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鄒國榮

    鄒國榮(書法家)

    鄒國榮 ,筆名:梅子、無為齋主、梅樹下人、霍山夢鶴。1949出生于廣東省龍川縣,中共黨員,大專畢業(yè),高級政工師、經(jīng)濟師。早年在部隊服役供職18年,期間曾以軍部參謀的職位參加對越自衛(wèi)作戰(zhàn)。轉(zhuǎn)業(yè)后在深圳市大型國有企業(yè)任職,退休前任深圳市食品總公司(深圳一類企業(yè),廳局級單位)副總經(jīng)理、黨委副書記,F(xiàn)為廣東省書協(xié)會員,深圳市書協(xié)會員,軒轅書畫院副院長,中外名家書畫院院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深圳市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深圳詩詞》主編。中國北社詩社名譽社長。中國國學協(xié)會會員。


    主要成就

    其工作業(yè)績與成就被《龍川人物錄》、《中國專家大辭典》第五卷、《中國專家人才庫》第三卷等辭書所錄載。曾出版有詩詞書法專著《梅子集》《無為齋詩草》《鄒國榮書法》等,有大量書法、詩詞作品發(fā)表于報刊、雜志及網(wǎng)絡。

    鄒先生詩詞以七絕和七律見長,風格豪放中見婉約,疏放中見綿密。鄒先生書法,堅持以帖學為宗,二王為范,自習為功,廣集博采,兼取并蓄各家之長,尤擅長行、草書。作品曾被中國郵政所采用,并為許多碑、匾、楹聯(lián)所刊刻。

    代表作品

    ◎黃昏欲雨

    消閑獨倚臺,夕照送金來。隱隱誰家鼓,倏然天外催。

    鄒國榮

    ◎嘲蟬

    璅蟲初脫殼,未識樹林深。爬上高枝處,恬將知了吟。

    ◎含羞草

    含羞矜碧野,擁夢向瑤臺。竊語風流子,秋波莫亂猜。

    ◎夜來香

    暮合天街靜,芳心露染開。無須拋媚眼,風送玉人來。

    ◎元日即興

    氣朗天清元日暖,穿紅牽綠滿園歡。時人得意春風里,我采芬芳上筆端。

    ◎春釣

    雨霽春山水漲涯,柳煙生處半竿斜。一鉤起破湖中影,驚落長堤滿樹花。

    ◎讀書偶感

    讀殘萬卷未為珍,點化江山始見神。積水滿塘生腐氣,和風蕩綠一林春。

    ◎金陵詩友會吟

    千里尋來不為金,只緣雅處有知音。鐘山煙雨秦淮水,碧樹青云意自深。

    ◎夜游秦淮河

    一河水氣一河燈,胭色漣漪泛幾層?千古悲歡流槳底,浮光掠影看升騰。

    ◎夜宿廬山聲屏別墅

    深山垂暮早,墅地客行稀。霧起梧桐雨,秋寒牯嶺衣。

    四鄰燈落落,三疊夢依依。遠近無啼吠,荊吳寢萬機。

    ◎無為齋雅集賦得

    冬陰連半月,今日始開晴?蛶эL騷至,詩從酒氣成。

    言談家國事,笑謔故人情。杯底時光短,醺醺滿別行。

    ◎酬武漢諸詩友

    才別巴渝地,又為荊楚賓。至賢筵上舉,在下愧中遵。

    韻滿漢陽樹,玉成南粵人。龜蛇識流水,黃鶴一樓珍。

    ◎夜宿乳源鱉背過山瑤寨

    山高嵐氣重,寨僻月云低。環(huán)顧稀燈火,憑依靜谷溪。

    水車猶自轉(zhuǎn),瑤戶早安棲。憐有詩囊客,幾番聽唱雞。

    ◎訪荔園詩社

    淅瀝長街雨,朦朧幾處家。行中稀晚客,傘下有殘花。

    裊裊湖煙滿,沉沉榭閣斜。邀來尋雅意,無語一盅茶。

    ◎探陽明山士林蔣介石官邸感吟

    2005年11月12日下午訪陽明山蔣介石舊邸,鐵門緊鎖,只能隔欄望之。門前公園正逢菊花會展,滿園金菊笑綻枝頭,甚是迷人,有感得賦:

    陽明冬色淡如虛,舊邸林深半掩閭。苑內(nèi)樓空多冷眼,庭前客擠少幽輿。

    何須著意尋遺跡,不若開心賞菊墟。霜劍終歸寒骨肉,黃花自是喜犁鋤。

    ◎園中品茶偶拾

    肆中落坐竹籬圍,木椅藤幾樹掩扉。燭火泥爐光熠熠,砂壺雀舌氣微微。

    無言對飲知高品,有景催吟入妙機。偶見東風拂梢過,一簾春色燕銜歸。

    ◎春吟

    春喧郭外暮難平,擾擾高枝鳥雀爭。夕氣侵霞紅漸黑,上流入派濁吞清。

    聽鴻在野空啼月,看廟分堂正列名。初暖社山寒倒至,竹窗搖影夢無成。

    ◎登黃鶴樓

    五層金碧插霄遒,勢冠河山第一樓。浩浩長江開大氣,煌煌高壁篆名流。

    千年鶴去文章在,三楚風遺俊雅稠。極目晴川皆自得,白云閑度閱豐秋。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淚洗蒼茫五月天,難從噩夢憶嬋娟。云中數(shù)萬魂猶哭,夜半孤零雁可憐。

    但有春風還故國,獨無香火斷新川。哀靈且逐蠶叢去,社會年年祭杜鵑。

    ◎臨江仙 西安鐘樓夜

    落照長安沉黛色,韶華盡沒朦朧。浮云逝水隱虛空。鐘聲飄夜靜,幾度抑揚中。 日月輪番生故事,湮滅又見興隆。春花冬雪古今風。仰觀河漢處,斗柄正朝東。

    ◎滿庭芳 寄遠人

    雨冷云寒,燈孤人寂。襲來愁緒頻縈。疊成千鶴,相寄問誰憑。折柳青黃已易,云無跡,雁斷滄溟。癡癡里,重翻舊卷,九九一冬情。 卿卿,曾記得,連池蝶影,濱海鶯聲。更唐苑荷香,漢館春馨。幾度追云逐絮,花月夜,夢擁娉婷。當時節(jié),新塘初漲,蛙唱正堪聽。

    ◎霓裳中序第一 紅樓聽箏有寄

    紅樓映雉堞,遠杪逡巡清冷月。風里玉箏漫撥,正心曲漸翻,如歌如說。幺弦婉徹,訴不完、春雨冬雪。低回處、落花繾綣,逝水淚悲切。 悵絕,客心瀕裂,不忍聽,聲聲柳折。遙思當日化蝶,翼下長安,夢里南粵。一從芳圃別,影遠去、難期再疊。癡癡望、平湖深處,碧水與天接。

    ◎水龍吟詩友 河源會

    追風百里車程,尋來與會風騷侶。槎城雅俊,竹林宿老,咸來共聚。氣象當時,襟云懷水,吞吳侵楚。正文人意氣,詩心借酒,肴未上,杯先舉。 都道騷人如是,醉花陰,眠云餐露。今宵且就,金盤捻韻,瑤池浪舞。漫拾當年,越王沉劍,蘇家遺著。讓情帆掛起,風流一片,逐東江去。

    ◎蘭陵王 秋日感懷

    與秋約,觀景今時揭幕。登高阜,天闊水清,遠近田園熨金箔。橫空唳野鶴。輕掠,洲頭暫泊。凝眉處,楓葉盡濡,應信西風并無惡。 情回舊高閣。再攬月云霄,沉夢韶樂。騰風催雨多躊躇。酣景色如畫,擁江含岳。胸懷襟起宇一角。更無限縈索。 不薄。相無濁?葱闵安停L韻還握。悠悠碧水長流著。喚諸子咸集,舉杯同酌。江山無負,寧可醉,莫冷落。

    賦記

    ◎龍川賦

    (謹獻以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暨龍川建縣二千二百二十二周年)

    悠悠古邑,采采龍川。二千年興衰治亂;百萬眾鳳起龍翔。嶅霍巍峨,綿邈縱連中土;東韓滂沛,逶迤橫貫南疆。北接九庾,扼險隘而鎖鑰粵贛;南瀕東五,啟要津而通衢陸洋。東眺興梅,一線迢遞臍連汕域;西瞻兩平,九連蒼茫峰隱韶岡。昔有三省咽喉之美譽,今乃八方路網(wǎng)之要綱。溯血脈,如徙雁南來,遞次翔遷,聚成客家都邑;洄人文,似摶鵬北化,綿番軒翥,藪就循州鄒魯。地靈丕顯,景秀昭彰。山有霍,城有佗。泉溫合溪,井洌越王。輋盛茶柿,田豐稻糧。江躍鯽鯪鯉鯇之美,山蘊竹木菇禽之良。民俗紛紜,節(jié)歡龍馬獅舞;俚語繁雜,仁洽土客畬鄉(xiāng)。人杰炳著,才俊臥藏。曩昔于秦,循跡于史。分封廢止,郡縣遍行。時趙佗者揮師南下,驅(qū)蠻氣,拓疆土,立縣制,肇創(chuàng)百粵首邑;又霍龍者負笈北來,宗周孔,傳教育,倡文明,淑化僻野蠻荒。茲而后,漢至清,清而近,近至今,人才輩出,賢俊頻來。昌明進書于唐相;三祝上疏于明皇。萬里指龍川瘴重,東坡詠霍山勢磅。居仁、古柏烈名昭世,蕭殷、茅盾才氣傳芳。乃主乃客,德馨于斯,亦真亦說?诒趽P。嗟夫!恢恢大野,云沉雨積,凝結(jié)成風水之隆盛;莽莽長河,珠磨玉礪,陶冶就人文之榮昌。偉哉龍川!逾亂衰而不竭,逢興治而昂揚。自廢止舊制,從創(chuàng)立共和,伊經(jīng)三十年立基興廢而煥彩,又歷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輝煌。論發(fā)展,瞻邑中,與時俱進,并國同昌。公路縱橫而高速八極,鐵道樞紐而遠載四方。城鎮(zhèn)業(yè)隆繁盛,鄉(xiāng)村家殷小康。繁盛者產(chǎn)業(yè)體系漸趨完善,生產(chǎn)總值屢見飆揚;小康者樓房群立而路暢村外,家器電化且網(wǎng)絡洲洋。一壩橫江,電量高踞省亞;兩秀爭芳,名威傲奪世冠。精湛木偶,藝傳省外;奇瑰雜技,彩放南疆。新開礦泉水美兮,引中央筆暢;傳統(tǒng)牛筋糕甜兮,令百眾饞癢。東江碧澈,廣場寬敞。碧澈里秦漢明月看重捧;寬敞中宋唐雅音聽再揚。晨練水坑,香蒸淑浸而舒暢肺腑;晚臨江岸,水耀燈華而醉迷詩腸。壯哉龍川,領“客家古邑”之銜當不愧;享“人文龍川”之譽又何惶?噫!盛世既開,鴻圖正展。政行大道,確乎以仁德;業(yè)行大道,賴乎以信勤。百事應持民祉為本,諸方當執(zhí)和諧是依。拓世紀之偉業(yè),創(chuàng)時代之輝煌,龍川盛兮,邑民樂矣!亦頌亦冀,賦之以章。

    ◎龍川鄒氏宗祠重修記

    惟吾龍川鄒氏,血胤源于黃帝,開宗溯至帝乙,得姓始從鄒國,郡望出自范陽。世裔繼述希堯,發(fā)派肇啟孟敬。延今六百余年,支脈流廣,賢才顯耀。憶吾龍川鄒氏宗祠,始建于清嘉慶年間,雄踞于佗城要位。得龍脈之正勢,采風水之精華。覆地近二畝,祠宇連五棟。設范陽、敬愛、式好、永思四堂于其內(nèi)。諸堂輪奐而離立,重檐丹刻而翚飛。惜哉!近代時局多變,政制連番更替。外侵內(nèi)亂,人文破壞。致吾宗祠淪作私產(chǎn),文物損毀,祖牌散失。亂亂里俎豆莫置,昏昏然蒸嘗難饗。嗟夫!盛世重開,傳統(tǒng)復揚。宗中長老賢達,燕翼貽謀。倡族人,集資金,藪證據(jù),商時政,榷居民,據(jù)理力爭,排除萬難。經(jīng)七載之奮斗,主殿三棟之權(quán)益終得回歸。并于祠側(cè)購地一方,建賓室二層。所余祠后兩棟,且待收回。既得甌復,振興何待,氣作一鼓,續(xù)襄大舉。傾財力,獻智慧,出義工。修族譜,繕祠堂。延攬能工巧匠,添置堅材大器。丹青繪壁,赑屃馱碑?糖鍟r匾額楹聯(lián)于其上;奉先祖神位于其中。令支派無失其序,昭穆不亂其倫。喜矣!復宗祠風采,仰殿宇肅穆,凝血脈精華,啟后人奮發(fā)。宗祠永立,赫赫靈靈。瓜綿椒衍,俎豆千秋!工程始于辛卯,竣于壬辰。惟艱惟浩,見肖見誠。拙文以志,以昭后裔。

    聯(lián)

    ◎河源萬綠湖《訪綠亭》聯(lián)

    △一亭開境界;萬綠蕩湖風。

    △纜解亭前,向浩渺煙波蕩去,遍游那萬畝青峰、千頃碧浪、百顆明珠,幾多山色湖光,逸趣幽風漫自畫圖涌出;情迷故里,隨平常話語談來,都道這兩江沉黛、五縣通衢、一城織錦,不盡地靈人杰,今賢古圣皆從鄉(xiāng)土衍生。

    ◎庭花時落硯;竹影總搖窗。

    ◎秋山燦爛因楓老;暮色從容待月新。

    ◎人物聯(lián)

    △孔子

    儒中師表;天下圣人。

    △魯迅

    血薦軒轅,匕首投槍真戰(zhàn)士;運交華蓋,彷徨吶喊足文豪。

    △張衡

    二儀可感乾坤動;一算能推歲月行。

    △鄭和

    經(jīng)緯于胸,首創(chuàng)遠洋航七渡;功名在史,更敦后輩作重興。

    ◎十二生肖聯(lián)

    △子鼠

    身領頭銜編甲子;須堪大任寫春秋。

    △丑牛

    甘負高天重軛;懇耘大地精華。

    △寅虎

    箭沒石中因震懾;狐隨身后假威風。

    △卯兔

    赤目分明鷹犬惡;裂唇不齒獸禽香。

    △辰龍

    大小升潛,盡顯英雄本色;縱橫捭闔,永凝華夏精魂。

    △巳蛇

    勢能吞象何論鼠輩;足已俱身敢小江湖。

    △午馬

    高山流水唯伯樂;遙路追風乃神功。

    △未羊

    品流自古崇蘇武;名望從來兆吉祥。

    △申猴

    莫譏冠冕非高士;無愧人君共老宗。

    △酉雞

    高唱一聲天下白;盛懷五德品中珍。

    △戌狗

    貧富無嫌,侍從左右唯聽命;正邪有別,辨識忠奸敢嘯天。

    △亥豬

    身中無處不成寶;宀下有君才富家。

    歌詞

    ◎共和國六十花甲頌

    春秋交替,甲子輪番。共和國走過來了六十個春天。中國人挺起了脊梁,擎起了新中國的藍天。洗掉了貧窮落后的污垢,換上了繁榮富強的容顏。江山啊年年挺秀,民生啊幸福美滿。放眼五洲四海,神州大地正斑斕。

    花開花落,云展云翻。共和國走過來了六十個春天。改革開放創(chuàng)大業(yè),譜寫了共同富裕的新篇。走向了科學發(fā)展的道路,創(chuàng)造出一座座銀山與金山。社會啊和諧進步,事業(yè)啊昌盛飛騰。放眼九霄云外,神舟飛船正巡天。

    啊,六十年花雨,六十番秀妍;捉裼謫,千番接萬番。祖國春常在,萬里江山共嬋娟。

    ◎中國北社詩社之歌

    在浩瀚的英特網(wǎng)空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她閃耀著中華文化的輝煌。她蕩漾著唐音宋韻的回聲。穿透時空,連接古今。跌宕昭彰,激越人心。

    在幽靜的茂林修竹中,有一座溫馨的蘭亭。她招引著三山五岳的鳳凰。她延攬著詩詞曲賦的明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管弦絲竹,曲水流觴。

    啊,中國北社。關注自然人文,關懷社會民生。筆耕不輟,高歌邁進,讓詩詞歌賦發(fā)出時代最強音。

    ◎握手

    握手吧(來)握手,伸出兩只陌生的手。當那手與手相連的瞬間,咫尺消天涯,一握成永久。

    握手吧(來)握手,伸出兩只宿敵的手。當那手與手相連的瞬間,一笑泯冤仇,歡歌同把酒。

    啊,握手吧(來)握手,握住千萬雙溫暖的手,大地冰雪消融,春風處處蕩楊柳。

    啊,握手吧(來)握手,握住千萬雙平和的手,長空云霧消散,鴿鈴朗朗鳴霄九。

    握手吧(來)握手,伸出雙雙親密的手。當那手與手相連的時候,風光耀眼前,友誼鑄不朽。

    ◎東江水長又長

    東江水,長又長。源頭緊接黃河與長江。當年趙佗揮師來,戰(zhàn)馬飲東江。拓出中華故國新南疆。

    東江水,長又長。源頭緊接鄒魯禮儀邦。當年霍龍負笈來,筆墨蘸東江。創(chuàng)出文明教化新風尚。

    東江水,長又長。源流一路譜詩章。代代英才相繼出,血汗?jié)櫦亦l(xiāng)。造就客家人文新氣象。

    東江水,長又長,流到今朝更輝煌。滿眼風光如畫卷,人民更富強。幸福山歌處處在飛揚。

    散文

    情醉九寨溝

    勝境瑤池蘊此方,瓊山玉水復蒼茫。五花水色山成就,七彩山光水化裝。疊出平湖涵海韻,轟鳴巨瀑動詩腸。神奇夢幻難題詠,半句無從入妙章。

    這是我游九寨溝后吟哦的一首詩。我對九寨溝的秀色美景神往已久。很早之前就有人對我描述過她,在網(wǎng)絡上,在電視里也偶爾窺睨過她的倩影,但畢竟是虛擬之聲色,舒解不了我的情渴與情困。

    十月下旬,我終于撩開了九寨溝的面紗,飽覽了她的美容玉貌,領略了她的風采神韻。

    時令深秋,九寨溝已是寒意十分了。從南國來,氣溫驟然下降了七八度,確然有點心顫,然而地導告訴說:“身上雖是冷了點,但眼里卻會暖得很啊”。我知道,這個時節(jié)來可是最黃金的了。春夏的九寨溝是霧孵出來的,是雨洗出來的。那青那綠那翠那嫩,青的泛光、綠的流油、翠的滴水,嫩的搖煙。山山水水都是水嫩嫩的讓人潤眼滋心。然而終究是多了一點單調(diào),少了幾成色彩,欠缺幾分成熟與艷麗。這時節(jié)卻不同了,經(jīng)過秋風的梳理,寒霜的親吻,那山羞澀起來了,那水透徹進去了。不管你的目光投向何方,映射入你眸子的都是多彩豐姿的。不管你的相機對準何處,攝入你鏡頭的都是斑斕繽紛的。山山水水五顏六色得簡直能使黑白膠卷都染出色彩來。

    蘇東坡這樣評論過王維的詩畫,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有人說,九寨溝就是一部王維的詩,就是一卷王維的畫。

    一到溝口,大家就雀躍起來。那清冽雪白的河水在溝前翻滾而去,唱著歡快明亮的秋之歌歡迎著我們,撥動起激越的心弦,奏響了觀光進行曲。

    隨車進入溝里,就像進入畫廊,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一軸絕妙的山水長卷。這時,歡快的笑聲沉寂了下來,聲音似乎是多余的,需要的是屏聲息氣,瞪亮你的那雙明眸,靜靜地用目光跟隨著車的移動,瀏覽那長篇畫卷,攝錄那精彩鏡頭,閱讀那長廊詩篇,染濡那旖旎風光。

    “哇!”突然車廂里爆發(fā)出齊聲呼叫。車窗外的美景令人瞠目,讓人顛狂。時空定格在這里:犀牛海,早上八點十分,麗日霜晨,熙陽投射在七彩濃墨潑成的山林上,層巒疊彩,畫屏橫列;晨曦撫慰在晶瑩透徹的海水里,風平瀾微,鏡面長陳。山照水光,水銜山色,上下圖畫,錦繡人間。斯時斯景,天空是彩色的、陽光是彩色的、山是彩色的、水是彩色的,眼睛是彩色的、心也是彩色的。面對著如此瑤池美景,縱使王維親臨也將難以名狀,難以抒發(fā)其情感,何況我們,在美顏秀色面前更是無以言表,只能“哇噻”了之。在后來的游途中這般美景隨處可覽,這種驚嘆隨時可聞。

    有道是:“天下名山佛占完!庇伪樯裰,大凡是進廟看佛,拂塵認碑,蕩舟放歌,登樓吟詩。而來九寨溝,這些都別了。這里是屬于天地的,屬于自然的。這里只有山水林泉,只有鳥語花香。這是上蒼留給生靈的地方,連佛也不敢侵犯的圣土。她是香格里拉,遠離塵世,不識始皇,無論末帝。她是純樸圣潔的,原始森林從原始來就遵循著自然的法則,物競天擇,生老病死。生則隨緣,死便謝世,老自悠悠,病亦幽幽。不信?你看看,那接云齊天的古樹森森而立,任自舒展,各得其所,那倒地沉海的朽木靜靜涅槃,各自歸根,無怨無悔。鳧鴨在水蕩里安然戲水在草叢中悠閑抱窩,熊貓在箭竹林中自由攀緣在海子旁邊靜靜飲水。霜中含葩的是翹首以待與雪同舞的野梅,水邊枯萎的是入定沉溟思與春共夢的蘆葦。蕓蕓物象都在相生相長,安然自得,靜靜的聆聽著風雨的傾訴,分享著日月的恩賜。

    這里的山真美。美在其原始美在其自然;這里的山真妙,妙在其多姿多彩,妙在其養(yǎng)眼養(yǎng)神。

    這里的水最神。不枯不竭,流則簌玉,瀉則飛雪,奔則騰龍,止則成海;這里的水最奇,是剖開的胸,坦坦蕩蕩,讓你直視肺腑;是平置的鏡,光光亮亮,讓你可鑒天地。奇得好象一個萬花筒,你從一百個角度可以看到一百幅不同彩色的畫圖。

    這里水真多,瀑布也真多。但卻幾乎沒有池、沒有塘,也沒有湖、沒有泊,而有的是海,什么老虎海、犀牛海,天鵝海,熊貓海,雙龍海,臥龍海,五花海,草海,鏡海,上、中、下季節(jié)!粍倜杜e。據(jù)說,這樣的海九寨溝有一百一十八個,是仙女跌碎的鏡片變成的。其實,是溝里人喜歡海,向往海,他們知道溪水是流向大海的,那么這些廣袤盈溝的水域自然就是海了。他們知道海是湛藍湛藍的,那么這些如雀羽似翡翠的水蕩一定是海了。所以他們把這些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都稱譽為“!。應該說這些“!彪m然沒有真正意義的海的浩瀚,但她有著真正意義的海的情懷與神韻。她是山之海,是溝之海,是溝里人的心之海。

    這里的山是屬于海的,山總是忘情地投入海的懷抱,在風的慫恿下,裊裊的、阿娜的在海的懷中撒嬌。這里的海是屬于山的,?偸茄b扮著梳妝臺的角色,把明鏡端于山的面前,在天的關愛下,海把最美麗漂亮最真實無邪的山的容顏舉案齊眉呈現(xiàn)給山看。

    九寨溝的山水是九寨溝的精髓。他們的美妙結(jié)合,抒發(fā)出來的是詩。這詩是風是雅是頌是古風是新詩。呼喚出來的是籟,這籟是風籟是地籟是天籟是萬物之籟。他們的神奇結(jié)合,描繪出來的是畫。這畫是神雕是鬼鑿,是工筆是潑墨。這畫不是平面的,也不是三維的,而是四維五維的。一鏡割雙屏,水上水下都是畫。這畫是動畫,空間動畫在動,光陰動畫在動,山畫動水畫也動,山畫不動水畫也在動。他們的純樸交融,釀造出來的是老酒,清泠濃郁,芳香撲鼻,喝得花草樹木醉了,喝得泉溪瀑瀾醉了。你看,楓紅了,柞紅了,漫山遍野都紅了;流歡了,瀑鬧了,溝溝壑壑都笑了。喝得游人更是醉了,陶陶然于山水情懷,醺醺里樂而忘歸。他們的水乳交融,哺育出來的是少女。嬌嫩純樸,窈窕鮮艷,惹得風花雪月情動了,惹得風流才子心動了。你看,蜂來了,蝶來了,雀兒鶯兒都來了;風起了,騷動了,文人墨客都來了。惹得君子更是癡了,躍躍然好逑于斯,戀戀中耽詩于斯。

    這就是九寨溝。九寨溝永遠地得天地之靈氣,領日月之精華,守大千于處子,綴人寰于錦繡。

    那高山永無休止地靜靜地描繪著清秀與崢嶸,鐫刻著古老與時髦。

    那流水永無休止地悠悠地記錄著瞬間與永恒,度量著地久與天長。

    現(xiàn)在我敢說,九寨溝絕對不是王維的詩,也絕對不是王維的畫。九寨溝是上帝的驕子,是人間的天堂。

    作品賞析

    當代絕句選評-----鄒國榮絕句賞識

    作者 夢欣

    鄒國榮,一個在深圳拼搏多年現(xiàn)已退休的原國企老總,能有好詩、可得一讀的絕句從他筆下流淌出來嗎?疑惑與好奇,催我走進這位雅稱無為齋主的博客里去察看一番。

    這位1949年出生于廣東省龍川縣的軍旅文豪、企業(yè)家、書法家、詩人,據(jù)說在軍營里摸爬滾打了十八年。不過也大致是握筆桿子時間多于握槍桿子時間,畢竟文才多于武略。是以浸染文化、習弄筆墨的職業(yè)與愛好,使這位自謂“求學從戎經(jīng)商三分春色的詩人有別于其他的國企老總。在這幫國企老總熱衷于收藏金銀、收藏國寶、收藏美色、收藏綠卡的時尚大潮中,你很難找到鄒國榮的身影。當然也不是說這么些好東西他一概不要(在他的家里就有不少極有品味的收藏品),而是在這些別人盡情享受盛世繁華生活的時光里,他更喜歡將自己收藏:獨處屬于他自由發(fā)揮藝術(shù)才能的書畫工作室。那個寬敞的書畫工作室,四周掛滿了他寫的字,寫滿了他吟的詩,或許稱得上:書香墨韻滿墻詩,禪意儒懷兩好之,窗外時聽鶯報曉,吟來朝日染青絲。

    這鄒國榮的青絲變出些許白發(fā)是否吟詩搗鼓出來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他這些年已陸續(xù)撰寫的詩集就有《梅子集》、《無為齋詩草》、《無為齋詩草續(xù)集》等,在他的詩作中,律詩所占的份量最重,成就也最為顯著,但我們這里只研究他的絕句。胡適說,“要看一個詩人的好壞,要先看他寫的絕句。絕句寫好了,別的詩或能寫好。絕句寫不好,別的一定寫不好。”什麼道理呢?絕句易寫難精,學養(yǎng)不足會出律,功夫太淺多油味,構(gòu)筑過巧傷氣脈,鋪排直述少意蘊,用典不當成蛇足,好發(fā)議論失風韻,須是立意精深、下筆老辣、用語平淡、造境幽遠才見好,尤其貴言微旨遠,語淺情深。也正是這個緣故,初學詩者多寫絕句,以為四句容易湊成韻,而對詩詞懂得越多的人則輕易不肯吟絕句,怕一時找不到深意端出來的是白開水,不如律詩有中間兩聯(lián)可盡情發(fā)揮。絕句沒有律詩和古風那樣騰挪奔走的空間,所以講究以風韻動人,以警拔為上,以天籟稱神。好的絕句,越讀越有味,寓意咀嚼不盡。意蘊太淺的絕句,即使辭藻華麗,構(gòu)思奇巧,初讀時或許覺得醒目,但讀多幾遍便如同嚼蠟,一乏味便容易倒胃口了。

    那么,這鄒國榮的絕句,有值得一讀再讀的佳作嗎?先看一首《游三峽偶成》,詩曰:

    嘉陵直下水波平,兩岸秋山半晦明。

    夜永無從邀月色,聊聽細浪拍船聲。

    這是一首紀游詩。關于紀游詩的寫法,清人葉燮說,“游覽詩切不可作應酬山水語。如一幅畫圖,名手各各自有筆法,不可錯雜。又名山五岳,亦各各自有性情氣象,不可移換。作詩者以此二種心法,默契神會;又須步步不可忘我是游山人,然后山水之性情氣象,種種狀貌變態(tài)影響,皆從我目所見、耳所聽、足所履而出,是之謂游覽。且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遠奇險,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歷之,而山水之妙始泄。如此方無愧于游覽,方無愧于游覽之詩!保ā对姟肪硭模┻@是說,紀游之作,不但要用你的筆畫出山水之妙,把天地間幽遠奇險的景象描繪出來,更重要的是把你(游覽山水者)游覽山水的感受也融匯進去。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望天門山”,杜牧的“山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徐俯的“春游湖”,徐元杰的“湖上”,葉燮的“客發(fā)苕溪”,趙執(zhí)信的“虎丘暮歸小舟口號”,厲鶚的“歸舟江行望燕子磯作”,柳亞子的“嵐山道中口占”,都是紀游詩的典范之作,歷來膾炙人口。鄒國榮這首《游三峽偶成》,也有出色之處,其可貴者有三:

    一是詩作有時代的新氣息。歷來寫游覽三峽的詩,或言其峰險,“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陳子昂),“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楊炯),“雙崖云洗肌如鐵,一石江穿骨在喉”(劉光第);或言其流急,“大江翻瀾神曳煙”(李賀),“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荊門灘急水潺潺”(李涉);或言其景幽,“危峰入鳥道,深谷瀉猿聲”(鄭世翼),“驚石墜猿哀,竹云愁半嶺”(李賀),“暗谷疑風雨,幽巖若鬼神”(張循之);或言其喧囂,“兩岸猿聲啼不住”(李白),“飛波走浪弦中起”(李季蘭),獨沒有人言“波平”。是鄒國榮看不到三峽的絕壁天險嗎?不,前人都說了,再說沒味。是鄒國榮看不到三峽的大江翻瀾嗎,看到,但容貌改了。三峽大壩的聳立,把一瀉千里的奔流景象顛覆了,高峽出平湖,“波平”正是三峽全新的不同于千萬年來的景象,“波平”二字可說是把握住了三峽的巨變。

    二是詩作言盡意不盡,頗耐人尋味。三峽的“波平”僅僅是江水的新景象嗎?在我看來,它其實也寓有“盛世太平”之意味。試想,三峽筑壩一事,曾經(jīng)有多少代人夢想過,若非盛世太平,又如何能實現(xiàn),是以“波平”便也是盛世之貌。但“波平”不改“大江翻瀾”的本質(zhì),何況三峽大壩的利弊也存在大量的爭議,因此,此詩的結(jié)句“聊聽細浪拍船聲”便有弦外之音了!凹毨恕倍钟玫镁珳,一者呼應“波平”,首尾銜接緊密,二者可喻指各種不同的爭議,這一層含義盡可由讀者自行意會。一首小詩,不可能也不應該講述太多的道理,但能把作者更多的思考蘊藏于詩句之中,這詩就有厚味可嚼了。

    三是詩作營造的意境充滿美感。詩的首句下筆先交代自己游覽三峽的方位:“嘉陵直下”,這是從重慶上船順流向東行。由眼前的“水波平”到“兩岸秋山半晦明”,是作者視線由近及遠的瞭望和觀察,同時也點明了時間:秋天的傍晚。此時,遠處的山峰還模糊可見,“半晦明”正是暮色與燈光交織在一起的景象。第三句筆鋒一轉(zhuǎn),勾出一腔惆悵的心緒:夜色非常美好,只可惜見不到可愛的月亮。或許是游不逢時,或許是天不作美,總之是月亮千呼萬喊出不來。想想李白獨酌之時,尚能邀到明月,詩人此時正有雅興,卻連月亮都無從邀得,那種孤旅的惆悵,讀者自能感悟幾分?傊且环N歡樂時的遺憾。其實,這一句也不過是虛張情勢,目的是要讓精彩的結(jié)句閃亮登場:“聊聽細浪拍船聲”。既然邀不來“月色”,總得尋找其他的樂趣以充袮補,靜下心來細聽那輕微的波浪拍打游船所發(fā)出來的陣陣響聲,也能讓人消解心中的愁悶。此詩的用筆,細膩而重形象,曲折而見韻致,歡快中有惋惜,惋惜中見曠達,情感隱匿于景象之中,寓意蘊含于言語之外。由生動具體的景象所營造的意境,給讀者留下品味的空間,是為可讀再讀之佳作。

    《題燕子磯》也是一首紀游詩,這首絕句也寫得頗為耐讀:

    一燕飛來江渚頭,千秋俯瞰水東流。

    驚濤且自淘沙去,浪里三吳起綠洲。

    燕子磯位于南京北郊觀音門外,是長江三大名磯之一,因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此詩一下筆就先抓住這一景象特征,有巨燕凌空突兀而至佇立江面的動感氣魄。次句言其景觀形成之年代久遠。在古代它是一處重要的渡口。清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停留。清初此處還被定為金陵48景之一,名之為“燕磯夕照”。附近建有弘濟寺、觀音閣等建筑。前兩句已用具象之筆畫出了燕子磯的地貌形勢與景觀特色,后兩句則結(jié)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意蘊抒發(fā)詩人游覽景觀古跡的感慨。驚濤一語,寓江浪與歷史風浪雙重涵義,大浪淘沙,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歷史進程。最值得一提的是鴉片戰(zhàn)爭時,英國軍隊曾由此處登陸,直逼南京,二戰(zhàn)時,日寇就在此江灘處屠殺了南京同胞數(shù)萬人。這等恥辱,當是游覽此地的中國人所應當警醒銘記的。歷史的風浪卷走了恥辱與輝煌,如今的長江三角洲,已成為中國最發(fā)達的經(jīng)濟中心。此詩的結(jié)句“浪里三吳起綠洲”盛贊的就是改革開放以后這一區(qū)域面貌的大改變。

    歷代文人在此處的題詩很多,最為可讀的絕句是清代厲鶚的“石勢渾如掠水飛,漁罾絕壁掛清暉。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歸舟江行望燕子磯作》)。其特點是將游興與景觀融合在一起,景美情遙。而朱元璋那首將長江喻為秤桿燕子磯喻為秤砣要稱江山重量的打油詩,也有奇趣和獨特含義。但就游覽詩來說,鄒國榮這首七絕《題燕子磯》可居三甲之內(nèi)。

    中國的風景勝地,大多沉積著厚重的人文信息。正因此,游覽詩一般都會和這些人文積淀扯上關系,并且藉由這些人文積淀豐富自己游覽詩作的韻味。鄒國榮這首《楓橋感吟》就是韻味醇厚的佳作:

    長洲柳色挹秋煙,未聽烏啼到寺邊。

    碑下低吟張子句,鐘聲難再入詩箋。

    楓橋,古代蘇州一個普普通通的地方,就因為唐代的一位舉子科考失意,將滿腹惆悵心緒發(fā)泄到江邊的“烏啼”與寒山寺的“鐘聲”上,竟奇跡般地讓楓橋和寒山寺成為極具盛名的旅游點,這無論如何是當今那些只想用金錢堆出旅游點的官員們所永遠無法搞明白的。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成為當?shù)仨懏敭數(shù)囊粡埫,游覽此地的詩人也多有“崔顥題詩吟不得”的感慨了,大抵凡有感吟均繞不過張繼。鄒國榮此詩,便有意把這種情景也描繪出來,其立意之乖與遣詞之巧,別具一格。“未聽烏啼”而“鐘聲難再”,寓意極深,一則時過境遷面貌盡改,二則生活條件不同,鐘聲喪失先前的魅力,三則張詩名氣大,詠楓橋詩難以超越之取得等量齊觀的效果。這詩的魅力全在第三句,正是這又愛又恨的“低吟”,把萬千感慨都籠括進去了,是以使此詩內(nèi)蘊深厚,嚼之有味。

    看來,這鄒國榮的游覽詩,善于將風景與心境交織在一起,善于從細微處發(fā)掘自己在游覽中的感受而訴之于筆端。再看這首《花園口偶吟》也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兩座高碑各表彰,生靈百萬與誰量?

    吾今獨立花園口,九曲流沙入渺茫。

    歷史遺跡的感懷常從小處入眼思索大千,此詩妙在把作者自己置入景中,史跡渺茫,景色渺茫,思緒也渺茫,頓令讀者忍不住要把作者的心思挖出來。

    花園口位于鄭州北郊的黃河南岸。1938年6月9日,蔣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洶涌而出,一瀉千里。其時也有短時間實現(xiàn)阻截日軍西進南下的目的,但更慘的是給豫、皖、蘇的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淹沒村莊和耕地,共計有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亡,事件震驚全世界。其后對這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成為黃河扒口處東西兩座石碑各自對立的奇觀。

    鄒國榮的游覽詩就從這“奇觀”落筆,“兩座高碑各表彰,生靈百萬與誰量?”一切專制主義的政治家都是殘殺百姓的劊子手,在這些政治家的眼里,平民百姓的生命是毫不足惜的,詩人在這“各表彰”的兩座高碑中間讀出歷史真相常常被權(quán)勢所掩蓋和粉飾的憤慨,于是又促使詩人以小見大、由微彰著地對整個中國的歷史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苦難深入進行思考。詩人會得出什麼答案呢?也許有沒有答案都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思考!拔峤癃毩⒒▓@口,九曲流沙入渺茫!秉S河流入渺茫,詩人的思緒也思入渺茫,這中間既飽含著強烈的愛與恨,也飽含著遠遠看不到盡頭的憂慮與期望。這詩說深沉就深沉無限,說憤慨也就憂憤高昂,總之比一般的狀景述情來得更有力量。

    游覽詩之吟詠風景,大景要在雄渾,如王之渙之《涼州詞》、李白之《望廬山瀑布》;小景要在沖淡,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劉禹錫的《烏衣巷》。古人所謂“雄渾具全體,沖淡有余情”,說的就是大小景的區(qū)別。鄒國榮上面的花園口寫的就是大景,楓橋?qū)懙木褪切【。下面這首《夜宿三清山楓林村》也是小景,看是否為“沖淡有余情”:

    紅日西沉鳥早棲,深山投暮靄云低。

    難平游興連更醒,隱約荒雞三五啼。

    三清山在江西上饒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是風景秀麗的道教名山。作者寫的是在三清山楓林村中夜宿的情景,是為小景。作者選取日落鳥棲、暮靄云低、凌晨雞啼幾個時間段挖取夜宿感受,寫得恬靜、沖淡。由紅日西沉到荒雞啼,“夜宿”的意緒寫得深婉有味,鳥之早棲與人之難眠,正突出“游興”之高,間接地也就把白天看到的美好景象和明天將要游覽美色的憧憬牽引出來。因為看到美好,方有“游興”難平。因為憧憬著新的景象,方有“游興”難平。這種沖淡有余情的詩通常在無字處蘊藏著豐富的內(nèi)容。

    吟詠風景的詩也不光是只有大景和小景之分,還可以有有我之景和無我之景,還可以有物物之景和物人之景。有我之景重在情之宣泄,無我之景重在景之托寓。物物之景重在移情入景,物人之景重在借景生情。鄒國榮這首《西沖冬日即景》就是物人之景,看作者如何借景生情:

    風清沙白碧波天,冬日灣頭景澹然。

    游客兩三灘上戲,林間靜靜有纏綿。

    這詩前二句寫的是物之景即自然風景,后二句寫的是人之景即人文風景。自然風景的柔和恬淡為人文風景的歡娛縱樂營造合適的氛圍。此詩精彩全在結(jié)句,很可能作者還拍攝有美妙的照片,那么這詩便成為題圖之作了。有艷味而無淫詞,蓋“纏綿”者,可謂人也可謂鳥,可謂甜言蜜語也可謂肌膚接觸,而當今的時尚又往往令年紀稍大的人大跌眼鏡,是以盡可由讀者自行依據(jù)經(jīng)驗發(fā)揮想象,但作者有意先置“灘上戲”在前,眾目睽睽之下尚有“戲”,這“林間靜靜”豈無等級更高之“纏綿”,這艷味便在其中了。這景的鋪墊和情的導出,天然渾成,妙處橫生,詩可讀而有趣。

    自然風景的游覽詩寫得好容易,因為人們對于美的感受大致相同。人文風景的游覽詩寫得好不容易,因為人們對于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看法和評價可能不同。下面我們來讀鄒國榮兩首寫得比較好的人文風景游覽詩。先看這首《瞻仰毛澤東故居有感》:

    幾間陋舍接田斜,土瓦泥墻百姓家。

    湘水悠悠韶岳靜,原來天子亦山娃。

    人文風景游覽詩,因為所觀察所欣賞的景觀中殘留有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影子,是以游覽感受中以有啟迪人心或催人警醒的睿智之筆最為上眼。這通常會在結(jié)句中出其不意地點出。舉如章碣《焚書坑》的“劉項原來不讀書”,杜牧《赤壁》的“銅雀春深鎖二喬”,林升《題臨安邸》的“直把杭州作汴州”,陸游《楚城》的“只有灘聲似舊時”,袁枚《馬嵬驛》的“淚比長生殿上多”,等等。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結(jié)語,都隱有風雷,藏有冷箭,隱藏著的盡是大智慧,所以才能啟迪人心或催人警醒。鄒國榮這首詩也有同樣的手法,并且一樣達到發(fā)人深思的效果。天子與山娃,這兩個落差極大的身份依附在一個人身上,是可喜還是可悲,是光榮還是恥辱,是該歌頌還是該譴責,是國家之幸還是民族之災,誰說得清楚?再推深一層,何以“山娃”能成“天子”,是什麼原因?qū)е隆吧酵蕖背闪恕疤熳印,又有誰能說得清楚?還有這最后一層,“山娃”已然成了“天子”,但歷史的煙云會隨風飄散,最終會有真相的積淀,真相明了之后到此處“瞻仰”的人們又會有何感受呢?磥恚@結(jié)句中蘊含的內(nèi)容還真不少。

    鄒國榮這首絕句在寫作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先用白描之筆畫出“山娃”的孕育環(huán)境:土瓦泥墻,陋舍農(nóng)家,近處田野相鄰,遠處湘水悠悠,背后韶岳靜靜,就是一個普通的山村農(nóng)戶之家。全詩前三句盡用客觀之筆寫實景,結(jié)句突發(fā)議論,引入虛景(天子的作為),使虛實之間發(fā)生強烈的碰撞,這詩便有味了。這里的虛實處理十分巧妙,“山娃”二字的浮出,有前三句細說為實;“天子”二字蘊含的內(nèi)容,由人盡所知的史事引入為虛,筆墨的精簡恰到好處,妙絕。

    下面這首《少林寺感事》虛筆用墨多了一些,議論一多,風韻遞減,但好在思考問題的角度很刁,增添了理趣的色彩,便以冷靜的旁觀和睿智的提問贏得了讀者對它的喜愛。其詩曰:

    古剎森森歷劫多,禪心安可渡塵魔。

    彌陀念盡千千卷,檻外依然習劍戈。

    在神話及小說乃至一般民眾的心目中,佛是法力無邊的,一切人間乃至天上地下海里的神鬼妖魔,都敵不過如來佛?蔀槭颤N法力無邊的佛祖在現(xiàn)實中卻無法保護他們的佛徒及其廟宇僧舍呢?“古剎森森歷劫多”,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活生生的事實。事實的存在當然就有了“禪心安可渡塵魔”的疑問提出來了。問題提得非常好,但如果一味用議論說理的句子寫下去,這詩便枯而無味了。詩人顯然明白這一點,于是立即把詩筆從虛空中折回,筆端直接觸及具體的現(xiàn)實,作者以“少林寺”看到的景象“殿內(nèi)念經(jīng)”、“檻外習劍”作為對前面所提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其實便是不答而答。念經(jīng)意在修行,修行的目的無非是去除俗念俗性俗心俗行、“遠離諸相”經(jīng)由入靜到達“空”即“莊嚴佛土”的境地,“禪門宜默不宜喧”?墒,修行又是在塵世間進行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古剎森森歷劫多”的史實逼使僧徒為保護寺廟和僧徒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不得不苦練一身武功。但練得武功又如何“遠離諸相”呢?顯然,習武與念經(jīng)修行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念經(jīng)有靈,則何須舞劍?如果必得武藝,念經(jīng)又如何脫得“俗心”?但現(xiàn)實中看到的又都是這樣,畢竟人也罷,僧徒也罷,都是一只腳進了理想國,一只腳仍在濁世間,誰能“穿越”?天下寺院皆如此,只不過少林寺最典型罷了。由是,我們看到,修行要脫“俗”,習武又要入“俗”,佛法通天,可不練武功又不能保護自己,這真是極其吊詭之事。作者以敏銳的眼力捕捉到常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有發(fā)人深思的韻味。

    讀了鄒國榮的游覽詩,讓我們看到作者在觀察風景、觀察世相方面有獨到的眼光,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地方感受到美好,捕捉到乖謬,思索入渺茫。在他的筆下,流淌著智慧,流淌著狡黠,流淌著疏狂。這種狡黠與疏狂融入智慧的頭腦吟出的詩作,充滿理趣的光芒,是以有耐人尋味的地方。

    有了這種觀察事物的大智慧,詩人手中把玩的一些詠物詩也寫得玲瓏乖巧。比如這首《題摺扇》,在“不即不離”的框架里詠出自然入妙的風韻:

    炎涼世態(tài)且從容,翻動乾坤我自雄。

    開摺但隨風勢轉(zhuǎn),只緣清骨在胸中。

    扇子在古代人沒有空調(diào)沒有電風扇的那些年代可是寶貝一樣的隨身必帶的用物,女子用團扇,男子用摺扇(宋代以后),文人更是把手里的摺扇當成搖動風雅與呼喚文采的物品。是以古人吟詠扇子的詩作很多,據(jù)有人統(tǒng)計至少在1000首以上。但在我讀過的詠扇詩中,稱得上精品的不多。清純可讀的舉如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的愛妾桃葉所寫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二曰“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動搖郎玉手,因風托方便”,這是古樂府詩,有民歌的風韻。明人瞿佑的《折疊扇》也比較好讀,那是一首七律,其中的“開合清風紙半張,隨機舒卷豈尋!币伯嫵隽苏郫B扇的形貌與構(gòu)造特點。但幾乎所有的詠扇詩立意均扣住扇子的“清涼”卻暑及助人“團圓”等功用而言,諸如“御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唐人李嶠),又如“為發(fā)涼飆滿玉堂,每親襟袖便難忘”(唐人徐寅),或如“竹影月來去,荷香風送迎”(宋人李石)。這些詠扇詩,扯之遠者不著邊際,切之近者毫無詩味,是以倒覺得鄒國榮這首題扇詩,是所為“不即不離”的風范。

    扇子的功用離不開清涼卻暑,但只停留在此層面則詩味太淺。鄒詩即將此功能放大,使之成為左右“炎涼世態(tài)”、乃至“翻動乾坤”的斗士,詩境便拓寬了。扇子的構(gòu)造只不過一把扇骨與皮紙,若將其乖巧說得玄乎則想象不回折扇的影子。鄒詩把握住扇子的開合全在扇骨的折疊和支撐這一構(gòu)件上,便聯(lián)想起人體胸腔中的肋骨,于是便采用擬人手法,詠出了“開摺但隨風勢轉(zhuǎn),只緣清骨在胸中”的妙句,并扣住首句“且從容”、次句“我自雄”而使全詩氣脈貫通,詩可讀而境界全新,成為古往今來詠扇詩的精品。

    《詠絲瓜》也是鄒國榮詠物詩中的杰作,同樣是擬人的筆法。但詩作的構(gòu)思與詠扇略有不同,詠扇是先著眼于扇的功用并夸張放大后將意境收縮于扇的形體上,詠絲瓜則正好調(diào)轉(zhuǎn)過來,先著眼于絲瓜的形體爾后再夸張放大其功用,其詩曰:

    風雨留痕歲月真,修成棱角見精神。

    英名猶在功垂后,滿腹經(jīng)綸可濟民。

    絲瓜的形體特點是有棱角,詩人便在“棱角”上賦予人的高貴品質(zhì)。絲瓜的功用主要是可做菜蔬供人們吃,但此外其瓜絡也可曬干后用來擦洗盤碗等用物,這一點正可讓詩人借題發(fā)揮通過夸張放大來營造別有寓意的境界?鋸埵窃姼枘酥烈磺形膶W作品最常用的手法,但要有合乎邏輯的路徑。這里的夸張路徑是瓜絡---經(jīng)綸、瓜絡---洗碗、洗碗---益民、經(jīng)綸---濟民、益民---濟民、瓜絡---濟民。邏輯合理,路徑分明,得理趣,詩味醇厚。

    詠物詩,通常要借助形體進行奇特而合理的想象,而把物當成人,將人的精神品質(zhì)和思想行為賦予物之身,由此深化詩作的意境,這便是通過合理想象運用擬人手法進行寫作最常見的情形。鄒國榮下面這《題竹》、《詠牡丹》及《西瓜》三首詠物詩,也都有擬人手法的應用并獲得較好效果!额}竹》曰:

    椽筆千竿揮碧落,輕搖漫舞任游鋒。

    虛懷飽蘸春之彩,寫上云天綠意濃。

    虛懷是人的高貴品質(zhì),將這一品質(zhì)賦予竹子,這便是擬人。竹子可以領賞“虛懷”這一品質(zhì)是因為自己空心有節(jié),在形體上有相通之處。由于賦予了人的高貴品質(zhì),竹子的生存及搖擺姿態(tài)均別具一層人格上的意義。實際上,詩人的詠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融匯進去了,竹子的形象就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頌揚綠竹的可貴品質(zhì)就等于表白自己的志向與追求,詩的意境那有不美的!对伳档ぁ芬差愃疲湓娫疲

    一別群芳出舊關,無心爭寵悅君顏。

    且持本色洛陽去,獨領風騷天地間。

    爭寵,這當也是只有人方有的行為方式。牡丹的抗旨乃致被貶洛陽,這也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洛陽牡丹的美艷天下,這個則是有眼可看的事實。詠牡丹用擬人手法入虛而出實,使得牡丹的高貴和特立獨行的剛強性格通過“獨領風騷天地間”這一有現(xiàn)實作依托的結(jié)句體現(xiàn)出來,這詩也就有了風格高昂、氣骨清秀的境界,同樣可讀!段鞴稀芬辉妱t緊緊圍繞心越紅瓜越甜這一特色,立意便在奉獻丹心這一高尚品質(zhì)上營造氣氛。 其詩曰:

    肺腑咚咚笑臉圓,飽含滋味奉人前。

    莫疑腹內(nèi)藏青澀,敢剖丹心對眾賢。

    古人詠西瓜,盡從其清涼甜蜜入手,也有不少佳句傳誦,如文天祥的“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有冰雪聲”(《西瓜詩》),紀昀的“涼爭冰雪甜爭蜜,消得溫暾傾諸茶”(《詠西瓜》),方夔的“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食西瓜》),等等。這些詠西瓜詩,或以細膩的口味描寫而見長,或以精確的形象刻畫而得味,但論境界便不如鄒國榮這一首。大抵西瓜總是有甜有不甜的,而外表很難看得出來,是以缺乏判別經(jīng)驗的人就怕看走了眼。鄒詩把握住人們的這種心理,于是吟出“莫疑腹內(nèi)藏青澀,敢剖丹心對眾賢”這一妙句,既蘊含生活常識,又提升西瓜精神品質(zhì)。當然,“敢剖丹心”依然是擬人手法,因為這是勇士方有的可貴品質(zhì)。把西瓜寫成敢于奉獻丹心的勇士,這詩就有與眾不同的境界。

    鄒國榮以上幾首詠物詩均運用擬人手法,但在擬人手法的引入與淡出、虛實之間的轉(zhuǎn)換與點染、意境營造的氣氛渲染和具象鋪墊方面各有區(qū)別,因此讀起來毫無結(jié)構(gòu)雷同之感,也見筆法老到之功力。

    鄒國榮的絕句,也有長于景象與意象的生動描寫者。例如這首《題雪兒花鳥畫》:

    無須策杖覓春光,寥寥丹青耀眼芳。

    最是溫馨雙簌羽,花間猶自聽商量。

    題畫詩,是有靜止的畫中景象可供描繪的。畫面中的景色與人物是凝固了的,用文字把它們描述出來應該不難,難的是用詩句來描寫,難的是詩句的描寫還要寫得鮮活。鄒國榮這首題畫詩就把畫面景象描述得極其鮮活!盁o須策杖覓春光”,知畫面春光已呈現(xiàn)(其后三句即為春光景象),“丹青耀眼芳”,極言畫面景象之艷麗搶眼,“溫馨雙簌羽”,形容一對鳥兒的親密無間,“花間猶自聽商量”,春光的最高境界!盎ㄩg”,先為實,畫中所見,次為虛,導引聯(lián)想。我國五代十國時期編纂的一部詞集稱為《花間集》,集中作品內(nèi)容多寫上層貴婦美人日常生活和裝飾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寫女人之媚的詞集故稱“花間”。這么一來,“花間猶自聽商量”便有更多層次的含義,就畫面實景所見則描寫連理枝頭一對鳥兒顧盼生情交頭接耳愛意綿綿的場景,就“花間”導引聯(lián)想則夸耀畫家的妙筆有深婉艷麗之韻,直可與《花間集》相比美?傊,景象呼之欲出,寓意雋永悠長,是題畫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與描繪靜止的景象相比,描繪動態(tài)的意象相對來說就比較難。比如說,風起云涌的歷史事件,云煙飄散的歷史場面,下筆為文好寫,淡化為詩不好寫。鄒國榮在吟詠此一題材的絕句也有出色表現(xiàn),比如這首《辛亥革命百年祭》,便巧妙地運用生動現(xiàn)象來描述當年發(fā)生辛亥革命的情景:

    風云最憶百年前,辛亥驚雷動地天。

    江漢新潮催雨急,河山滌盡帝時煙。

    首句入題,好比一綱抖起,后三句是這一場革命爆發(fā)的具體景象,是為目張。一場紛繁激烈、曲折多變、影響深遠的歷史大事件,被作者濃縮為“驚雷”、“新潮”、“急雨”、“洗滌河山”、“帝制如煙消失”等一系列相繼發(fā)生的景象、意象,使人佩服作者駕馭重大歷史事件描述博大場面的文字能力。一是作者對此段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二是找到了活生生能攬括這一歷史事件中最為關鍵的場面或環(huán)節(jié)的具象語言,三是把對這場歷史事件的評價隱藏于沒有直接說出的字里行間,只讓讀者依據(jù)作者的客觀描述自己進入詩作的尋問空間。這詩有了生動而表現(xiàn)力充足的意象作支撐,也就顯得蘊含厚實,讀之使人神遠。

    相對來說,在寫作大題材的詩作時,律詩比絕句有更多的優(yōu)勢。少了中間兩聯(lián)的舒展空間,絕句只能在朦朧縹緲或警拔睿智上出奇制勝。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功底及過人的智慧,就很難找到這種出奇制勝的突破口。因此,絕句更適合于吟詠小場面和小空間。比如時節(jié)更換之感懷,氣象變化之心緒,遣閑生活之片段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鄒國榮在這方面有精彩表現(xiàn)的三首詩作。先看一首《春釣》:

    雨霽春山水漲涯,柳煙生處半竿斜。

    一鉤起破湖中影,驚落長堤滿樹花。

    垂釣,是遣閑生活中最富有詩意的一項活動,古代文人歸隱賦閑的情趣常見于吟詠垂釣的詩歌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是李白的句子(《行路難》)!按贯炞褪逍囊骈e”,這是孟浩然《萬山潭》一詩中的抒懷!坝膶ぷ孕Ρ緹o事,羽扇筇枝上釣船”;“花底消歌春載酒,江邊明月夜投竿”,這是陸游的瀟灑(《舍北望水鄉(xiāng)風物戲作絕句》、《閑中偶題》)。古人為何這么喜愛江邊垂釣呢?原來,釣魚有幾大樂趣:釣風情、釣名譽、釣清心、釣美味。淺薄者釣美味,高雅者釣風情,有野心者釣名譽,無貪欲者釣清心。當然,最得人們賞識的就是釣清心。《列子·湯問》有“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贝贯炦@種靜觀其成的活動,有助于人們克服急躁輕浮的心態(tài),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歷來吟詠垂釣的詩詞很多,也不乏精品之作。但大多摹寫垂釣的心境與情趣,卻極少對垂釣過程畫出美的軌跡即欣賞垂釣的動態(tài)美感。偶有觸及者也大都不關痛癢,比如唐人褚光羲的《釣魚灣》中有“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之句,唐人姚合的一首五律詩有“斗雀翻衣袂,驚魚觸釣竿”之句,明人解縉的《無題》詩有“數(shù)尺絲綸垂水中,銀鉤一甩蕩無蹤”之句,筆鋒直逼垂釣過程,但淺嘗輒止,美感未得。是以鄒國榮此詩正可填補此項空白,在刻畫起釣一剎那的動人景象方面別樹一幟。其詩妙在一“起”應以一“驚”,一“破”隨有一“落”,動感強烈,光影四射。“一勾起破”擊碎平靜的“湖中影”,“驚落長堤”始見花之動容,力量,速度,驚詫,贊嘆,交織成一幕頗有美感的畫面,這是在前人的垂釣詩中所未曾有的,讀來十分引人注目。

    在時節(jié)抒懷詩中,鄒國榮的一首《除夕》也寫得別有情趣,其詩曰:

    甕開老酒進三盅,沉醉團圓喜氣中。

    晚會連臺興難盡,偷燃爆竹入東風。

    除夕詩,通常會描寫一家團圓的歡樂氣氛,或者辭舊迎新的歡樂景象。鄒國榮此詩也不例外,但詩人特別留意傳遞時代的新氣息。喝酒慶團圓,吃團年飯敘親情,這些古今盡無二樣。但“晚會連臺興難盡”,這個古人就沒這福氣。而“偷燃爆竹入東風”,這個古人也可以有,但此處的“偷燃”已不同于古人的含義,自從許多城市頒布了禁燃煙花爆竹的法令之后,一些市民出自懷舊或想要熱鬧氣氛而偷偷在屋前屋后樓頂?shù)厣先挤,這個“偷燃”便帶有違法的意味。但這是這個“偷燃”,又似乎與喚醒童心聯(lián)系在一起,因“偷”而見童趣,因“偷”而生激情,是以此詩便由此一“偷”字添得無窮意趣,古人謂詩有“眼”,“偷”字是矣!叭霒|風”三字也妙。東風者,人間美好的信使是也。東風這一意象,在此處可有三層含義: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溫暖與生機的春天氣息、盛世太平的生活氣象。總之是十分美好的象征,正因其美好,方能襯出“偷燃”的善意,有此善意方可見頑皮之“童心”。首句以“老酒”證老成,結(jié)句以頑皮見“童心”,首尾銜接極為巧妙。設想“入東風”三字如按一些詩友的意見改成過樓東、過橋東之類,這詩的味道便大不相同。畢竟,作為除夕夜這一特定的時間,轉(zhuǎn)瞬之際就是新年了、新春了,東風二字帶來濃厚的春天氣息,讓人眼前一亮,心中充滿溫暖,豈是沒有感情色彩的“樓東”、“橋東”所能相比擬的。

    古人論絕句,認為最關鍵處是第三句。例如元代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說,“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huán),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fā)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zhuǎn)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zhuǎn)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清人施補華也認為七絕用意“宜在第三句”。他在《峴傭說詩》中說,“七絕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點,則神韻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盡矣。若一二句用意,三四句全作推宕,作指點,又易空滑,故第三句是轉(zhuǎn)柁處!边有人用形象的說法將絕句寫法慨括為:躍馬(起)、前行(承)、拉弓(轉(zhuǎn))、放箭(合)。顯然拉弓是最關鍵一環(huán)節(jié),一是要看準目標,二是要將弓拉得飽滿,三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確保一箭中的。當然,這也只是就絕句的一般形式而言,倘非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便無法套用。仔細讀過鄒國榮的絕句之后發(fā)現(xiàn),其絕句運用此種方法的居多。比如這一首《漫吟》,詩曰:

    心無塊壘自疏狂,消受檻前圓與方。

    詩酒筇舟形放浪,任由落照作平章。

    起句剖心自我認定,這一生沒有做過虧待他人之事,是以心中沒有郁結(jié),沒有想不通的麻煩事,處世為人便特別地輕松自在。次句從容相接,外面發(fā)生的事,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世間,天生的,地設的,人為的,合規(guī)矩的也好,不合規(guī)矩的也好,自己都可以妥善相處,坦誠接受,擇善享用。這前二句多少總有點小心謹慎之意。第三句便把自己推進到一個極端:詩酒筇舟為伴,放浪形骸,有讓自己回歸大自然的沖動。這可以看成是“疏狂”的膨脹,也可看成是“消受”的反彈。于是,一個曠達的胸襟(旁觀夕陽落地)便將此詩提升到豪放的境界。

    但此詩若讀出豪放,那也僅是大學生的水平。要是研究生,就會繼續(xù)深究這詩 的言外之意。落照,縱有“無限好”的風景,但畢竟是快要墜落已少生氣的美景。平章,也可作管理百姓的古代官名解!渡袝鴪虻洹酚小熬抛寮饶溃秸掳傩铡敝。宋代就設有“同平章事”一官,職位相當于宰相一級。讓“落照”去管理百姓關注民生,顯然是有隱憂之事。既然已看到有“隱憂”之事,詩人怎么又可以放浪形骸無動于衷呢?顯然,詩人的“詩酒筇舟形放浪”只是一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自我放逐罷了,于是,尋味的結(jié)果,我們又似乎看到了詩人的無奈與一絲兒憂傷。此詩所蘊藏的深意,也就全在其不言之中了。也許,這正是鄒國榮絕句的特色,有別于那些“初誦時殊覺醒目,三遍后便同嚼蠟”的取巧之作。

    書法作品

    名人推薦
    • 尚文光
      尚文光,浙江樂清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溫州市美協(xié)理事、樂清美協(xié)副主席、政協(xié)樂清市九、十屆委員。
    • 閻秋霞
      閻秋霞,女,京韻大鼓演員。白派京韻大鼓創(chuàng)始人白云鵬親傳弟子,白派京韻大鼓傳承的關鍵人物。
    • 何永福
      何永福,男,生于北京,1981年就讀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書籍藝術(shù)專業(yè)。
    • 何新來
      何新來 1965年2月生,浙江省富陽市人,字蒼石,號漁山半樵,又號林峰山人。
    • 由旭生
      由旭生,男,1982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曾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版畫系進修。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蘭州大學藝術(shù)學院副教授。1982年作品參加《甘肅省美術(shù)作品展覽》...
    • 張慈生
      張慈生(1921—2012),男,書畫鑒定專家,1921年2月8日生人,中共黨員,原天津市文物公司研 究室主任,市六--八屆政協(xié)委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