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約恩·呂森(J?rn Rüsen)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日耳曼學者,也是當代重要的史學理論家之一。約恩·呂森1938年生于德國杜伊斯堡,是當今國際史學理論界、歷史教育界以及歷史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已經(jīng)被譯成英文、中文、法文、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等全世界二十多種語言。呂森1966年在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t zu K?ln)通過研究歷史、哲學、德國文學和歷史教育獲得博士學位。1969-1972任德國布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哲學助理教授,1972-1974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tBerlin)史學理論研究副教授,1974-1989任德國波鴻大學(Ruhr-Universit?t Bochum)歷史系教授、主任,1989-1997任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教授,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re Forschung Bielefeld University,ZiF),并和于爾根·科卡(Jürgen Kocka)、瑞因哈特·科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漢斯-烏爾里!ろf勒(Hans-Ulrich Wehler)等人合作。1997-2007任德國北威州埃森高等人文學科研究所(Kulturwissenschaftliche Institut Essen ,KWI)主席。
主要成就
約恩·呂森的研究一直以來在國際史學理論界歷來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同時,他是一個在德國相對保守的歷史學界對理論問題一直具有濃厚興趣的學者。一方面,他的研究在力圖解決史學作為學科(Wissenschaft)層面在現(xiàn)代社會語境中遇到的思想問題和邏輯困境,力圖尋求理論出路;另一方面,他在總體上構(gòu)建了自德羅伊森(J.G.Droysen)以來的的德國的史學理論(“historik”)的傳統(tǒng)。如果要用簡短的關(guān)鍵詞來概括他的研究的總體關(guān)注點,筆者認為應(yīng)該是歷史意識、歷史理性、歷史時間、歷史學科范型、歷史文化與歷史倫理。作為研究主題,這六個方面基本涵蓋了他在史學理論領(lǐng)域的研究范疇。
2008年,德國北威州聯(lián)邦所頒發(fā)榮譽勛章。
2010年,瑞典University of Lund,頒發(fā)給約恩·呂森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巴西,巴西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asilia),頒發(fā)給約恩·呂森榮譽博士學位。
出版著作
中文著作有:約恩·呂森著,綦甲福 等譯,《歷史思考的新途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文英文主要著作有:
1.01 Begriffene Geschichte. Genesis und Begründung der Geschichtstheorie Johann Gustav Droysens. Paderborn: Sch?ningh 1969;
1.02 Für eine erneuerte Historik. Studien zur Theorie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 Stuttgart: Frommann-Holzboog 1976
1.03 ?sthetik und Geschichte. Geschichtstheoretische Untersuchungen zum Begründungszusammenhang von Kunst, Gesellschaft und Wissenschaft. Stuttgart: Metzler 1976; 2. Aufl. Frankfurt am Main: humanities online 2008
1.04 Historische Vernunft. Grundzüge einer Historik I: Die Grundlagen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3 [brasilianische übersetzung: Razao Historica. Teoria da historia: os fundamentos da ciencia historica. Brasilia (Editora Universidade de Brasilia) 2001; italienische übersetzung: La ragione storica. Lineamenti di unu2019historica I: I fondamenti della scienza storica. Florenz: Aletheia 2001]
1.05 Rekonstruktion der Vergangenheit. Grundzüge einer Historik II: Die Prinzipien der historischen Forschung.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6 [italienische übersetzung: La ricostruzione de passato. Lineamenti di unu2019historica II: I principi della ricera storica. Florenz: Aletheia 2001; brasilianische übersetzung: Reconstrucao do Passado. Teoria da Historia II:os principios da pesquisa historica. Brasilia: Editora Universidade de Brasilia 2007
1.06 Lebendige Geschichte. Grundzüge einer Historik III: Formen und Funktionen des historischen Wissens.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9 [isl?ndische übersetzung: Lifandi Saga. Framsetning og Hlutverk S?gulegrar ?ekkingar. Reykjavik 1994; italienische übersetzung: Storia viva. Lineamenti di unu2019historica III: Forme e funzioni de sapere storico. Florenz: Aletheia 2001; brasilianische übersetzung: Historia Viva. Teoria da Historia III: formas e funcoes do conhecimento historico. Brasilia: Editora Universidade de Brasilia 2007]
1.07 Zeit und Sinn. Strategien historischen Denkens.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1990; 2. Aufl. Frankfurt am Main: Humanities Online 2012
1.08 (mit Friedrich Jaeger) Geschichte des Historismus. Eine Einführung. München: Beck 1992
1.09 Konfigurationen des Historismus. Studien zu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kultur.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Taschenbuch Wissenschaft) 1993
1.10 Studies in Metahistory. Pretoria (Human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1993
1.11 Historische Orientierung. über die Arbeit des Geschichtsbewu?tseins, sich in der Zeit zurechtzufinden. K?ln: B?hlau 1994, [S. 3-24 (Was ist Geschichtsbewu?tsein?) ukrainisch in 1.23, S. 77-109; S. 211-234 (Was ist Geschichtskultur?) ukrainisch in 1.23, S. 110-144], 2. überarbeitete Auflage Schwalbach/Taunus: Wochenschau 2008
1.12 Historisches Lernen. Grundlagen und Paradigmen. K?ln: B?hlau 1994; 2. überarbeitete und erweiterte Auflage Schwalbach/Taunus: Wochenschau 2008 [portugiesische übersetzung: Aprendizagem Histórica. Fundamentos e Paradigmas. Curitiba: W.A. Editores 2012]
1.13 Das Andere denken. Herausforderungen der modernen Kulturwissenschaften. (Bausteine zur Philosophie. Interdisziplin?re Schriftenreihe des Humboldt-Studienzentrums der Universit?t Ulm. Bd. 15). Ulm 2000
1.14 Zerbrechende Zeit. über den Sinn der Geschichte. K?ln: B?hlau 2001 [S. 145-180 (Krise, Trauma, Identit?t) ukrainisch in 1.23, S. 182-218; S. 279-300 (Holocaust-Erinnerung und deutsche Identit?t) ukrainisch in 1.23, S. 219-242; S. 301-324 (Historisch trauern u2013 Idee einer Zumutung) ukrainisch in 1.23, S. 269]
1.15 Geschichte im Kulturproze?. K?ln: B?hlau 2002
1.16 Kann Gestern besser werden? Essays über das Bedenken der Geschichte. Berlin: Kulturverlag Kadmos 2003
1.18 History. Narration u2013 Interpretation u2013 Orientation. New York: Berghahnbooks 2005
1.20 Kultur macht Sinn. Orientierung zwischen Gestern und Morgen. K?ln: B?hlau 2006
1.24 Historik. Theorie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 K?ln: B?hlau 2013
個人生活
我(呂森)是我們家里第一個進入大學并接受學術(shù)訓練的人,原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德國的社會狀況使我無法接受大學教育,因為我必須要付學費,但是我的父親在二戰(zhàn)中去世后經(jīng)濟狀況并不是很好。我的祖父是一個自由工人,我的外祖父是一個初級學校的社會和歷史專業(yè)的老師。我的父親是一個很成功的商人,他去世之后我的母親撫養(yǎng)著我和兩個哥哥,我們的房子也被戰(zhàn)火毀壞了。那是一段很艱難的時期,戰(zhàn)后一切都被摧毀,而上大學是一件超出我們想象的事情。戰(zhàn)后新聯(lián)邦建立后,政府部門設(shè)立了一個扶持項目來幫助那些想上大學的人,但即使這樣,高級中學(Gymnasium)的課程也是一筆非常巨額的支出,這對當時的我們來講是無能為力的。長我四歲的哥哥當時是一名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但由于我的母親難以支付學費,在中學的最后階段他輟學并去公司找了一份工作。當我上中學的時候,政府的扶持項目已經(jīng)設(shè)立了,因而使得像我這樣在戰(zhàn)火中失去父親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教育,而當時我的目標是像我外祖父一樣成為一名中學學校的教師,因為這樣更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我當時的興趣很廣泛,比如對印度哲學的興趣,但現(xiàn)實迫使我思考生活的問題,在當時的德國從事人文學習研究最可能最實際的出路是成為一名中學教師。
當時德國中學教師要求兩個專業(yè),我開始的興趣在于生物和德國文學,因為德國文學總是關(guān)注意義(sinn)、真理和人類生活等我感興趣的主題,但實際上很難將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因而我放棄了生物,所以我需要另一個專業(yè),我從而選擇了歷史。當時我的歷史課程成績很優(yōu)秀因為我讀了大量的歷史著作和歷史小說,這給我的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給予我很高的評價。
1958年我開始在科隆大學(Universit?t zu K?ln)從事歷史研究,在我最初步入學術(shù)界的時候,我的老師是特多爾·希德爾(Theodor Schieder),他是二十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西德非常著名的且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而且他是一個對理論問題感興趣的人,我開始跟他學習歷史理論。六十年代早期的時候當時年輕的哲學家根特·沃默爾(Günter Rohrmoser)來到科隆大學,他成為我在哲學領(lǐng)域主要的老師,他對我有極為重要的學術(shù)影響。沃默爾是當時科隆非常有魅力且受學生歡迎的學者,他的課程總是在科隆大學最大的教室里。當他隨后離開科隆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專注的思想家,但他的政治取向從我認識的時候的社會民主傾向走向了極端保守右派(但絕不是新納粹),因政見不合我與他后來漸行漸遠。
戰(zhàn)后的德國哲學界基本分為三大陣營,一方是海德格爾和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另一方是以約海姆·瑞塔(Joachim Ritter)為首的“瑞塔學派”(Ritter-Schule);還有就是以慕尼黑為中心的天主教哲學派。沃默爾是“瑞塔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瑞塔學派”專注于新黑格爾主義的研究,沃默爾所詮釋的自己的新黑格爾主義對我在學術(shù)思考上也頗有影響力。在沃默爾來科隆之前,我跟隨另一個研究海德格爾哲學的教授學習,沃默爾是批判海德格爾哲學的,當他來到科隆以后,我受他的影響開始從海德格爾哲學轉(zhuǎn)向黑格爾和新康德哲學。由此,我意識到我要將歷史思考和哲學研究結(jié)合起來,而德羅伊森的研究正是這兩者之間很好的切合點,所以我選擇了德羅伊森作為我的學術(shù)志業(yè)。在此之前,我想在黑格爾哲學背景下研究宗教思維,但17世紀的德語以其生僻古怪而又刁鉆的文法讓我不悅。由此我開始了德羅伊森的研究。在當時的科隆,以海德格爾、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詮釋學,黑格爾、康德以及德國的理念論傳統(tǒng)構(gòu)成了當時的思想背景。
完成博士論文以后,我在德國優(yōu)秀學者研究獎學金機構(gòu)(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工作了差不多三年。在那期間,我認識了很多在各自領(lǐng)域卓越而富有天資的學者。隨后我得到一個機會來到布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作為哲學助理教授工作了三年的時間(1969-1972),然后轉(zhuǎn)到了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的歷史系從事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的研究(1972-1974)。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德國歷史研究陷入了危機之中,在教育體系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學生運動的壯潮風起云涌之時,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內(nèi)這些新一代富有批判性的學生開始挑戰(zhàn)傳統(tǒng)。在這個背景下,德國傳統(tǒng)的歷史研究意識到自己嚴峻的處境——過時,保守而又與現(xiàn)實問題脫節(jié),并且不能滿足公民教育的需求。此時幾乎所有德國這些領(lǐng)袖級的歷史學家如希德爾等人認為我們必須兼及公共話語中和學術(shù)論爭中有所作為,從而來維護我們的學科性。當時這些優(yōu)秀的史學家都認為我們需要理論,需要有人站出來以理論的方式反思歷史研究在基礎(chǔ)層面的規(guī)范和合法性。
此后不久,柏林自由大學設(shè)立了史學理論的教席,我申請并得到這個機會從而真正開始了我的史學理論領(lǐng)域的職業(yè)研究。因而此時我從布倫瑞克大學的哲學系來到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的梅尼克研究中心(Friedrich-Meinecke-Institute)。在當時,于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是對這些年輕一代的學者非常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當然也包括對我。我開始設(shè)立有關(guān)馬克斯·韋伯和卡爾·馬克思的討論班(seminar),而在當時七十年代的時候,馬克思對左翼青年學生來說絕對是超級英雄,對我給個人而言,他當然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但對經(jīng)歷過東西德分離的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東德開始時的政治體制就是斯大林體系,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學術(shù)批判和研究。
由此,在柏林我開始由德羅伊森的理論體系為背景闡釋我自己的理論架構(gòu)并詮釋自己的史學理論概念。當時柏林科技大學(Technischen Universit?t Berlin)的人文學部有一位杰出的史學家恩斯特·舒林(Ernst Schulin)邀請我去在他的討論班上宣讀了我的當時并不是特別成熟透徹的論文,這是一次非常積極地學術(shù)交流,他對我的研究很感興趣并積極地鼓勵了我。因為在七十年代初,和他相比我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學者,同時,以德羅伊森的路徑進行史學理論的研究并不是一般常用的路數(shù),而是一個更寬泛的研究領(lǐng)域。
在七十年代早期的時候,這些一流的史學家們和一些哲學家聚在一起成立了一個研究項目小組對歷史研究和歷史思考在本質(zhì)層面上進行合法化研究以捍衛(wèi)其學科性(Research-group "Theorie der Geschichte" (theory of history) supported by the Werner-Reimers-Stiftung)。主要的成員有瑞因哈特·科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克里斯蒂安·梅耶(Christian Meier)、于爾根·科卡(Jürgen Kocka)、沃夫?qū)っ缮╓olfgang Mommsen)、赫爾曼·呂波(Hermann Lübbe)、漢斯·鮑姆伽特勒(Hans Michael Baumgartner)、卡爾·阿赫姆(Karl Acham)等等,這些學者給了我很多思想靈感,同時也成為我后來長期的合作同事。我作為其中一員完整地參加了這個研究項目,最后我們出版了一系列關(guān)于史學理論的著作。在七十年代時正是史學理論研究的一個全面輝煌的時期,而且在七十年代,我這一代的史學家像韋勒、科卡等作為希德爾的學生一代已經(jīng)成長起來成為教授并且力圖開創(chuàng)一個史學研究的新時代,韋勒和科卡等年輕一代非常熱衷于馬克斯·韋伯和自由主義馬克思的理論。
在七十年代的歷史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新趨勢中,還有一個方面是歷史訓誡和教授法(didaktik)研究的興起。這主要關(guān)注的是在大學和社會大眾之間歷史知識功用的問題,歷史教授實際功用的研究在德國歷史學術(shù)研究的傳統(tǒng)中一直以來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彼時的興起要求我們將歷史教授放到一個新的理論語境中來討論,因而史學理論被置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和一些教授開始合作,并力圖將歷史教育放到現(xiàn)代化的模式和語境之中,其核心問題是要回答歷史教授、歷史學習背后的意涵問題。隨后在魯爾波鴻大學(Ruhr-Universit?t Bochum)(1974-1989)得到了我的第一個全職教授(full professor)頭銜。我從在舒林的討論班上提交的第一篇論文開始一直到八十年代早期,一直都在致力于史學理論的研究,八十年代我出版了我的系統(tǒng)研究的三部著作從而構(gòu)建了我的理論框架[1]。
在八十年代早期的時候,我的第一個來自自臺灣的中國學生胡昌智來到魯爾波鴻大學,而這成為我和中國學術(shù)交流的肇始。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對歷史意識和歷史文化等概念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在波鴻期間,我得到邀請前往美國,結(jié)識了伊格爾斯(G.G.Iggers)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并成為長期的朋友和同事。懷特在當時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已經(jīng)是超級明星,在學術(shù)會議上,很多人抨擊懷特的研究,但懷特并不回應(yīng)因為他們并不能在一個理論層面進行討論問題,當然懷特對他的理論的拓展修正也是從那時一直到今天。
離開波鴻以后,我作為科塞勒克的繼任者前往比勒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Bielefeld)接管歷史系的工作。在我去不久之后擔任比勒菲爾德大學跨學科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re Forschung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ZIF)的主席,這開辟了我跨文化研究的視野,我開始邀請并組織跨文化的歷史思考的研究,比如中國的、印度的和阿拉伯世界的歷史思考和歷史思維。正是在這種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我認識了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Paul Ricoeur)并請他做關(guān)于歷史意義和時間的研究論題的報告。我曾先后在兩次問他愿不愿意來中國進行學術(shù)訪問,起先一次因事務(wù)未能成行;后來一次我問他,他樂意前往,我隨之寫信給我中國朋友陳啟能教授對他進行他學術(shù)邀請,但他很不幸去世了,所以他至生沒有去過中國。這就是我在比勒菲爾德的故事。
1997年的時候,北威州埃森高等人文學科研究所(Kultur-wissenschaftliches Institut in Essen im Wissenschaftszentrum Nordrhein-Westfalen,KWI)邀請我去主持工作,于是我離開了工作快十年的比勒菲爾德開始了我在埃森研究所的十年。這對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埃森我成立了跨文化史學理論和新人文主義的研究項目,并邀請中國大陸及其臺灣、印度、拉丁美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學者共同合作。這大概就是我的個人和時代的學術(shù)史。(以上按尉佩云對呂森的訪談內(nèi)容)
[1]三部著作是Historische Vernunft. Grundzüge einer Historik I: Die Grundlagen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3.Rekonstruktion der Vergangenheit. Grundzüge einer Historik II: Die Prinzipien der historischen Forschung.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6.Lebendige Geschichte. Grundzüge einer Historik III: Formen und Funktionen des historischen Wissens.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9。
人物評價
在學術(shù)情懷上,呂森是溫情的、敦厚的,并沒有當代歷史哲學家那般的激越。他是當代德國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甚至,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他的研究視為德國古典歷史哲學的現(xiàn)代性演化版本。他對普世價值、歷史理性和人文主義的強調(diào)和重視是一以貫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