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歷任華東理工大學戰(zhàn)爭文化研究所所長,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范圍:東西方戰(zhàn)爭文化比較、戰(zhàn)爭史、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中國海權戰(zhàn)略、國際軍事與外交。
美伊戰(zhàn)爭進程2000年應美國駐華大使的邀請,作為美國國務院新聞總署東北亞安全項目“國際訪問學者”出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州洛杉磯分校、夏威夷大學、國防大學、陸軍戰(zhàn)爭學院、陸軍參謀指揮學院、西點軍校、國務院、國防部、太平洋戰(zhàn)區(qū)總部、太總部陸軍司令部等單位。 《美國海軍戰(zhàn)爭學院評論》的文章稱其為:“也許不是僅有的、但卻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中國馬漢學派的代表”(Perhaps the most thoughtful—though by no means the only—spokesman for Chinau2019s Mahanian school is Professor Ni lexiong”)。同時發(fā)表在《澳大利亞國防》的文章稱其為“史上最有思想深度的馬漢學派的代表”(Perhaps the most thoughtful spokesman for the Mahanian school is Professor Ni Lexiong of...。)。
研究范圍
東西方戰(zhàn)爭文化比較、戰(zhàn)爭史、軍事思想史、國際軍事戰(zhàn)略、國際政治。著有專著《帷幄與決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決定性會戰(zhàn)述評》、《戰(zhàn)爭與文化傳統(tǒng)——對歷史的另一種觀察》、《撩開后冷戰(zhàn)時代的帷幕》等,翻譯有《美國世紀的終結》,翻譯李德哈特的《山的那一邊》及雷蒙阿隆的《戰(zhàn)爭與和平》。發(fā)表文章200余篇。曾應邀出訪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國防大學、陸軍戰(zhàn)爭學院、陸軍參謀指揮學院、西點軍校、太平洋戰(zhàn)區(qū)總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最近研究側重于中國海權戰(zhàn)略和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等問題。
2009年5月到6月,訪問加拿大渥太華中國事務研究院、加拿大外交部、皇家軍事學院、加拿大軍事歷史博物館等。
2009年10月,應邀參加在希臘羅德島舉辦第七屆世界公眾論壇——“文明的對話”國際會議,并在政治學分會場做“區(qū)域沖突與協(xié)作”主題發(fā)言。
出版書籍
《尋找敵人》
《文明的轉型與中國海權》《美國世紀的終結》
《山那邊》
書名:山那邊(第三帝國敗軍之將的沉浮與戰(zhàn)爭敘述1939-1945)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英)利德爾·哈特
譯者:倪樂雄//孫運峰//陳道銀//談譚//熊曙光等
《山那邊》封面
出版時間:2010-09-01
版次:第1版 第1次印刷
頁數:342頁
開本:16開
ISBN:9787501193776
定價:38.00元
目錄
大師與敗軍之將的沙場復盤——中譯本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部分:希特勒的將帥們
第一章:性的分裂
第二章:西克特的氣質
第三章:布隆貝格——弗里奇時代
第四章:勃勞希奇——哈爾德時代
第五章:早期勝利的締造者——古德里安
第六章:“陽光下的軍人”——隆美爾
第七章:陰影中的軍人
第八章:“老衛(wèi)士”——龍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戰(zhàn)爭準備
第九章: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裝甲兵的崛起第三部分:德國人眼中的戰(zhàn)爭
第十一章:希特勒怎樣擊敗法國——放走英國
第十二章:敦刻爾克的“暫停命令
第十三章:法蘭西的結局和第一次受挫
第十四章:地中海的失敗
第十五章:希特勒入侵蘇聯(lián)
第十六章:為何拿不下莫斯科
第十七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挫敗
第十八章:斯大林格勒會戰(zhàn)之后
第十九章:紅軍
第二十章;盟軍反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諾曼底的癱瘓
第二十二章:反對希特勒的密謀——從西線總部的角度觀察
第二十三章:希特勒的最后一搏——第二次阿登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