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簡介
1894年6月出生于意大利馬切拉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應征服役,1919年10月退役,同年畢業(yè)于羅馬大學文學系,并進入國會圖書館工作。1925年至1930年,圖齊以意大利駐印度外交使團成員身份,在印度國家大學和加爾各答大學教授意大利文、中文。1929年當選意大利皇家學院院士。1930年被聘為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首席教授。1932年起擔任羅馬大學文學與哲學系印度和遠東宗教哲學教授,1964年退職,1969年退休,1970年成為榮譽教授,1984年于意大利蒂沃利逝世。
主要經(jīng)歷
1915年:進入羅馬大學文學系;
1915年12月至1919年10月:中斷學業(yè),在軍中服役,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1919年:從羅馬大學文學系畢業(yè)后,進入眾議院圖書館工作;
1925年至1930年:以意大利駐印度外交使團成員身份居留印度,在申蒂尼凱塔大學和加爾各答大學學習和工作,教授漢語和意大利語;
1925至1954年:六次考察尼泊爾;
1929年至1948年:曾8次到我國西藏進行考察活動,攜回大量藏文資料和文物,中間曾從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1929年當選為意大利皇家學院院士;
1930年:回意大利,被特聘為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首席教授;
1932年:被羅馬大學文學與哲學系聘任為印度和遠東宗教哲學教授;
1933年:發(fā)起創(chuàng)建意大利中東遠東研究院(IsMEO),并長期擔任該院院長、名譽院長;
1955年起:先后在巴基斯坦、阿富汗(1957年)、伊朗(1959年)等地從事考古發(fā)掘,并主持該工作直到1978年。
1964年:從羅馬大學退職,1969年退休,1970年成為榮譽教授;
1984年:逝世于意大利蒂沃利市附近的圣·波洛·卡瓦利爾。
主要論著
圖齊一生撰寫了眾多科學論著和普及讀物,為意大利與亞洲國家的文化交流傾盡心力,曾先后在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國舉行學術報告會。
主編從書
圖齊曾擔任過多家期刊的主編,主要有:《宗教起源》(1921年—1924年)、《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集刊》(1935年—1943年,1936年更名為《亞洲》)、《神秘的科學與科學的神秘》(1946年)、《東方與西方》(1950年—1978年)。
他還擔任過多套叢書的主編,包括《羅馬東方叢書》、《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亞洲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中心報告和論文集》、《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修復中心修復叢書》以及《意大利圖書館新賴麥錫叢書》。
個人著作
圖齊一生論著極多,關于藏學的主要有:《拉薩和喇嘛教》、《西藏的寺院》、《圖齊西部藏區(qū)學術考察報告》、《印度西藏》、《論西部藏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些青銅器》、《那若巴傳奇序說》、《西藏的圣湖》、《西藏的圣山》、《西藏香客在斯瓦特河谷的旅行》、《天主教使團和西藏》、《西藏畫卷》、《曼荼羅的理論和實踐》、《江孜和西部藏區(qū)的民歌》、《喇嘛教醫(yī)學》、《去拉薩及其更遠處》、《吐蕃贊普的陵墓》、《1952年去木斯塘的旅行》、《西藏宗教史》、《在尼泊爾兩次科學考察的初步報告》、《作為一名梵文學者的五世達賴喇嘛》、《內(nèi)貝斯基〈西藏的鬼怪和神靈〉評論》、《西藏:雪域》、《西藏的宗教》等。其中部分專著和論文已譯成漢文介紹給中國讀者,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其中《印度西藏》(即《梵天佛地》系列)一書分為四卷,分別于1932年、1935年、1936年、1941年出版:
1、西藏、印度和西方的佛塔和擦擦;
2、西部藏區(qū)的寺院和它們的藝術特征之一;
3、西部藏區(qū)的寺院和它們的藝術特征之二;
4、江孜和它的寺院,此卷又分三冊。
圖齊藏地攝影展
2010年1月,名為《尋找西藏的心靈》的攝影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幕,展出意大利藏學家圖齊(Giuseppe Tucci,1894——1984)上世紀在藏地考察時所拍攝的部分作品。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由美國醫(yī)學家、收藏家和慈善家阿瑟·姆·賽克勒捐資,于1993年建成。占地面積約2000平米的博物館同期在舉辦古閩瓷器、中國古絲綢等多個展覽,圖齊的作品安靜地占據(jù)著其中一個展廳。天寒地凍,又時值期末考試,博物館內(nèi)的觀眾不多。
此次展出的作品約170余張,分為五個版塊,主題分別是:考察途中、拉達克和斯比蒂、阿里、后藏、前藏。照片的主體,包括宗教場所、歷史遺跡這樣的物化場景,也有僧侶抑或普通百姓的肖像照、生活照;椟S的燈光下,一組組黑白照片更顯出凝重的歷史感。
圖齊語錄
關于科學、探索與旅行:“如果說,是科學驅(qū)使我踏上坎坷艱辛的亞洲之旅的話,那么,科學的驅(qū)使無疑是應和了我與生俱來對逃離的渴望、對自由和曠野本能的熱愛,以及對實現(xiàn)我心中夢幻玄想的憧憬。而要實現(xiàn)這種夢幻玄想,唯有遠離千篇一律的人群,獨自漫游在天地之間,不在一處停滯淹留,日日遷徙于無盡變換的情境之中,每天相遇新的面孔——這些u2018新u2019的人們無不扎根于這古舊的大地,當今之人也必是那源遠流長的古老傳統(tǒng)無意結(jié)出的果實;對于懂得問詢的人,那些往古的遺存會將昔日的戲劇、虛幻的夢想或永久的憧憬對他娓娓道來!
關于西藏:“西藏仍然是懸浮于新思想洶涌澎湃的世界上的古島,擁有燦爛偉大的文化、與生俱來的藝術敏銳性、博大精深的人文關懷!颐宰碛趶浡谖鞑氐闹惺兰o氣氛中,無論其表相如何,比起西方,這里更能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關于印度:“在這片世界上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大地上徒步了一萬八千公里,人因其廣袤空寂而頓覺卑微,因為那幻想揣度卻未曾睹見而確然存在的神性無處不在。有近乎八年的時光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此尚未把露宿于印度低地,緩慢朝覲宗教圣地,沿著微風吹拂的稻田堤埂穿行于酷熱之中的眾多日子計算在內(nèi)。當空氣過于灼熱時,夜晚在月色中跋涉,白天在芒果樹寬大的蔭涼下歇息,身處天地徑直圓滿相接、平滑一如死海的印度大地的決然單調(diào)之中!
關于苦難:“世上的苦已經(jīng)太多了:從搖籃到棺材,苦每日鑲嵌其間,或大或;或關乎肉體,或系屬精神;或自討苦吃,或不期而遇。但我認為動物的苦屬于另外的維度,此種苦唯是苦,是形而上的傷痛,是注定無望的孤苦。于人而言,消苦的方式很多,我不是說科技手段,而是理性或信仰所提供的抵抗力,教育或信念所熏習養(yǎng)成的忍耐力;此外,人亦不缺乏他人的同情、親朋的眼淚。而動物的苦是絕對的,是無盡孤寂的!
歷史評價
“語言天賦極大地促進了圖齊和社會各文化階層民眾的聯(lián)系。得益于近乎完美的梵語(毋庸說漢語、藏語),圖齊可以毫不費力地說服最正統(tǒng)強硬的寺院主持,他還能以流利的各種現(xiàn)代印度語言和印度當局周旋,和背夫商販討價還價。”——納萊茲尼《朱塞佩·圖齊的藏地游歷和考察》
“圖齊深厚的語言和文化知識使其深入研究藏族宗教的現(xiàn)象及本質(zhì)成為可能,他在研究中涉及到了古老的苯教和伏藏(Terma)的起源,還有關于印度教、佛教濕婆神派和密宗以及其它各種中亞宗教的內(nèi)容(包括索羅亞斯德教,波斯祅教,薩滿教,摩尼教)。這種對西藏的歷史、藝術和宗教文化綜合研究的方法,無疑證明了圖齊是一位文化比較學和宗教比較學方面的大師。他的方法對研究當今全球化帶來的新問題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