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成聰
簡介
鐘成聰(約1845~1901),字萬春。今嶗山區(qū)鐘家溝村人。
英雄事跡
鐘成聰,其祖曾官居侍郎,明萬歷年間由諸城縣仁和村遷此。兄弟四人,鐘成聰排行居首。家境貧寒,常入嶗山太清宮之西的大小平嵐一帶砍柴拾草。太清宮在明代僧道之爭中,由萬歷皇帝御批“毀寺復(fù)宮”,名聲益振,香火大盛。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即墨縣令“躬詣察勘得地一頃二十七畝有奇”,“準令永不起科”。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其香火山場地、土地已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立有界石若干,且勾結(jié)官府,肆意偷移界石或明目張膽地霸占民山。到清同治末年(1869~1874年),山場地已擴展到八水河以西的大平嵐、小平嵐、鮑魚島等處,且豢養(yǎng)爪牙,晝夜巡山,嚴禁民眾進山拾草,致使山區(qū)民眾生活益加困苦。時,太清宮已成為官符護身的嶗山一霸,有一白姓道人,尤為兇悍,常持長矛威脅、打罵入山場拾草的山民。
此種惡霸行徑,激怒了山區(qū)民眾,紛紛向地方和鐘成聰哭訴窘狀。鐘成聰為人慷慨仗義,好結(jié)交友人,喜解人危難,深為一方年輕人推崇。對太清宮的暴行,他本已怒火中燒,忽聞于哥莊村民宋京士被白道士以矛刺傷,頓時義憤填膺,隨即聯(lián)絡(luò)午山村民王明廣、馬鞍子村婦女李月英等各村的有識之士,共商伐山事宜。鐘成聰能言善辯,足智多謀,所陳伐山策略,深為眾人贊賞,遂被推為會首,議定各村發(fā)動民眾,數(shù)日后舉事。
清同治九年(1870年)深秋,數(shù)千民眾齊集段家埠、董家埠一帶,由鐘成聰率領(lǐng),奔赴太清宮,索還民山。太清宮道人聞訊后,逃之夭夭,民眾涌進宮內(nèi)。鐘成聰早已約法三章:勿毀廟宇,勿壞神像,勿取家什,僅將宮中糧食、布匹等物當眾分給缺衣少食之人,隨即率眾撤離。第二天,周圍民眾紛紛進山砍伐被強占的樹木,曾波及到即墨縣的大妙山一帶。
事后,太清宮派人攜重金去即墨縣衙上下打點,呈上狀紙。即墨縣令深知伐山一舉事出有因,眾怒難犯,乃派衙役下鄉(xiāng)捕捉伐木之人。所伐樹木已掩埋一空,衙役疲于奔命,一無所獲。之后,捕得鐘成聰、宋京士等。堂訊之日,鐘成聰歷數(shù)太清宮偷移界石,強占民山,欺凌百姓的罪行。即墨知縣又派心腹之人進山私訪,查明鐘成聰所言屬實,遂判定大平嵐、小平嵐、鮑魚島一帶之山林仍歸民有,鐘成聰、宋京士無罪釋放,平崗澗之山林歸鐘成聰所有。此案前后歷經(jīng)數(shù)年。案結(jié)后,即墨縣衙于嶗山陡前口立有石碑一座,記述伐山原委及重新判定的太清宮山場地范圍等情。
伐山之舉,傳頌一時,當時膠州曾有人編為戲劇演出,名《太宮霸》,鐘成聰由此聞名遐邇。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獲議敘五品官俸。即墨縣衙贈議敘五品志禧匾額一塊,刻“名聞梓里”四字,懸掛于鐘成聰家門口。時,鐘成聰已病故,葬鐘家溝村南,有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