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雷姆
羅雷姆NedRorem(1923年10月23日)
他曾寫過幾部音樂論著如:《由里及外的音樂》(1967年)、《音樂與人民》(1968年)、《純粹的新玩意兒》(1975年)、《一件神的禮品》(1978年)等,同時還寫了大量饒有趣味的日記,如《尼德·羅雷姆的巴黎日記》(1961年)、《尼德·羅雷姆的紐約日記》(1967年)、《品樂筆記:一位作曲家的日記》(1970年)、《最后的日記》(1974年)等,成為一位極具聲望的作家。
個人經(jīng)歷
他于1923年出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里士滿。早年曾在芝加哥師從著名作曲家索爾比(L.Sowerby1895-1968)學習理論。后來先后在柯提斯音樂院(1943)及朱麗亞音樂學院(1945-1946)學習,1948年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曾因一部樂隊作品而獲得“格什溫獎”。羅雷姆對學習始終如饑似渴,即使在音樂院學習時他在校外還追隨湯姆遜、柯普蘭及戴蒙德等著名作曲家學習,學習成績斐然。1949年他獲得了富布賴特獎學金,去巴黎隨奧涅格繼續(xù)深造。此后,為了潛心創(chuàng)作,又去了摩洛哥一個時期,1952年返回巴黎。當時依靠了他的庇護人的關(guān)系,進了以科克托普朗克及奧立克為首的法國文化圈子,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法國的8年中,他主要從事于歌曲的創(chuàng)作,待到他的作品在美國得到了不斷增長的認可后,1958年返回了美國。雖然他先后在布潔洛大學、猶他大學及柯提斯音樂院執(zhí)教,但他生活來源還是在于作曲。雖然他一直被認為是一位歌曲作曲家,但1976年使他獲得普利策獎的卻不是一部聲樂作品,而是一部樂隊組曲《空中音樂》(AirMusic)。
他早期鐘情于獨唱歌曲的創(chuàng)作,返回美國后,轉(zhuǎn)而創(chuàng)作器樂與聲樂結(jié)合的作品,而且更加強調(diào)節(jié)奏的變化與形式,同時運用變和弦、音束、調(diào)式及復合調(diào)式等手法來擴大調(diào)性的運用。到60年代后期,他甚至偶爾采用稍加變化的序列手法,但在和聲上仍然保持了調(diào)性。到70年代后期,他開始創(chuàng)作大型套曲形式的作品,可是,總是避免寫作大段的展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