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1900~1927年)
錢江春,松江縣人,家住華陽橋。民國5年(1916年)畢業(yè)于江蘇省立第三中學,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學習。畢業(yè)后,于民國9年,經同鄉(xiāng)朱叔建介紹,在南京江蘇省議會任文書。與原松江清華女校學生吳佩璋自由戀愛而結婚。
次年,由之江同學胡山源介紹,進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書報部任編譯,在該會出版的《青年進步》月刊翻譯稿件。同時,翻譯了美國人Wheeler所著的《世界大戰(zhàn)與中國》一書,自費出版。還用業(yè)余時間,入東吳大學法學院夜校部進修法學。同時,出資并參與其好友侯紹裘、朱季恂接辦松江景賢女校。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愛好新文學,乃于民國11年與胡山源、趙祖康創(chuàng)組新文學團體一彌灑社(英文Muse的音譯,意為“文藝女神”),于次年3月出版第一期《彌灑月刊》。以后又陸續(xù)出版,共6期。由于不愿介入當時文學研究會和創(chuàng)造社的文藝爭論,明確標示:“無目的,無藝術觀,不討論,不批評,而只發(fā)表順靈感所創(chuàng)造的文藝作品”。彌灑社后因人事變遷,無形解散。錢江春也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編輯出版《少年百科全書》、《蘇維埃俄羅斯》等。并與沈聯(lián)璧等發(fā)起組織“新松江社”。
民國13年秋,與侯紹裘、趙祖康等在城內創(chuàng)設江春中學。次年秋,錢又出資8000元,擴充校舍及設備,改校名為私立松江初級中學,任校長。聘胡山源、蔡默主持校務。辦學方針一如景賢女中,兩校關系密切,多數(shù)教師互相兼課。錢江春此時仍在編譯所工作,并在上海景賢女中(松江景賢女中分部)兼課。每逢周末,必回松江,察理校務!拔遑Α边\動時期,參加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任宣傳股常委,草擬宣傳文電,印發(fā)反帝傳單。
民國16年春,北伐軍將到上海,錢江春與侯紹裘等一起,為革命多方奔走。體質素弱,又因積勞,淋雨受寒,乃患傷寒癥,醫(yī)治無效逝世。松江有關人士集會追悼。胡山源曾收集其遺著,擬出版專集未果。文化大革命中,手稿已散佚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