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約翰·華生

    約翰·華生

    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nèi)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他還把行為主義研究方法應用到了動物研究、兒童教養(yǎng)和廣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美國心理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生平簡介

    約翰.華生(John B.Watson, 1878-1958)于1878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他從小是在學校里開始接受教育的。華生承認自己小時不是個好學生,有點懶、不聽話、好爭斗、學業(yè)成績不好,只能勉強升級。只是在進入了當?shù)氐姆鼱柭髮W后才有所改變。

    1894年他進入伏爾曼大學,五年后他得到碩士學位。后來他選擇了芝加哥大學,把獲得哲學博士作為目標。但是在學習中,他對哲學的熱情很快消失,他甚至很難理解他的導師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爾的影響下,開始對心理學產(chǎn)生興趣,并把神經(jīng)學作為第二副科。他還師從洛布學習生物學和生理學。1903年他得到了哲學博士學位,并結了婚。直到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大學當講師。在這幾年里,他既學習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動物行為實驗,并表現(xiàn)出對以動物為被試研究行為的偏好。開始形成他的行為主義方向的信念。

    1908年,當華生成為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的同時,他又獲得了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的職位。盡管華生對芝加哥大學十分留戀,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學讓他來指導實驗室,比芝加哥大學給他更豐厚的薪水,這些優(yōu)越的條件使華生最終還是來到霍普金斯大學。他在這里度過了他學術生涯最輝煌的歲月,一直到1920年。 長期以來,華生不斷思考如何使心理學研究更加客觀化,1908年在一份講義中他第一次公開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1912年他應卡特爾的邀請,在哥倫比亞大學做了一系列的講演,在演講中又談到了這個問題。1913年他在《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正式宣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這標志著行為主義革命的開始。1914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統(tǒng)地闡述行為主義的專著《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文章的發(fā)表和專著的出版在美國心理學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得到了廣大青年心理學家的響應。兩年后當華生38歲時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華生的行為主義受到了心理學界的歡迎。1919年出版了他第二本專著《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這本書是他的行為主義觀點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

    1920年,由于一宗轟動當時的離婚案迫使華生辭去了霍普金斯大學的職務,使他中斷了紅極一時的學術經(jīng)歷。1921年華生進入商界,他用行為主義的方法進行廣告宣傳。他發(fā)現(xiàn)"新產(chǎn)品的銷售曲線的增長與動物或人的學習曲線的增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還用大量時間普及行為主義。他為許多雜志撰稿介紹行為主義,甚至親自講課,傳授行為主義心理學。1925年他的《行為主義》一書出版,這本書是華生行為主義的通俗表述。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后一項專業(yè)工作。1947年華生從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個農(nóng)莊中度過他生命的最后幾年。1957年美國心理學會在授予他榮譽的一段褒獎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贊揚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變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線的出發(fā)點。"華生為得到這種官方的承認而高興。1958年華生去世,享年80歲。

    行為主義的研究對象—行為

    華生在作為行為主義宣言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開宗明義宣稱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就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

    約翰·華生

    華生所講的行為首先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機體反應。這種機體反應的本質是人和動物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華生承認,"反應"一詞是從生理學中轉借到心理學的。但是,心理學擴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學把一組簡單的生理反應組合成為一套復雜的反應,把簡單的肌肉骨骼動作聯(lián)結為一種行為的方式。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

    1.外顯的習慣反應,包括開門鎖、打網(wǎng)球、拉提琴、蓋房子、與人說話、與人交往;

    2.內(nèi)隱的習慣反應,包括條件反射所引引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tài)度;

    3.外顯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以觀察到的本能和情緒反應,例如抓握、打噴嚏、眨眼等;

    4.內(nèi)隱的遺傳反應,包括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各種變化。

    在這里華生概括了有機體的全部行為,并且把這些行為區(qū)分出先天遺傳的反應和后天習得的習慣反應。華生認為這種區(qū)分是很重要的,因為行為主義就是要發(fā)現(xiàn)后者的學習過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規(guī)律,實現(xiàn)預測行為、控制行為的目的。

    主要著作

    1913年《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文章發(fā)表,行為主義正式誕生。

    1914年《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出版。

    1919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出版。 1925年他的《行為主義》,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后一項專業(yè)工作。

    其著作除上述外尚有《行為主義的方法》(1928)、《行為主義的幼稚教育》(1928)

    學術觀點

    1.關于感覺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fā),在其著述中盡量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tǒng)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還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同時華生還認為,可以寫一部心理學,不用"意識","心理狀態(tài)"和"心"這類術語,而是用"刺激與反應"和"習慣形成"等術語來表述。

    2.關于遺傳與環(huán)境的關系 

    華生在早期并不否認本能的存在,只不過把本能看作是一種由許多在適當?shù)拇碳ぷ饔孟孪到y(tǒng)地展現(xiàn)出來的先天性反應所形成的組合。

    可是,他后來卻主張在心理學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認為在心理學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說:"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yǎng),那么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yè)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y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這段話一直被人們公認為環(huán)境決定論的經(jīng)典表述。

    3.關于動作流的概念

    華生又提出了動作流的概念,以代替詹姆士的意識流。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為制成一個由簡到繁的圖表,認為人的一生的行為是川流不息的動作流,從受精卵開始,隨年齡增長日趨復雜。一些非學習的動作在很短時期便消失,有些則保留時間較長。華生把這個動作流圖表稱為他的行為主義觀點的表達,并認為行為主義正是通過這些動作流來理解人的行為。動作流為行為主義觀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現(xiàn)實的背景。 4.關于情緒的理論 

    華生認為,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了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nèi)臟和腺體系統(tǒng)的深刻變化。但他認為本能和情緒有區(qū)別。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是內(nèi)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體的身體之內(nèi)的,那么這就是情緒;如果刺激引起整個有機體對各種對象的順應,那么這就是本能。

    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和親愛。華生用形成條件恐懼反應的事實,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復雜化和發(fā)展的機制,人的各種復雜情緒都是在前述三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

    5.關于思維的理論

    華生認為思維也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說,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這就是言語;一種是內(nèi)隱的語言習慣,這就是思維。兩種習慣動作在本質是等值的,因此,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談話。在這里,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內(nèi)隱的語言習慣是由外顯的語言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開始是兒童獨自一人不斷地對自己講話,以后在大人與社會的要求下,變?yōu)樾÷暤闹v話,最后又變?yōu)橹辉谧齑街畠?nèi)出現(xiàn)。華生注意到了言語與思維的聯(lián)系。

    華生還對思維的創(chuàng)造作用進行了解釋。對于各種思維的創(chuàng)造物,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它們,是由于玩弄詞的反應的結果。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nèi),最后得到一種新的反應模型,這便是各種思維的產(chǎn)物。

    華生認為,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之外,還有非語言的形式的思維。他提出,聾啞人說話時就是用肢體運動代替詞匯的,他們的言語和思維都是以同樣的肢體反應進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總是用詞匯來進行思維的,當一個人在思維的時候,他不僅發(fā)生著潛伏的語言活動,而且還在發(fā)生著潛伏的肢體活動和潛伏的內(nèi)臟活動。而在后面這兩種活動占據(jù)優(yōu)勢的時候,就發(fā)生了沒有語言形成的思維。

    6.關于人格的理論 

    華生認為,人格就是指一個在反應方面現(xiàn)有的和潛在的全部資產(chǎn)(Assets)和現(xiàn)有的、潛在的債務(Liabilities)。

    華生所指的資產(chǎn)指:

    第一, 已被組成的各種習慣的總體,社會化了的已被調整過的各種本能,社會化了的和已被鍛煉過的各種情緒,以及這些東西之間的各種組合和相互關系;

    第二, 可塑性(形成新習慣和改變舊習慣的能量)和保持性(已建立的各種習慣恢復其作用的速度)的高度系數(shù)。也就是個人對于當前或將來外界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

    而債務則是指在當前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作用和阻止其對已改變的環(huán)境進行順應的潛在因素。

    進而華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tǒng)的最后產(chǎn)物。人格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它是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的,所以改變?nèi)烁竦耐緩骄褪歉淖內(nèi)怂幍沫h(huán)境。

    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實驗

    華生與雷納(Watson and Rayner,1920)進行了一項稱之為"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的實驗。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個健康、正常的幼兒,當時他只有11個月又5天。條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應是好奇。他看著它,似乎想用手去觸摸它。無條件刺激是用鐵錘敲擊一段鋼軌發(fā)出的聲音。這顯然是一種令人生厭的聲音,因為小艾伯特的無條件反應是驚怕、摔倒、哭鬧和爬開。在白鼠與敲擊鋼軌的聲音一起出現(xiàn)3次后,光是白鼠就會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為反應。在6次條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見到白鼠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在小艾伯特1歲又21天時,華生進行了一系列泛化測驗,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現(xiàn)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在每一種情況下,小艾伯特都表現(xiàn)出一種很強的情緒反應。因此,華生得出結論: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而在適當?shù)臈l件下,又可分化開來,形成分化的條件情緒反應。例如,除條件刺激白鼠外,其它刺激單獨使用時都不以敲擊聲來強化,則擴散消失,只對白鼠保留反應。

    一打嬰兒的名言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u2013 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yè)與種族。 ”

    研究方法

    采用以下四種研究方法:

    1、觀察法

    華生承認觀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觀察法分為兩類。一類是無幫助的觀察, 也就是通常所講的自然的觀察。華生認為這種觀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應的刺激及反應和動作的性質。但由于對許多現(xiàn)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種比較粗略簡便的方法。

    另一類是借助儀器的觀察。華生認為,全體科學的進步都與實驗手段和設備的改進有關。因此,心理學為了研究行為,效法自然科學,就有必要設計精密的儀器有效地控制被試,更加精確地研究行為。這種觀察實際上就是通常的實驗法。

    2、條件反射法

    華生認為條件反射法是非?陀^的方法,他把條件反射法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以獲得條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類是用以獲得條件運動反射的方法。華生不僅把條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且還親自應用這一方法對兒童的情緒進行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

    3、口頭報告法

    華生認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種在動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變態(tài)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觀察自己身體內(nèi)部所發(fā)生的變化并對這些變化進行口頭報告的能力。而且,人對于各種情境的順應更經(jīng)常地用語言而不用其他運動來實現(xiàn)。有時,這甚至是唯一可觀察到的反應。這也決定了對人的研究不僅可能,而且必須采用口頭報告的方法。華生所講的口頭報告法所報告的只是自己機體內(nèi)部的變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識的活動,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謂的內(nèi)省。

    4、測驗法

    華生認為,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純粹的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差異越來越小,測驗法也逐漸由應用的方法成為研究的方法。他認為已有的測驗方法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于它們大多數(shù)都是與語言行為有關的,這就使有語言缺陷的人不能運用這種方法。因此,他主張要設計和運用不一定需要語言的明顯外部表現(xiàn)的行為測驗。

    5、性反應實驗研究與羅莎莉·雷納事件

    華生實際上是美國第一個對性反應的生理學加以實驗研究的人。他在1920年左右近乎膽大妄為的實驗研究,太超前他的時代所許可的范圍了,不僅他的研究成果被劫一空,未能發(fā)表而不為世人所知,這也許是科學史上“被迫流產(chǎn)”的典型事例;而且,他本人也因而“身敗名裂”,受累終生。 華生認為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自然科學,自然地他就認為應該對人類的性行為進行自然科學的研究,他想觀察人在性交時到底有哪些生理變化。在那個時代,他并沒有走得更遠,他只是試圖自己以身相試。在別的科學實驗中,研究人員以身相試是一種被人尊敬的美德和獻身精神,然而在性研究中卻給華生帶來了災難。他開始請求他的妻子瑪麗·伊克斯(Mary Ickes,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秘書Harold L. Ickes的姐姐)參與實驗,和他一起作受試者,他妻子斷然拒絕。無奈,他只好求助于他的女助手Rosalie Rayner,他們描記了性交時各種生理變化,收集了好幾箱子也許是最早的關系人類性反應的可靠材料。最后,他的妻子終于發(fā)現(xiàn)了為什么丈夫和女助手在實驗室呆那麼久時間的“秘密”,于是雷霆大發(fā),不僅起訴要求離婚,而且弄走了全部科學記錄,華生功敗垂成。這位名牌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名牌教授,聲譽掃地。巴爾的摩的報紙大肆渲染,審理案件的法官大肆侮辱和申斥,稱華生為“不良行為的專家”,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辭退了他,其他的大學也不敢問津,華生處于失業(yè)之中,他在離婚之后和女助手結了婚,最后終于在一家大廣告公司找到一個職位以渡馀生。

    華生的桃色事件成了當時轟動性的新聞。

    發(fā)展貢獻

    華生作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對心理學發(fā)展的貢獻為: 一、確定了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消除了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主觀性,恪守一般科學共有的客觀性原則。

    二、發(fā)展了客觀的觀察方法,使心理學在方法上益趨精進。華生的預測與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應用心理學的發(fā)展,他的環(huán)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

    理論思想

    行為主義理論

    心理學性質和對象

    華生反對傳統(tǒng)意識心理學把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把內(nèi)省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主張心理學用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研究行為,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理論體系。他認為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他貫徹經(jīng)驗實證原則,繼承機能主義的傳統(tǒng),認為心理學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實驗分支。由此,華生認為凡是不可經(jīng)驗的對象都不能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主張放棄內(nèi)省法,放棄所有與意識有關的范疇,如感覺、情緒、思維等等。

    華生認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全部活動。為了便于對行為進行客觀的實驗研究,他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huán)境影響分析為兩個簡單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應(R)。刺激是指引起有機體行為的外部或內(nèi)部的變化;而反應則是構成行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這樣,全部行為,包括身體活動,也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變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變化而已。

    華生承認“反應”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學,但是在心理學中的反應更復雜,簡單的肌肉骨髓動作相互聯(lián)結而成為行為的方式。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一)外顯的習慣反應,如開門鎖、打網(wǎng)球、拉小提琴、與人交往等;(二)內(nèi)隱的習慣反應,包括條件反射所引起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tài)度;(三)外顯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以觀察的本能和情緒反應,如抓握、打噴嚏、眨眼等;(四)內(nèi)隱的遺傳反應,包括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各種變化。

    華生進而強調,反應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這些刺激可以是簡單的,比如投在視網(wǎng)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復雜的,比如社會生活中的一組復雜的刺激。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規(guī)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后,能預測將會發(fā)生怎樣的反應,或者已知反應后,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從而建立起了著名的S-R公式。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比較豐富,主要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和社會實驗法。觀察法包括自然觀察和借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學中的條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學中對行為進行試驗研究的方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語報告法即被試報告其體內(nèi)的變化,又稱口頭報告法。行為主義的測驗法是測驗被試對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應;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有語言缺陷的人身上。行為主義的社會實驗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原理在社會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可以考察社會情境和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4]?

    本能理論

    華生關于本能的認識的轉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開始全盤接受傳統(tǒng)心理學的觀點,后來產(chǎn)生動搖和懷疑,到最后完全否定本能的存在。在他看來,人類是一種動物,生來便具有一定方式的構造。因為有這樣的構造,人一出生就對各種外界刺激產(chǎn)生一定方式的反應,如呼吸、心跳、打噴嚏等。他把這些反應成為非學習行為。他認為,這些非學習行為與通常心理學家講的行為不相符,所以,根本沒有本能這種東西,從而也就不需要這個概念。他把人們通常所說的本能動作都歸到學習行為中,認為這些動作是由于學習而得到的結果。華生在否認遺傳的本能行為后,認為人的行為完全是由于環(huán)境造成的。他說:“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里教養(yǎng),那么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yè)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y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

    情緒理論

    華生認為,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了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nèi)臟和腺體系統(tǒng)的深刻變化。華生把本能和情緒都看作是遺傳的,反應差不多總是以同樣的順序,但本能和情緒有區(qū)別。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是內(nèi)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體的身體之內(nèi)的,那么這就是情緒;如果刺激引起整個有機體對各種對象的順應,那么這就是本能。

    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它們發(fā)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們的典型表現(xiàn)各不相同。華生用條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緒的發(fā)展變化并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首先,華生根據(jù)對一個11個月男孩形成條件反應的事實(即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復雜化和發(fā)展的機制,人的各種復雜情緒都是在前述三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其次,華生的實驗還表明,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而在適當?shù)臈l件下,又可分化開來,形成分化的條件情緒反應。此外,華生通過對一個3歲孩子的實驗發(fā)現(xiàn),重新實施條件作用或者解除條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緒反應的最有效的方法。

    思維理論

    華生認為思維也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說,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這就是言語;一種是內(nèi)隱的語言習慣,這就是思維。兩種習慣動作在本質是等值的,因此,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談話。在這里,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內(nèi)隱的語言習慣是由外顯的語言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開始是兒童獨自一人不斷地對自己講話,以后在大人與社會的要求下,變?yōu)樾÷暤闹v話,最后又變?yōu)橹辉谧齑絻?nèi)出現(xiàn)。

    華生還對思維的創(chuàng)造作用進行了解釋。對于各種思維的創(chuàng)造物,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它們,是由于玩弄詞的反應的結果。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nèi)ィ詈蟮玫揭环N新的反應模型,這便是各種思維的產(chǎn)物。

    華生認為,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之外,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他提出,聾啞人說話時就是用肢體運動代替詞匯的,他們的言語和思維都是以同樣的肢體反應進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總是用詞匯來進行思維的,當一個人在思維的時候,他不僅發(fā)生著潛伏的語言活動,而且還在發(fā)生著潛伏的肢體活動和潛伏的內(nèi)臟活動。而在后面這兩種活動占據(jù)優(yōu)勢的時候,就發(fā)生了沒有語言形成的思維。

    人格理論

    華生認為,人格就是指一個在反應方面現(xiàn)有的和潛在的全部“資產(chǎn)”(asset)和現(xiàn)有的、潛在的傾向(liability)。華生所指的資產(chǎn)指:(一)已被組成的各種習慣的總體,社會化了的已被調整過的各種本能,社會化了的和已被鍛煉過的各種情緒,以及這些東西之間的各種組合和相互關系;(二)可塑性(形成新習慣和改變舊習慣的能量)和保持性(已建立的各種習慣恢復其作用的速度)是高度系數(shù),也就是個人對于當前或將來外界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而傾向則是指在當前環(huán)境中不發(fā)生作用和阻止其對已改變的環(huán)境進行順應的潛在因素。華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tǒng)的最后產(chǎn)物。他認為,研究人格的方法就是設法將動作流切斷使之成為橫切面。他還認為,人格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它是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的;所以改變?nèi)烁竦耐緩骄褪歉淖內(nèi)怂幍沫h(huán)境。

    感覺理論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fā),在其著述中盡量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tǒng)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他還用差別反應取代差別感受性,用白光反應取代補色視覺,用后效取代后像,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

    人物評價

    1957年美國心理學會在授予他榮譽時稱他的工作是“現(xiàn)代心理學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變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線的出發(fā)點!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古斯塔夫·伯格曼說:“我認為雖然在五十年代他不像二三十年代那么受人矚目,但約翰·華生在本世紀上半葉的心理學思想史上是僅次于弗洛伊德的人物——雖然相差甚遠。他的思想在心理學家中被廣泛接受……他不僅是一個實驗心理學家,還是系統(tǒng)的思考者和方法論者。尤其是在最后這個領域他做出了重大貢獻!

    TAGS: 美國人 廣告 消費者 心理學家
    名人推薦
    • 郭謙義
      郭謙義,中國著名攝影師。
    • Hayley McElhinney
      Hayley McElhinney是一名演員,參與作品有《巴巴杜》、《Inhuman Resources》等。
    • 郭浩
      郭浩,男,出生于1955年;工商管理榮譽博士,高級經(jīng)濟師,超大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及集團創(chuàng)始人。曾獲福建省五一獎章、福建省突出貢獻企業(yè)家稱號。
    • 胡漢
      胡漢(1901~1933),廣東五華縣安流鎮(zhèn)洑溪村人,革命烈士。
    • 黃忠京
      黃忠京,男,壯族,博士學位,廣西民族大學化學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副教授(2008年12月評定),碩士生導師(2008年獲得資質),應用化學專業(yè)負責人。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
    • 利克·施密特
      利克·施密特(Rike Schmid)是一名擁有美麗外貌與才華橫溢的德國女演員,1979年出生在漢諾威,后全家搬遷到科隆。利克·施密特在童年時就在當?shù)氐拇髣≡哼M行登臺演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