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鄒文海(1908-1970),字景蘇,1908年2月10日生于江蘇省無錫縣泰伯鄉(xiāng)(今碩放)竹橋頭。
父鄒仲怡為晚清秀才。兄弟4人,他排行第二,幼年過繼于伯母為嗣子。
1920年,鄒文海畢業(yè)于城內東林小學,同年秋考入江陰南菁中學,由于他聰穎好學,校長董伯豪先生十分器重,親自授以英文。
1926年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1930年畢業(yè),因成績優(yōu)異留校任助教,后于1935年被保送留學英國,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師從拉斯基和懷納等專攻西洋政治思想與制度;在英國倫敦期間,他每天至大英博物館研讀,曾六個月無一日缺席。
1937年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鄒文海因國家多難而放棄學業(yè),自英返國,途經法國、比利時、德國、波蘭、蘇聯(lián)諸國,沿路考察各國政情民意。
歸國后,他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初任上海私立滬清中學校長,1939年底轉任湖南大學教授。1940年秋再赴閩北武夷山,受聘為蘇皖聯(lián)立臨時政治學院(1941年8月更名為蘇皖聯(lián)立技藝專科學校)教授,同時兼任政治學系主任、訓育主任等職。
1942年夏,鄒文海應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骕之邀,假道閩西長汀擬赴江西泰和任教;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得知后,盛情邀其晚宴;由于薩校長乃屬清華大學師長輩,鄒難卻美意;席間,薩校長告知廈門大學政治學系已是真空,師資極度匱乏,故竭力勸說鄒文海留下幫忙,并聲言如不應允,將“強行扣留”,時任法學院院長黃開祿教授也在一旁從中說項;于是,鄒文海受聘為廈門大學政治學教授,同時兼任政治學系主任。
1945年夏,鄒文海辭去廈門大學教職,前往上海,受聘為暨南大學教授,同時先后兼任經濟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鄒文海去往臺灣,初在花蓮的測量學校任教,后任臺灣省立行政?茖W校教務主任及改制后的法商學院(今中興大學)教授。
1955年,政治大學在臺灣復校,鄒文海被聘任教授,并先后兼任副教務長、教務長、政治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及政治研究所主任等職。
1970年1月5日,鄒文海因肺癌在臺北病逝,終年62歲。
鄒文海過世后,長女捐出鄒文海遺著和學生募集,成立獎學基金,以紀念先人;該基金在臺灣地區(qū)與鄒文海家鄉(xiāng)江蘇無錫設立“鄒文海獎學金”,用以嘉獎優(yōu)秀學子。
出版著作
鄒文海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自由與權力》、《比較憲法》、《各國政府與政治》、《西洋政治思想史稿》、《政治學》、《代議政治》等,后來輯成《鄒文海先生政治科學文集》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