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周虎王并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周武王。根據(jù)韓國古代史書《三國遺事》記載,“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這是“周虎王”的出處之一。
在漢語中,“虎”和“武”兩個字發(fā)音類似,“虎”讀作hu,而“武”讀作wu。但是,在韓語中,這兩個字的發(fā)音完全不同,“虎”讀作ho,“武”讀作mu。也就是說,《三國遺事》的作者并沒有寫錯字,這句話里的確是“周虎王”,而不是“周武王”。查中國周朝歷史,西周東周八百年,并沒有一個“周虎王”的存在。也就是說,《三國遺事》中記載的“周虎王”,并不是中國周朝的人物,因此也不是中國人。
通假字在漢字文化圈諸國一些史書版本中,出于為自己君主避諱的傳統(tǒng)或因襲傳抄原因,有的將“周武王”寫為“周虎王”,如高麗史書《三國遺事》,為高麗惠宗“王武”避諱即改“武”為諧音的“虎”。
其他相關
韓國有觀點認為:照韓語發(fā)音,“虎”不可能用作“武”的通假字,兩個字在韓語中的發(fā)音相去甚遠。因此周虎王不是周武王。
然《三國遺事》中亦有“漢虎帝”(即漢武帝)、“光虎帝”(即光武帝)、“西晉虎帝”(即西晉武帝)等記載。此皆為“武”字寫作“虎”。又如:
三國遺事卷第一
前漢高惠小文景 虎昭宣元成哀平孺
后漢光明章和殤安順沖質桓靈農(nóng)獻
魏晉宋齊梁陳隋
李唐大高則中睿玄肅代德順憲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后唐石晉劉漢郭周
大宋
此亦是將“武”寫作“虎”。
再如:
三國遺事卷第二 文虎王法敏王初即位。龍朔辛酉。
此“文虎王法敏”即為新羅第三十代君王文武王法敏。
因此,《三國遺事》存在以“武”為“虎”的現(xiàn)象已是明證矣!
周武王的介紹
文王臨死時囑其早圖克商。武王繼位后,繼承父志,重用 姜尚、周公姬旦、 召公姬?#93;等人治理國家,周朝日益強盛。受命九年(約前1048年)在盟津(孟津)大會諸侯,前來會盟的諸侯竟有800個。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商紂王已把商朝搞得一團糟。武王見時機己到,便聯(lián)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親率戰(zhàn)車300輛,虎賁3000、甲士45000人,進攻商紂行都朝歌,討伐腐朽的商朝。兩軍戰(zhàn)于牧野,因商朝奴隸兵陣前倒戈,商軍大敗,昏庸的紂自焚于“ 鹿臺”,商朝滅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 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親姫昌為文王和另外作出一系列調整:
將被紂王誅殺的比干改葬,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箕子。
對其他部族實行大分封:神農(nóng)氏的后人封于焦,黃帝的后人封于薊(天津薊縣),堯的后人封于祝(江蘇贛榆),舜的后人封于陳(河南淮陽),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縣),
由于商朝的實力還在,于是將紂王的兒子 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為了包圍 武庚的地盤,又分封了自己三個弟弟: 管叔( 姬鮮)于管(河南鄭州), 姬度于蔡(河南上蔡), 霍叔( 姬處)于霍(山西霍州),是為 三監(jiān)。
為了加強對已經(jīng)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對周的元老實行大分封: 召公于燕(河南偃師), 姜尚于齊(現(xiàn)今山東。。
克商三年后(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由周公姬旦, 召公姬?#93;和太公 姜尚輔佐継承人成王。傳統(tǒng)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后世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