十一年召帥所部會北京。明年從征沙漠,命先還。凱言諸衛(wèi)兵宜以三之二守御,而以其一屯糧,開原市馬悉給本衛(wèi)乘操。從之。宣宗立,以都督僉事佩征虜前將軍印,代朱榮鎮(zhèn)遼東。時中國人自塞外脫歸者,令悉送京師,俟親屬赴領(lǐng)。凱言遠道往來,恐致失所,阻遠人慕歸心。乃更令有馬及少壯者送京師,余得自便。敵掠西山,凱擊敗之,盡得所掠者,降敕褒勉。帝嘗遣使造舟松花江招諸部。地遠,軍民轉(zhuǎn)輸大困,多逃亡。會有警,凱力請罷其役,而逃軍入海西諸部者已五百余人。既而造舟役復(fù)興,中官阮堯民、都指揮劉清等董之。多不法,致激變。凱劾堯民等,下之吏。英宗登極,進都督同知,上言邊情八事。請厚恤死事者家,益官吏折俸鈔,歲給軍士冬衣布棉,軍中口糧芻粟如舊制,且召商實邊。俱允行。未幾,為兵部尚書王驥所劾。朝廷知凱賢,令凱自陳。并諭廷臣,文武官有罪得實始奏,誣者罪不貸。凱由是得行其志。正統(tǒng)三年十二月有疾,命醫(yī)馳視,未至而卒。凱性剛毅,饒智略,馭眾嚴(yán)而有恩。在遼東三十余年,威惠并行,邊務(wù)修飭。前后守東陲者,曹義外皆莫及!
巫凱(1438)明南直隸句容人。由廬州衛(wèi)百戶積功至都指揮同知。永樂六年(1408),以功遷遼東都指揮使。宣宗立,以都督僉事守遼東。時國人自塞外來歸,令全送京師,待親屬認領(lǐng)。其言遠道往來,恐流離失所,傷來歸者之心。故改令有馬或少壯者送京師,余皆自便。英宗時,進都督同知。上疏言邊情八事,俱允行。后為兵部尚書王驥所劾。明廷知其賢,令自陳,其由是得行其志。正統(tǒng)三年(1438)死。
明代將領(lǐng)
李成梁,中國明代后期將領(lǐng)。字汝契。鐵嶺衛(wèi)(今遼寧鐵嶺)人。嘉靖末襲指揮僉事。積功升參將、副總兵。隆慶四年(1570),擢為遼東都督僉事。他募四方健兒抗擊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擾。萬歷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lǐng)王杲、子阿臺部,數(shù)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lǐng)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才。
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zhèn)守遼東30年間,先后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軍貲、馬價、鹽課、市賞隨意侵吞;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不僅以賄賂權(quán)門朝士自固,甚至虛報戰(zhàn)功,殺良冒級,為言官所劾。萬歷十九年罷官。其后10年,遼東邊備益弛。
二十九年李成梁復(fù)職,之后復(fù)開馬市、木市,緩和了東北地區(qū)的民族矛盾;三十四年,棄寬佃六堡(在今遼寧寬甸)之地,盡徙其民6萬余戶于內(nèi)地,以大軍驅(qū)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zé),但使遼東再次出現(xiàn)安定的局面。卒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歲。
萬歷朝是明由治及亂的開端,后人論及明亡,曾有“明實亡于萬歷”之說。不過萬歷朝的邊事卻一度頗有成效,這一方面有賴萬歷最初十年張居正輔政打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也有賴于邊關(guān)的兩大名將: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戚繼光的治軍之術(shù)和平倭功績雖更為后人稱道,但在當(dāng)時,李成梁威名遠遠勝之。在明將吏貪懦,邊備廢馳的時代,李縱橫北方邊塞四十余年,前后鎮(zhèn)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強豪,力壓各方北方游牧部落,立頭功一萬五千次,拓疆近千里。清人作《明史》,對其雖頗有貶低之詞,也不得不承認“然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成梁,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鮮內(nèi)附,授世鐵嶺衛(wèi)指揮僉事,遂家焉。”(《明史列傳126》,下同)有考證說李成梁祖籍為隴西,是唐后為避亂遷入朝鮮的。不過至今的李氏家族大都已入籍朝鮮,并視李成梁為朝鮮人。
盡管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真正被重用卻是四十歲以后的事。《明史列傳126》說:“家貧,不能襲職,年四十猶為諸生。巡按御史器之,資入京,乃得襲!奔邑毑皇钦嬲睦碛,因為當(dāng)時的軍官地位并不高,且都是世襲。李成梁一家作為朝鮮移民,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歧視和排擠,如果不是邊事不振,憂患多多,或許李成梁連這個世襲軍官的職位都得不到,也就從此默默無聞了。
“當(dāng)是時,俺答雖款塞,而插漢部長土蠻與從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從弟暖兔、拱兔,子卜言臺周,從子黃臺吉勢方強。泰寧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顏部長董狐貍、長昂佐之。東則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之屬,亦時窺塞下!笔潜狈轿丛鴶嘟^的變患給了他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穆宗期間,李成梁主要和蒙古部落作戰(zhàn),因為戰(zhàn)功赫赫,最終成為遼東總兵,“隆慶元年,士蠻大入永平。成梁赴援有功,進副總兵……三年四月,張擺失等屯塞下,成梁迎擊斬之……錄功,進秩一等。四年九月,辛愛大入遼東?偙偻踔蔚缿(zhàn)死,擢成梁署都督僉事代之!眱H僅比戚繼光晚一年而已。
到萬歷年,李成梁“師出必捷,威振絕域”。遼東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或聯(lián)合出兵,或單獨挑釁均被挫敗,更拓疆七百里,建寬甸六堡,并在開原、清河、撫順等地開辦貿(mào)易市場,與當(dāng)?shù)夭柯浣⒂押藐P(guān)系。《明史》為李成梁作傳,基本上就是一部令人眼花繚亂的戰(zhàn)功史。
明時的北方變患多來自蒙古部落,當(dāng)時土蠻部是最有威脅的游牧勢力,經(jīng)常糾集其他部落侵邊,且動輒數(shù)萬騎出動,萬歷九年更曾以十萬騎之眾圍攻廣寧,亦不能克。萬歷十年三月,李成梁設(shè)伏斬殺了土蠻首領(lǐng)速把亥,“速把亥為遼左患二十年,至是死”,這一強敵被制服。另一強勢部落海西葉赫部,經(jīng)分化瓦解之后,則在萬歷十七年被征服,首領(lǐng)那林孛羅請降。
滿清的前身是建州女真部。自清河以南抵達鴨綠江口地區(qū),當(dāng)時屬于建州衛(wèi),由女真部落控制。建州勢力逐漸壯大后,亦成為邊防的另一主要威脅。萬歷二年,李成梁率兵討伐建州,搗毀女真首領(lǐng)王杲寨,將其擒拿處決。萬歷八年,李成梁又將建州另一女真部落首領(lǐng)兀堂重挫并逐出塞北,其部從此衰落。萬歷十一年,李成梁再度發(fā)兵攻王杲之子阿臺,努爾哈赤父塔克世為王杲孫女婿,死于此次戰(zhàn)亂,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
《清史稿》載:“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于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币灿幸笆贩Q努爾哈赤被收在李成梁帳下充當(dāng)幼丁,數(shù)年后方才逃離!睹魇芳o(jì)事本末》則說塔克世雖屬王杲一系,但已歸附李成梁,因充當(dāng)這次行動的前驅(qū)而戰(zhàn)死。所以李成梁將塔克世所遺土地人馬派給努爾哈赤,并給都督敕書,令襲都督指揮銜。努爾哈赤后來羽翼豐滿,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元后金之后,報父祖之仇是他討明的所謂“七大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