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自幼酷愛民族音樂。1915年在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音樂傳習所教授十番樂兼昆曲。常應約參加嚴修家中十番會,兼音樂教習。
主要作品
所著《大嘉興十番譜》和昆曲譜《絮閣》、《墜馬》、《三醉》、《水漫金山寺》等書,對天津早期音樂與昆曲活動的開展頗有影響?谷諔(zhàn)爭時期,他抵制教唱敵偽歌曲,而傳授李叔同的學堂樂歌和黎錦輝的兒童歌舞曲,并用風琴彈奏《熏風曲》、《梅花三弄》等民間古曲引導學生欣賞。他是天津“衛(wèi)子弟書”的傳人,曾傳授給學生劉吉典,使這一瀕臨絕響的曲藝品種后繼有人。他青年時期曾向江南人學練江南絲竹樂的技法與曲譜,并與天津地方的弦索相結(jié)合,形成天津絲竹樂這一重要樂種。他還是“天津十番樂”的重要傳人,曾任天津女子師范學校、南開中學等十余所學校的十番樂會和社會上十余處大型十番樂社團的藝術(shù)指導。他是天津文廟每年祭孔活動的“丁祭樂”主持人,在獨具特色的“丁祭樂”的傳承上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他對民族音樂理論的修養(yǎng)高深,把不少傳統(tǒng)的工尺譜進行科學的整理,方便了教學,并使這些樂曲得以流傳。他還培養(yǎng)了如劉吉典、楊大明、熊履方、鄒軻、陳嘉瑞等一批造詣較深的民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