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生涯
意大利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意大利軍隊第二任總司令。1861年出生在 那不勒斯的一個海軍軍官家庭,早年在都靈王家軍事學院學習炮兵,1884年進入第10炮兵團服役,1890年晉升上尉,1899年晉升少校,1905年晉升中校。后參加 意土戰(zhàn)爭,在利比亞戰(zhàn)場中負傷,1914年晉升少將,進入意大利總參謀部,輔佐 路易吉·卡多爾納進行戰(zhàn)爭準備。1916年他要去去第一線作戰(zhàn)部隊,6月晉升中將并指揮第49師,不久升任23軍軍長,在伊松佐河作戰(zhàn),1917年第12次伊松佐河戰(zhàn)役之后取代 路易吉·卡多爾納擔任總參謀長。
1918年,俄國退出戰(zhàn)爭,德國將其在意大利的軍隊調往西線, 奧匈帝國再一次獨自面對意大利軍隊,此時的意大利軍隊經過迪亞茲和副總參謀長 巴多格里奧的重組,其面貌已經煥然一新,英法的援軍也已經到達。反觀奧軍,特倫蒂諾方向上的 弗蘭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和皮亞維河方向上的指揮官 斯維托扎爾·馮·博羅耶維奇,均要求增加兵力以實施決定性的進攻。奧軍總參謀長約瑟夫大公搞了一個折中方案,允許兩人同時進攻,由于山地間缺乏橫向交通線,難以相互支援,可使用的預備隊不得不一分為二。這一結果使得兩位指揮員誰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兵力以保證戰(zhàn)役的勝利。這次攻勢在發(fā)動之前就注定要失敗。雙方的兵力相當——奧匈約60個師(其中許多師不滿員)對意大利的50個師和協(xié)約國其他國家的6個師。奧匈火炮稍多,協(xié)約國的飛機稍多。但是意軍占有內線陣地和良好交通條件的優(yōu)勢,而奧匈軍防線大部在山地,無法及時轉移預備隊。
1918年6月15日,皮亞維河戰(zhàn)役打響,迪亞茲事先從奧軍逃兵那里獲得了奧軍的作戰(zhàn)計劃,他嚴陣以待,康拉德在山地取得一些進展,但很快在迪亞茲的反擊中喪失;奧匈軍一度在皮亞韋河彼岸寬大正面上建立一個危險的橋頭堡。但意軍擁有后備力量和機動能力,7月6日的反攻拔除了橋頭堡,奧匈帝國這場垂死掙扎的攻勢陷于失敗 。這次戰(zhàn)役使得奧地利白白損失了10萬人外一無所獲。同時也打消了德軍獲得奧軍增援的想法。
勝利公爵
在夏秋兩季剩下的時間里,迪亞斯精心準備對倒霉的奧匈軍發(fā)動一次進攻,1918年9月28日,西線盟軍突破興登堡防線,德國求和。10月24日(即卡波雷托周年紀念日),迪亞茲指揮進攻充分準備的盟軍(以意大利軍隊為主)發(fā)動全面反攻,英國將官卡范勛爵指揮的第10集團軍(含4個英法師和一個美國團)強渡皮亞韋河的最初幾次嘗試知難而退了。在山地的一次進攻也受挫,但最終還是以英軍和法軍打頭陣建立了幾個橋頭堡。奧軍防線被割裂。25日意大利增援部隊利用不斷擴大的缺口發(fā)動進攻。到29日,奧軍的抵抗崩潰,災難、崩潰和瓦解接踵而至。匈牙利族軍隊拒絕戰(zhàn)斗。維多里奧·威尼托鎮(zhèn)于30日被攻占,此役即以該鎮(zhèn)名稱命名。奧匈軍的退卻變成了潰逃。11月3日,西面的意大利第6集團軍攻到特倫特山地,奧匈軍全線土崩瓦解,退至伊松佐河彼岸直到卡爾尼施山,多達26萬人的軍隊損失掉,而意大利只損失了3.8萬。同一天,奧皇 卡爾一世接受了意大利的停戰(zhàn)條件。
戰(zhàn)后,迪亞茲獲得了很多榮譽,1921年封公爵,1922年被任命為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的陸軍部長,1924年4月因健康愿意辭職,同年11月4日意大利特設陸軍元帥一職,將他授予卡多爾納和他兩人。一般認為迪亞茲的能力不如卡多爾納,但他總能精心籌劃作戰(zhàn)并細致的區(qū)分使用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