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特普欽21歲考中諸生(秀才)。以后他連年參加鄉(xiāng)試,均未中舉。于是于道光七年(1827年)投筆從戎,開始了戎馬生涯。
咸豐八年、十年,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強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后,仍繼續(xù)窺伺中國領(lǐng)土,黑龍江地方危機四伏,但卻因為缺乏糧餉而防務(wù)不強。特普欽受命于危難之時,于咸豐九年八月署理黑龍江將軍(同治元年實授)。為防止沙俄再次入侵,他采取了兩項重大措施,一是足兵練兵。他把庫瑪爾五路鄂倫春族人收編為江右團練,沿江添置臺卡,巡守了望,警惕敵情;又從布特哈、墨爾根挑選兵丁500余人,勤加訓(xùn)練;從齊齊哈爾、呼蘭等四城優(yōu)選500旗丁,遷往黑龍江城(即璦暉),以互相策應(yīng)。二是為了解決官兵糧餉,他針對清朝政府封禁東北的政策,提出馳禁招民墾荒的主張,于咸豐十年七月二十一日(1860年9月6日)上疏朝廷,奏請開放呼蘭蒙古爾山(今木蘭縣境內(nèi))地區(qū),招民墾荒,并得到清廷允準(zhǔn),從而改變了清廷百余年來在黑龍江的封禁政策,“大有造于江省”。移民實邊,改善了黑龍江的財政狀況,同時對于抵制沙俄對黑龍江的蠶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