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歷
“黨和政府一直想培養(yǎng)我成為合格的教師。”李圣豪倚在墻上,幾乎失去知覺的雙腿蓋著一張小花被,說起自己的教師生涯,李圣豪的眼神熠熠發(fā)亮,偶爾手搭在腿上,言語中卻略帶遺憾。4個小女孩擠在床邊,用粉筆在小黑板上寫寫畫畫。
結婚紀念日成終身癱瘓
時光倒回到1969年那個讓李圣豪終身難忘的日子。當年的企水堵海工程,是湛江市開展農業(yè)學大寨的重點工程——要把十多公里長的海水攔腰堵截,使這里5萬多畝灘涂變成耕種的良田。
李圣豪當時在雷州當教師,此次任務中擔任搶險突擊隊隊長,每天挑土扛石塊工作到深夜。工地指揮部決定,7月23日趕在潮水上漲之前,將堤壩進行第二次合攏。而這天也恰恰是李圣豪與愛人結婚7周年紀念日。
這天一大早他就上了工地,一直工作到傍晚7時多。這時,高音喇叭里傳來“潮水上漲,壩基出現(xiàn)潛漏,趕快搶險!”的廣播聲。
李圣豪聽到后立即帶領突擊隊員飛奔險情地段。這時已有十幾條船排成“一”字形,護堵在堤壩的后方,防止海堤在漲潮時沖毀。他們在堤壩上面抬沙包、傳石塊,迅速將石塊集中丟到事先綁制好的木籠里,幾個人再將四五百斤重的三角木籠往堤壩潛漏處推下去。潮水越漲越猛,壩底的潛漏越來越大。八十多米寬的海堤終被上漲的海潮沖毀了。在決口上面搶險的人們來不及走開,連人帶壩被沖到海里。這時原來的護堤船立刻變成“搜救船”。過了一個小時左右,船隊終于在遠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黑點”,李圣豪最終獲救,成為被潮水沖得最遠而唯一生還的人。這次歷險,李圣豪因脊髓神經受損致殘,癱瘓的他從此告別了講臺。
二十年收養(yǎng)十幾位孤兒
雖然不能站在講臺上,但在組織的關懷下,癱瘓的李圣豪被安排到了當時的?悼h(現(xiàn)雷州市)教育局工作。其間,一心想成為“合格”教師的李圣豪沒有放棄對業(yè)務的鉆研。在他的輔導下,他的3個親生兒女全部考上大學。這讓李圣豪一下子出了名。1985年,李圣豪退休,來找他補課的人絡繹不絕。于是,“義務輔導學生”成了李圣豪退休后生活中的“必修課”。
直至1987年,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李圣豪的退休生活。那年8月,他回到老家陽江。在那兒,李圣豪看到鄰居收養(yǎng)了一個已經失去雙親的8歲的女孩。他想著這孩子無依無靠,若把她接養(yǎng)過來,教她文化知識,將來會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在得到鄰居同意后,他將孩子帶回了雷州。那個女孩,是他第一個收養(yǎng)的孤兒,叫李寧蘭,F(xiàn)在,女孩已遠嫁陽江。
20年來,他收養(yǎng)過的孩子有十多個。李小亮和李麗清兩姐妹,都曾在李圣豪身邊生活多年。多年前,由于父親不務正業(yè),母親生氣離家出走,李小亮和幾個弟妹衣食無著。年幼的小亮在寺廟翻撿垃圾的時候,有好心人把她介紹到李圣豪那里。李圣豪教她念完小學,又送她到龍門中學讀書,每次回家還讓她帶些米回去。她的幾個弟妹都曾到老人身邊住過,妹妹麗清4歲就來到老人身邊。后來,李圣豪還資助一些錢給她們的父母做點小生意,風雨飄搖的家漸漸安穩(wěn)。雖然,自己也需要人照顧,但老人總是想著如何對孩子好,送小亮出去打工后,老人又提出讓9歲的麗清回到父母身邊讀書。兩個孩子都與老人結下深厚的感情。每到假期,麗清就趕回老人身邊。在洪水中,10歲的她和3個小女孩一起同心協(xié)力,把癱瘓的老人托上了5米高的葡萄架。在外地打工的小亮從電視上看到“阿公”被洪水圍困的消息,馬上請假回來看他。
現(xiàn)在,老人身邊還有3個孩子。9歲的善巧是從醫(yī)院門前的紙皮箱里抱回來的,8歲的小英是6歲時被人送來的,7歲的小玲是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小玲剛來時面黃饑瘦,頭頂生瘡,腹?jié)q如鼓,人人見了都說,“李老師,你怎么領一個這樣的孩子回來,能養(yǎng)活嗎?”“丟她在外面難說,在我身邊就有機會。”李圣豪為她請醫(yī)買藥,真的把小玲治好,小女孩現(xiàn)在長得活潑可愛。
感人事跡
2007年11月5日,李圣豪老人和他收養(yǎng)的4個孩子起程赴京,到中央電視臺錄制《生活》欄目特別制作的2007“中國驕傲”頒獎晚會,他和4個孩子在今年8月份兩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奮勇自救及后來被救的故事在《生活》欄目播出后,被評為2007年度十大“中國驕傲”人物。
事件詳情
那些曾經被李圣豪收養(yǎng)過的孩子和接受過他輔導的孩子長大后也沒有忘記李圣豪。他的幾個學生湊錢在龍門水庫附近為老人建了一座小院子。發(fā)生洪水時,李圣豪和他現(xiàn)在所收養(yǎng)的4個女孩(7歲的李小玲,8歲的李小櫻,9歲的李善巧和10歲的李麗清)就住在這里,并從這里險中逃生。
2007年8月11日,雷州市遭遇兩百年一遇洪水襲擊,中午時分洪水從墻壁滲了進來。9歲的善巧趕緊攙著爺爺往外走,可沒走幾步就摔倒了,換上10歲的麗清來攙,其余的在旁邊扶著。走到院子門口,打開門一看,水馬上兇猛地涌進來!俺霾蝗チ!”李圣豪叫孩子們趕緊把門重新關上,用木棍頂好,減緩進水的速度。退回走廊,那里有一張李圣豪平時輔導孩子們學習的書桌,孩子們把爺爺扶上桌子坐好。大家以為安全了,但水還是越漲越高,很快浸到小玲的脖子。這時,外面的沖鋒舟和救援人員多次試圖接近小院都失敗了。
李圣豪住的院子里除了六七十平方米的瓦房外,用水泥柱搭起的葡萄架頂部有一塊水泥平臺,那里是整個院子里最安全的地方了。但是從走廊到葡萄架要翻過1米高的走廊欄桿,經過約3米寬的養(yǎng)青蛙的水泥池子。一個癱瘓老人,如何能越過水泥池子呢?老人想起了“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叫孩子們把家里的竹梯架在走廊欄桿和水泥池上,又找來小黑板和棋盤鋪在竹梯上。李圣豪坐在梯子上,在孩子們的攙扶下,一屁股一屁股地挪到了水池上的水泥柱子邊。麗清想了一個辦法,找來一條粗麻繩結在水泥柱頂,又把梯子架在水泥柱上。李圣豪手抓住麻繩拼力向上攀,麗清力氣比較大,在下面拼命頂托,其他孩子也在旁邊扶和托。一手一手往上攀,李圣豪的手終于夠到了水泥平臺,一個孩子又爬上平臺從上邊拉。李圣豪的上半身攀上水泥平臺后,癱瘓的下半身怎么也上不去了。孩子們從下面把他的腿頂上去,讓他像圓木一樣滾兩滾,才滾到了平臺中央。癱瘓了38年的老人,在4個孩子的幫助下,奇跡般地爬上了5米高的水泥平臺,最后被直升機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