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諾沃舍列采夫,伊凡·赫里桑福維奇(1906~1942)
蘇聯電影、戲劇演員。1930 年入莫斯科中央戲劇藝術學校學習。在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劇院工作不久便開始拍電影。《托列多》(1932)中的大學生德米特里是他最初扮演的角色之一。當時比較成功的角色是《偉大的慰問者》(1933)中的瓦列泰。他在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6)中扮演敢于去北極考察的飛行員鮑貢,在《共青城》(1938)中扮演參加遠東新城市建設的共青團員索洛維約夫,這兩個角色使他的創(chuàng)作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937 年他在《十三人》中再現了與巴斯馬赤匪幫交戰(zhàn)的紅軍指揮員的英雄形象。1940 年他在《偉大的生活》中塑造了礦區(qū)黨委書記哈達洛夫的形象。他參加演出的影片還有:《普通事件》(1932)、《祖國的叛徒》(1933)、《黃金湖》(1935)、《年輕的船長》(1939)、《貝爾格萊德的夜晚》(1942)等。諾索娃,塔瑪拉·瑪卡羅芙娜(1927~)蘇聯電影女演員,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1950 年畢業(yè)于蘇聯國立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生時就在《青年近衛(wèi)軍》中扮演瓦麗亞·菲拉托娃一角。1951 年起為莫斯科電影制片廠附屬中央電影演員劇團演員。她善于扮演喜劇角色,在表演中常常把抒情、幽默、滑稽以及怪誕手法結合在一起。她扮演的最成功的角色有:根據果戈里的作品攝制的《欽差大臣》(1952)中的瑪麗亞·安東諾夫娜,《狂歡節(jié)之夜》(1956)中的托霞;根據契訶夫的作品攝制的《瑞典火柴》(1954)中的阿庫林娜;根據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攝制的《巴扎敏諾夫的婚禮》(1965)中的尼奇基娜,《半夜后的爆炸》(1968)中的加麗娜。她參加演出的影片還有:《攻克柏林》(1950)、《不法行為》(1953)、《庫班來客》(1956)、《暴風雨前》(1957)、《晴朗的天空》(1961)、《睡獅》(1965)、《卡拉馬佐夫兄弟》(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