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在贛州城,有這樣一個地方——數百年來一直都是城市的高地,豐銳入云,史贊為黃金臺、燕臺。在這個高地上生長著一棵綠葉樹,那便是贛州公園內的豐臺! 豐臺,是供人四季都可以憑吊的文化高地。雖然這片高地不再是清代的道署衙門,也不再是二十世紀末封閉式的公園,今天的它隨著時代的進步,早已從形式上和內容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成了展示贛州和諧社會的美好場景——游人如織,榕風山韻,陽光和煦……
時光走過了大約250年的歷史,豐臺層層疊疊的石階上印滿了游人的足履,而豐臺之巔的這棵古榕,則堆滿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深厚情感。于是,這里有了項楠。喜歡尋追歷史的人,便自然把盤根錯節(jié)的根蔓,視為豐臺的文化之根。理會到這一點,重上豐臺悠閑的人,便會少一分無聊與喧嘩,而多一分追憶與懷想。
其實,豐臺從一開始就屬于文化的。它建于文化之苑,建于文化人的手里,其中,賦予了最厚重情感的當數筑臺人——董榕。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董榕就任分巡吉安贛道,衙門設在道署內,即今天的贛州公園。
董榕“性謙和,好培植士類”,當時濂溪書院規(guī)模不夠大,且有僧廬占踞其巔,董榕便花費俸金買下其地,用來擴建周子、“二程子”及蘇陽二公等祠。針對贛州自北宋時期便流行下來的溺女之惡俗,他頒布了極為嚴厲的“嚴禁贛俗溺女錮婢”禁令,為贛州帶來了一股清明之風。他“革除榷關弊竇”,減少過關文件檢查程序,贏得了南來北往之商旅大力稱贊。在他任上,瑞金有人聚眾鬧事,董榕聞訊前去,對鬧事者諭以禍福,遂解散。某年,章江為江水浸淹,董榕親至崇義聶都山勘探地址,捐建神廟,以祈平安……
太平盛世,文化也出精品。清代康乾盛世,兩位皇帝大興土木,興建了承德山莊等大型園林建筑,極大地帶動了各個層面的官府和民間的園林藝術工程。這時的董榕,置身于丁煒創(chuàng)造的甓園之美麗風景中,很是感慨:甓園已然被丁煒營造得繁花似錦,我還能再創(chuàng)造些什么呢?一日,于甓園一瞥之后,覺得道署東甓園內的廢池可做文章。
董榕是朝野出了名的孝子,他為官在外,心念故鄉(xiāng)和母親,心念故鄉(xiāng)的豐臺、更水。他想:何不在這里也營造出一座豐臺,一泓更水?主意既定,董榕便著人在甓園內將廢池挖掘成巨塘,名曰更水;將塘里掘起的泥和從外面取來土,壘成土山,名曰豐臺。為紀念豐臺、更水的筑成,董榕在豐臺北側親自植了一棵小榕樹。這已是乾隆二十四年的事了。
豐臺筑成后,與城北的郁孤臺遙遙相對,“宜酒宜詩,鳥可催觴,花能索句;宜琴宜棋,梅鼓其清,竹諧其韻”,是個風雅之地。董榕極為喜悅,政務之余,每每與文士們在豐臺上榕樹旁觴詠贛州山水,唱和天下風流。董榕興致勃勃,指點江山,仿東坡先生吟詠宋八景和雍正年間贛縣知縣張照乘吟詠清八景,他將豐臺所覽之景詩吟為“豐臺十景”——崆峒云靄、五嶺朝霞、濂溪霽月、玉巖聳翠、天竺晴嵐、賀蘭夕照、廉泉塔影、光孝鐘聲、射圃遺亭、池橋高跡。
可惜,如此吟風弄月的好光景不過一二年。乾隆二十五年,董榕回故鄉(xiāng)探母,不想,官船行至南昌滕王閣下,贛江之上突然風高浪急,舟船搖蕩,董榕竟墮水溺死。
一代名宦,就此魂消魄散。只留下贛州豐臺巍然依舊,只留下豐臺上的榕樹在一年一年的思念中長大,終于成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