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嫁臨川饒氏,卒年八十六。通經(jīng)史,遍閱佛經(jīng),崇拜釋氏、老子,主張一切聽其自然,思想消極,所著詩文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四十而寡,因所居有懶愚樹,自號懶愚道人,遂名所居室為懶愚室,并為室作詩,情感超逸,有詩集!兑膱(jiān)支志》著錄其詩文40卷,《然脂集》亦著錄其詩集,皆不傳!端卧娂o(jì)事》、《江西詩征》及方志中存其詩作。
后車有才女
金溪縣有個叫后車的地方,是個山清水秀的村莊,傳說是后周(公元951--960)末年,一姓何名輝的人從福建邵武向陽里遷到此地。何輝字鴻浦,為后周屯田員外郎,宋太祖滅后周南下,何輝和家屬奉周后孟氏潛行,晝夜奔逃,來到上幕鎮(zhèn)(現(xiàn)在的金溪縣)邊萊山山腳下歇息,急傳宋兵已追至,孟后料想被俘后難免受辱,便自刎而死。何輝厚葬孟后在萊山之陰刎頸之處后,竟不忍離棄,于是,就在此地住了下來。為紀(jì)念孟后駐車于此地,故而命名后車。那何輝后代在此地繁衍生息,漸漸興旺起來。
北宋后期,戰(zhàn)火紛起。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有一位官宦太太攜家避難流落至江西,由水路一路進(jìn)入蘆河。這一天,來到后車村,只見青山綠水,屋舍儼然,恰是正午,飲煙裊裊,紅日高照,眾人疲乏饑餓,口干舌燥,一行人想尋個去處。此時,見一個穿短褐戴竹笠的人走來,口中高哦: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yuǎn)隨流水香。來人姓何名超,字子邁,自號抱甕先生。這行人都認(rèn)為來者既是個讀書人,一定是個善良之輩,于是,派出一個小婢女前去詢問。抱甕先生并未多問,遂把這行人邀入家中。
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物都拿出來,可惜貧家難待貴賓,食物太少。因何家獨(dú)居村頭偏僻處,那官宦太太又交待了不要驚動村人,正無法可想時,忽然想起地窟里還有些芋種,看看并未發(fā)芽,于是全部取來。把那些芋頭用濕泥裹上,再把酒糟涂在泥的外面,用糠皮火煨之,等到香味四溢,取出來分散給眾人,去皮食用。太太食后大加稱贊,嘆此等美食,竟存于荒村僻壤。問起那東西為何食物?抱甕先生說:此物為土芝丹!芋之大者為士丹,取其溫補(bǔ)性,即稱士芝丹。你們遠(yuǎn)途疲乏,供養(yǎng)失調(diào),溫補(bǔ)最為合適。太太覺得抱甕先生是個好人,臨別時,把那個小脾女留下嫁給他為妻作為報答,并留了一些銀兩作為嫁妝。
那小脾女姓江,性情溫順,且生得如花似玉,每逢初一十五必要吃齋念佛。自嫁給抱甕先生后,接連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卿、盛、昂,隔年又生下一個女兒,抱甕先生很高興,搜腸刮肚要取個名字,村里人都笑他愚,一個女娃干嘛費(fèi)那功夫取名字,他卻以為得了個寶,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那女娃兒長到五六歲,容貌端莊,聰明過人,日誦千言,遍讀詩書,抱甕先生甚是喜愛。有一天黃昏,抱甕先生馱著她在山野里行走,只見夜色漸臨,云霧四起,便隨口言:山云當(dāng)幕。女娃嬌聲應(yīng):夜月垂鉤。抱甕先生大驚。此女有東晉女詩人謝道韞的風(fēng)范,抱甕先生從此視女兒為掌上明珠,并取名為何師韞。
卯角吟詩才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一晃數(shù)年過去。人生無常,有一日,抱甕先生進(jìn)山,不慎葬于虎口,尸骨未存,只拾得衣物和幾塊碎骨頭回來,入土為安。
受父母影響,何師韞待人誠摯善良,孝道醇厚。父親自小教她詩書,母親教她女紅與浮圖之學(xué)。抱甕先生死后,家境每況日下。小師韞也為家分憂,常牧牛野地。
一日,小師韞牧牛回來,從村口的五橋經(jīng)過,與幾個放學(xué)回家的頑皮富家子弟相遇,那幾個半大小伙攔著她不讓過橋,嘻皮笑臉地捉弄她。其中一個胖小子說,妹子,作一首詩來,小爺就讓你過,這詩里面要說到,河中間那塊黑石,你手牽的這頭黃牛,水口這座石橋,對面那座山,眾人都哄笑起來。
小師韞倔強(qiáng)地站著,眼里含著眼淚,卻不讓它掉下來。
眾小子不讓,小師韞充滿靈氣的眼睛看著河中間的黑石沉默了一會兒。搖著手中趕牛的柳條嬌聲吟哦:
湖山水口石牛眠,春去秋來五橋閑。
莫說肚中無點(diǎn)墨,只因眼里有神仙。
眾人都驚異地看著小師韞,小師韞喚著眾人讓道,橋那頭有人叫“好”;仡^一看是一位儒生模樣年青后生,小師韞害羞地趕著牛從眾小子讓開的路中間穿過去,匆匆離去。
那儒生問小子們這女娃姓甚名啥,有人告訴他,這女娃叫何師韞。儒生“哦”了聲,指了指河中的黑石說:湖口石牛,好,好。從此,村里人便喚那地方中叫湖口石牛了。
隔數(shù)月,秋高氣爽,上次說“湖口石!钡哪凶佑謥淼胶筌,在村口又與這伙小子又相遇,于是,眾小子便歡喜地帶這個男子來到何師韞的家門口。其實(shí)這個男子姓黎,是個侯爵。此次路過后車,想起數(shù)月前何師韞吟的詩,便前來拜訪。
何師韞在家里正學(xué)做女紅呢,母親進(jìn)來說有個先生聽說你會吟詩,特來看望你,你去見見吧?
何師韞沒做聲,只搖了搖頭。
母親出去,告訴黎侯:“小女不適,恕不相見。”黎侯騎馬走了。第二天,黎侯又來,同樣,仍未見到何師韞,黎侯又騎馬走了。第三天,母親告訴何師韞那位先生又來了。何師韞倚在門后向外窺視,見那男子便是上次在五橋吟詩爭道時遇到的人,便隔著門向外嬌聲念道:
三尺童子卯角斜,倚門攀弄紫槿花。
聞呼放卻窺門隙,報道先生不在家。
那黎侯向門內(nèi)一揖,朗聲大笑,“善哉,善哉,吾今得詩意也!告別了,他日再見,定是有緣!”黎侯一別,從此天涯。
崇尚浮圖
小師韞與母親江氏和兄弟三個,在父親死后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原先太太避難中留下的少許錢物也消耗光了。無奈之下母親遺下三個男孩交給族叔,帶著年少的何師韞再嫁給金溪縣城董天進(jìn)之子為續(xù)弦,師韞也便改姓董。
董家是當(dāng)?shù)貢,家境尚豐裕,且董家長輩亦通達(dá)明理,對母女倆并不歧視,何師韞得以博覽經(jīng)史,受母親影響,尤喜浮屠之學(xué),遍閱佛學(xué)經(jīng)典,崇信釋氏老子。
何師韞長到十四歲,出落得楚楚動人,并且知書識禮、端莊大方。董家本來子女很多,母親嫁過來后,又生了幾個弟妹,但是,師韞乖巧聰明,董家人都很喜歡她,在她十四歲時,繼父便替她訂了一門親,對方系臨川人氏,姓熊(亦有說姓饒,后車族譜上說姓熊),家里是從商的,家境尚可,熊公子是個公子哥,卻懦弱無能。何師韞心雖有不愿,但是,寄人籬下,只得認(rèn)命;槠谂R近,終日悶悶不樂。誰也不會知道何師韞心里想什么,其實(shí),在她心中有一個夢,那個夢開端于童年時那位翩翩少年才俊——黎公子。夢只能是夢,在那個年代,女子的命運(yùn)自己是不能掌握的。
成家不久,有一日,小夫妻雙雙到白楊山寺燒香祈福,回來后作七絕一首《失假山謁》,詩曰:
片石亡來歲月深,昔時來覓到如今。
誰知只在家山裹,枉費(fèi)工夫到處尋。
婚后夫妻感情恩愛,生活有滋有味起來。
事隔幾年,何師韞回家上墳祭祀父親,聽兄長說起她出嫁一年后,有一個姓黎的公子來拜訪過她,聽說她已出嫁了,嘆息一聲,留下一首詩走了。何師韞接過兄長手中的詩箋,輕聲地念道:
牛石依然影子斜,詎知木槿已開花?
當(dāng)時何意窺門隙,事隔多年適別家。
念完詩,何師韞垂目不語,走到五橋,拋下詩箋,癡癡地看著它隨水逐流,輕嘆了一聲。
熊家?guī)状?jīng)商,熊公子是家中幼子,熊家希望他能出人頭地,讀書中功名。身為人妻,師韞勸勉丈夫用功讀書,家中諸多的勞作,養(yǎng)育兒女的重?fù)?dān)都在她的身上。勞作之余仍然不忘讀書,常常一邊燒火一邊看書。熊公子屢試不舉,甚為氣餒,何師韞每每勸導(dǎo)。這一年又臨科考,熊公子因體弱多病,加上心神勞累,一病不起,還沒趕上秋考就一命嗚呼!
無事本無事,何須讀文字。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師韞很是后悔逼著丈夫去考功名,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四十六歲時,何師韞便孀居,她植了一株懶愚樹于堂前,并于其室書名“懶愚堂”,并《自題懶愚堂》:
君不見南岳懶殘師,佯狂啖殘食。鼻涕任垂頤,懶為俗人拭。又不見愚溪子柳子,堂堂古遺直。以愚言溪山,于今慕其德。二子真吾師,欲見不可得。唯有懶愚樹,終日對顏色。齊威勤讀書,輪扁巧斵輪。勤巧動心志,何如懶愚貞。衰年發(fā)已皤,行少坐時多。亦欲效勤巧,奈此懶愚何。師韞自號懶愚道人,字季才,從此潛心禪宗。
《宋詩紀(jì)事》里,何師韞是與朱淑真、李清照排在一起的。“才女”和“才子”不同,在宋代,“才女”的“生活質(zhì)量”取決于婚姻。同樣是嫁給窮人,何師韞受禪學(xué)影響,守愚守拙,一生平安,她的詩詞作品亦充滿了禪意;朱淑真就不幸了,正因?yàn)樗昧怂酵ǖ霓k法來解決感情問題,導(dǎo)致了她的不幸。李清照第二次嫁錯了人,很堅(jiān)決地打離婚官司,這種性格超出了時代。李清照改嫁,后世君子出來給她“辯誣”,不知“誣”人的正是自己。李清照有“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句,時人說她講得不體面。不知當(dāng)今之,還有人認(rèn)為這么講不體面的呢?王安石家里的女人們就比較有地位,比如都會寫詩,他夫人會寫“待得明年重把酒,攜手那知無雨又無風(fēng)”,他妹妹會寫“草草杯盞供君笑,錯錯燈火話平生”,他女兒會寫“極目江山千古恨,依前和淚看黃花”。
那時的女子,能讀書玩詩也是地位的一種標(biāo)志。
何師韞既不像王安石家中的女子那么有地位,也沒像朱淑真和李清照一樣選擇與社會相悖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她能潛心浮圖之學(xué)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任何朝代都有潛在的規(guī)則,個人的力量太小,要去抗衡它畢竟很難,何況只是一個纖弱又沒有社會地位的女子。
紹興間,南宋名相和抗金統(tǒng)帥張浚,迎侍母鎮(zhèn)國太夫人帥閩,走到福建與江西邊界。太夫人也信奉禪學(xué),早聞何師韞的大名,便求兒子護(hù)送,專程來訪,與何師韞一見如故,從此互相來往,相互稱為無生法友。
何師韞一生主張守愚守拙,返璞歸真,一切聽其自然,這是一種遁世的思想,亦是一種中庸的人生態(tài)度,她活到八十六歲。她存有詩集40卷,散見于《江西詩征》和地方志中,《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載。在歷來由男性占主導(dǎo)地位的社會里,她能夠被歷史記上一筆,也算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