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婁近垣( 公元1689 - 1776),為清代 正一派道士。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nèi))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八月,封其為“妙正真人”。乾隆繼位后,封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岳廟。京華冠蓋,競與往返。
傳奇與史實
婁近垣自幼好道。先后師事楊純一于仁濟觀,周大經(jīng)于龍虎山學道,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符箓”道法高妙的道士。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箓名世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婁近垣隨第55代天師張錫麟入京,奉命禮斗祈雨。言談舉止,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驗,封四品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后隨雍正學佛,寫有《性地頌》等詩。
大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河東總督田文鏡推薦白云觀道士賈士芳為雍正治病,由于賈士芳喜歡大言有關(guān)妖妄之事,觸忤雍正,被雍正按大逆罪處斬。但雍正的疾患也始終未安,于是雍正認為是賈士芳的“邪祟纏繞”,遂命婁近垣設(shè)壇禮斗,以符水治之,病始愈。
婁近垣作為清代正一派唯一能以著述流傳后世者,卻對本派的符箓道法無所闡揚,并且為了迎合雍正的禪宗思想,甚至將道教“煉氣養(yǎng)真”稱為“皆妖妄之人借以謀生之術(shù)”,在日常與名流交往中,又“不涉于丹藥怪迂之說。”
有恭親王延至府邸,問婁近垣養(yǎng)生之術(shù)。他回答說;“王今錦衣玉食,即神仙中人”。因席上有燒豬,乃笑曰:“今日食燒豬,即絕好的養(yǎng)生術(shù),又奚必外求哉!”恭親王十分佩服,贊曰:“婁公真學道者”。正是由于婁近垣對清廷的忠心,連雍正皇帝亦謂其:“秉性忠實,居心誠教”,對其大加褒獎“以表清修,以勵后學”。
思想與著述
婁近垣認為“心心皆佛心”,“處處有道體”。熱衷于提倡所謂佛仙圣一心,以“無心”“無住”為切合道體之要,好講禪語,不過,據(jù)他《闡真篇》看,他主張從無心、無住為要的性功入手,煉化精氣,性命雙修。
婁近垣畢竟還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傳后世的,其著述有《南華經(jīng)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一說十八卷),刪定《黃箓科儀》十二卷,校訂《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