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七》:八月,丁酉,酅公薨,謚曰隋恭帝;無后,以族子行基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
知識延伸--楊侑
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9月14日),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初封陳王,后改封代王。煬后改隋煬帝幸江都,留其為長安留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攻克長安之后,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618年禪位于唐朝,封楊侑為酅國公,唐朝武德二年八月初一丁酉日(619年9月14日)去世,終年15歲,死后謚號隋恭帝。葬于陜西省乾縣陽洪鄉(xiāng)乳臺村南800米處。無子,族子楊行基嗣公。楊姓起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侗笔贰份d,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給他。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后,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