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年少時于益州野安寺從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為狂放,諸僧譏恥之,后還俗,在北周平定蜀地之后入長安。天和年中(566年~571年),造作讖緯,預(yù)言世事。武帝即位后,元嵩上書詆毀佛法,自此還俗,并與道士張賓進(jìn)言廢毀寺院及僧尼,帝頗信重之,遂有毀法之舉。后不知所終。(北周武帝時代的排佛論者,也是北周武帝排佛運動的推動者之一。又仿效太玄經(jīng)作《元包》一書十卷,另著有《齊三教論》七卷。
衛(wèi)元嵩者,益州成都人。初出家為亡名法師弟子。明陰陽歷數(shù),從其師之意,謂u2018佯狂乃可以得聲名u2019,乃佯狂漫走,觸物摛詠。后以蜀土狹小,不足展懷。乃易俗服入關(guān),交游權(quán)貴。上書請廢佛法。并自還俗。著〈佛道二論〉,立主客,論大小。武帝尊禮而不敢臣之。封爵蜀郡公。嵩與道士張賓相結(jié),煽惑武帝,遂致毀法。
嵩于天和二年(567年)請省寺減僧,其言略謂u2018國治不在浮圖。唐虞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啟運,遠(yuǎn)慕唐虞之化,宜遺齊梁之末法。u2019佛以大慈為本,安樂含生。故嵩請造延平大寺,u2018容貯四海萬姓,不偏立曲見迦藍(lán),偏安二乘五部。u2019夫延平寺者,u2018無間道俗,罔擇冤親。以城隍為寺塔。即周主是如來。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為圣眾。推令德作三綱。尊耆老為上座。選仁智充職事。求勇略作法師。行十善以伏未寧。示無貪以斷偷劫。是則六合無怨紂之聲。八荒有歌周之詠。飛沈安其巢穴。水陸任其長生。u2019嵩旨在擴充佛之慈心,惠及黎庶。不偏于僧徒,不立曲見迦藍(lán)。所上書中有十五條,俱本此意。其言特并重治道,請上追古代圣王。深合武帝之心。故其言得見用。(編按︰上文之u2018延平大寺u2019或u2018延平寺u2019,《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廣弘明集》卷七皆作u2018平延大寺u2019或u2018平延寺u2019)。
按《廣弘明集》〈滯惑解〉云,時有讖記,忌于黑衣,謂沙門當(dāng)次襲運為天子。武帝信之,遂行廢蕩。所謂黑衣之讖,始于北齊。據(jù)《北齊書》〈上黨王渙傳〉云︰u2018初術(shù)士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行,不欲見沙門,為黑衣故也。是時文宣幸晉陽,以所忌問左右曰︰“何物最黑?”對曰︰“莫過漆!钡垡詼o第七當(dāng)之。乃征渙至地牢下,歲余見殺。u2019在北周此說,或亦甚流行。按《廣弘明集》云︰u2018張賓定霸,元嵩賦詩,重道疑佛,將行廢立。u2019按元嵩觸物摛詠,其所詠詩,當(dāng)即讖記。而張賓亦盛言代謝之事。二人毀法,或嘗援用黑衣當(dāng)興之讖。雖道宣《廣弘明集》與《僧傳》所記以及史書,頗相抵捂,其事不無可疑。但衛(wèi)張二人均善術(shù)數(shù),同以讖緯熒惑人君,以致大得信任,則亦毀法之議,所以實行之助因也。
《周書》
蜀郡衛(wèi)元嵩者,亦好言將來之事,蓋江左寶志之流。天和中,著詩預(yù)論周、隋廢興及皇家受命,并有征驗。性尤不信釋教,嘗上疏極論之。史失其事,故不為傳。
易學(xué)大師
衛(wèi)元嵩“少不事生產(chǎn),潛心至道,明陰陽歷算”。在佛教流行的梁末(公元五五五年前后)出家為僧,為亡名法師弟子,曾住成都野安寺。衛(wèi)元嵩身在佛門,但他又和道士張賓交朋友,研究道教的經(jīng)書。北朝(北魏)統(tǒng)治階級崇奉道教(魏太武帝就曾酋道士寇謙之為“國師”)。公元五五七年,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國勢日盛。北周初期也很重視道教,衛(wèi)元嵩就脫去袈裟,換上道袍。北周天和二年(五六七年)他“以黃老之微言”,向宇文邕獻(xiàn)策,受到寵信,“賜爵持節(jié)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墒呛镁安婚L,北周建德三年,武帝因政治上的需要,“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斷然禁止佛道二教,勒令僧道還俗。衛(wèi)元嵩于是失寵,晚年由成都來什邡定居。
衛(wèi)元嵩的《元包經(jīng)》,是他研究《易經(jīng)》學(xué)的重要著作!兑捉(jīng)》產(chǎn)生于殷周之際,是一本用于占卜吉兇禍福的算卦書。它在唯心主義神學(xué)體系內(nèi),也包含了一些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因素。衛(wèi)元蒿《元包經(jīng)》闡述了《周易的》的義理。唐代李江說:”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宏,三才悉備,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焉;言乎之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國理家為政之尤者”。宋代政和元年,知漢州什邡縣事楊楫讀《元包經(jīng)》后,驚嘆道:“包之為書,其學(xué)《易》之至者歟!辭簡義奧,殆未可以象數(shù)盡也”,并為之作序。此書不僅筮占吉兇,且“帝王之道,昭然著見”。這部《元包經(jīng)》歷經(jīng)唐、宋、明、清幾個封建王朝都有刻本流行,甚至被秘閣收藏。而衛(wèi)元嵩蓍的《三易同論》、《易論》、《齊三教論》以及《千言詩》等,則均已亡失無遺了。
《元包經(jīng)》共分五卷。因它“文字奇詭,音義譎怪”,一些人看不懂,唐代蘇源明為之修傳,“解紛以釋之,索隱以明之”。唐代李江又給《元包經(jīng)傳》作注,以便利學(xué)者。
衛(wèi)元嵩在北周靜帝時死于什邡后,墓葬在縣衙東側(cè)(今人民政府旁)。解放前,墓前一碑,正中刻“惠應(yīng)希微真人之墓”,右刊“南宋理宗端平三年縣令吳中孚立”,左刊“民國十五年駐軍旅長鐘光輔修葺”。據(jù)民中國十八年《重修什邡縣志》說:希微真人之號是唐代賜與的,F(xiàn)墓葬尚在,墓碑已亡?h令楊楫說他在北宋微宋大觀四年(一一一O年)到什邡作官時,曾恭謁過衛(wèi)先生祠:“顧瞻廟貌,覽古石刻”!兑膱员尽芬粫記有:“什邡風(fēng)俗,每以正月五日作衛(wèi)真人生日,道眾皆會”。該祠建于何地,毀于何時,均無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