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童保喧勇敢挑起光復杭州的重任,擔任浙江臨時都督,兼為臨時總司令官。11月5日光復了杭州。時年童保喧三十歲,他滿懷豪情寫了《三十述懷》詩,“戰(zhàn)功羞與故人論”,表達了自己愛國愛民的情緒。童保喧在竭力反對袁世凱喪權辱國《二十一條》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推薦他為浙江都督。此時,童保喧堅決退讓,才任浙江師長兼杭州警備司令官。1912年,孫中山杭州之行,對童保喧大為贊賞。1919年3月,童保喧任護國軍軍長,閩浙援粵軍副司令,南下光復福建時,操勞得病,同年5月20日病逝,年僅三十三歲。靈柩回籍,安葬在寧海水車村。段祺瑞題了墓碑。徐世昌大總統(tǒng)追贈童保喧為上將。章太炎寫了《童師長祠堂記》,稱贊他“少以干翮聞于軍中,初舉大義,君實為干魁,其后拒袁氏帝制,走其幸將,功亦第一”。
辛亥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fā),湖南首先響應獨立,嗣后陜西、山西、江西、云南、貴州等紛紛獨立,浙江何去何從?上海方面于10月12日、20日、27日三次派人來聯(lián)絡發(fā)動,先后有陳其美、李燮和、姚勇忱、黃郛、蔣介石等人,在白云庵、吳山四景園、大獅巷童保喧憲兵隊等處和浙江方面商議浙江獨立大計。
一次在顧乃斌家中開緊急會議,褚輔成、顧乃斌、俞煒、童保喧、葛敬恩、徐士鑣、吳思豫、王桂林、韓紹荃、朱偉良、傅墨正等軍警界人士參加,并推葛敬恩起草,決定攻擊計劃。推舉由何人出任都督時,大家推三諉四,怕的是起義不成要人頭落地。首推顧乃斌,顧說:“有人要告我的密,我不管。”問代表朱瑞來的俞煒,“朱瑞怎么樣?”俞說:“朱近來身體不好,代了標統(tǒng)忙得轉不過來!闭堮逸o成,褚說:“最好推一位有實力的人,或請湯墊老(湯壽潛)來做也好!眳喂?在這個緊要關頭,把印信交給了童保喧管,自己去永康了。大家認為呂公望是負責聯(lián)系撫臺衙門的,忽然出走,不可思議。這樣一來,不免大家心里感到不踏實,會議冷場。眼看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因無人領頭就要流產(chǎn)。這時童保喧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站出來慷慨陳詞,自告奮勇,愿當臨時都督,起義成功后,即讓出。顧乃斌說:“伯吹的話不錯,我們不妨就請伯吹臨時擔任都督如何?”其余人即順水推舟。最后議決:
(1)起義臨時司令官童保喧,參謀官葛敬恩,黃鳳之,徐聘耕,王萼4人。
(2)舉褚輔成負責建設機關部,光復后政府機構設置及人選等政治組織工作。
(3)改原八十一標為起義軍一標,朱瑞為司令官,陳國杰為副官,俞煒為參謀官。改原八十二標為二標,顧乃斌為司令官,傅孟、馮熾中為副官,吳恩豫為參謀官。
(4)約定起義日期為農(nóng)歷九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之間(即陽歷11月3日至7日之間)。
(5)褚輔成提議,擁湯壽潛為浙江都督以資號召,通過后由褚負責接洽(摘自胡國樞著《辛亥革命在浙江》)。
這樣童保喧成為臨時總司令官。會議又決定在城站設立臨時總司令部。起義各方分頭準備,上海方面亦答應派敢死隊相助,并幫助籌劃經(jīng)費、籌辦軍械,甚至連告示、印信、旗幟都一并籌辦,一切完備,交莊之盤、莊正瑛、趙平之、蔣著卿攜帶來杭。
自各參謀偵察省城地點及旗營軍裝局后,遂在童保喧家開會,議定破壞占據(jù)之地點及方法。13日夜,上海已光復,并已占據(jù)制造局,浙軍同志聞信之后,各志士遂決定于次夜兩點鐘光復杭城。
11月4日午夜,在童保喧的指揮下,周承菼率八十二標,在張伯岐、董夢姣、蔣介石、尹維峻敢死隊的配合下,火燒撫署,活捉增韞;朱瑞率八十一標在王金發(fā)敢死隊的配合下,占領軍械局;葛政恩、周亞衛(wèi)率陸軍小學學員占領城站,控制交通;炮兵占領城隍山,攻打旗營。
11月5日凌晨,杭城街頭,白旗飄揚,全城街頭巷尾遍貼浙江臨時都督童保喧的安民告示:
為出示曉諭事。照得本都督頃起義師,共驅滿虜,原為拯救同胞,革除暴政起見,惟兵戎之事,勢難萬全,如有毀及民房,俱當派員調查,酌予賠償,以示體恤。查杭城內有積痞藉端搶米情事,以致擾亂治安,實屬目無法紀,F(xiàn)在大局已定,本都督已傳諭各米商,即日平價出售,以救民生而維秩序。自示之后,如再有滋擾,定為執(zhí)法。且吾浙人民素明大義,如能互相勸誡,日進文明,尤本都督所厚望焉。為此出示曉諭,其各懔遵。特示。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九月十五日
光復杭州時浙江臨時都督為童保喧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事后異議頗多。
光復杭州時擔任攻占撫署的二標先鋒隊官傅墨正在《辛亥革命杭州光復的回憶》中說:“都督人選,因時間匆促,前未決定,不料童保喧以個人名義,私刻印信,自任都督,遍貼安民布告,同志們見了他的布告,非常不滿……”
呂公望在《辛亥革命浙江光復紀實》中也說:“公望出差期間,童保喧以光復會木戳在手,發(fā)號施令,不假他人,兼又聽了王桂林敘述各方聯(lián)絡經(jīng)過情形,知人人情切向義,以為用不了多大力氣,當可唾手而得省垣,于是心熏利祿,要趁公望未回杭前快著先鞭,預為奪功地步。乃不顧王桂林、傅其永、孔昭道之勸阻,急于九月十三日夜先行發(fā)動了”,又說童保喧當臨時都督“輿情都指他沐猴而冠,太不識相”。
這些非議,是不堪一駁的。事實是以童保喧為臨時都督,起義時間定在九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之間都是會議上作了決定的。因上海先行發(fā)動并已光復,才改定為11月4日夜杭州起義,絕不是童保喧“自認都督”、自作主張、“預為奪功”。
這些非議是傅、呂等不明事實真相還是另有其他原因不好猜測。更何況起義之前不可能沒有推定都督或臨時都督,因為任何行動都必須有個發(fā)號施令者,特別是起義這樣的大事。實際上起義時擔任都督是冒殺頭的風險,因為成功與否很難料定,一旦失敗,槍打出頭鳥,這個“都督”是首先要人頭落地的,因此在會上老奸巨猾者推三諉四,事后卻攻擊童保喧“私刻印信,自任都督”。再說童保喧這時還只是個25歲的青年,資歷甚淺,如果自封都督,他們能聽他的指揮而取得起義的勝利嗎?
是非自有公論,事實上這段公案在葛敬恩、范毓靈、張載陽、王桂林、夏超、屈映光等十八人所撰的《閩浙軍援粵副司令浙軍第一師師長童公行略》中已很清楚地說明了:“辛亥而武昌之義軍起,是時長江下游望風景附所在謀響應,浙中志士亦群聚密議,故有所舉動,特以四周皆為清守躊躇審慎或懼先發(fā)為戎首,公獨挺膺犯難,愿為之率密部勒同志克期舉事,一呼而集。于是全浙軍警各界威服公毅力,公推為浙江臨時都督,公發(fā)奮受任,一無諉首。約束軍伍馳檄遠近,不崇朝而秩序已復,廛市安然若無所事事。公見大勢已定,即奉身告退,眾挽留之,堅不可曰:吾年少望輕,向特慮成敗不測,矢 愿以區(qū)區(qū)一身為國犧牲。今幸而告成,宜當推戴賢達,用招附全境,革新締造,豈宜以后進而冒據(jù)高位!
不管怎么說,在浙江獨立的起義中,童保喧為革命勇往直前,全不顧個人安危,更不是什么利祿熏心,成功之后,主動讓賢,更顯得他光明磊落,胸懷寬廣。項雄霄在《辛亥革命在浙江》一文中指出:“童保喧在起義時的緊急情況下,見義勇為,不容退讓,故即負責起指揮的重任。幸兩日任務勝利完成了。迨各界人士集議推湯壽潛為都督時,童即讓位于湯,其革命品德足可稱道!闭绿滓喾Q贊他“少以干翮聞于軍中,初舉大義,君實為干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