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萊昂·弗萊舍1928年7月23日出生于舊金山。父親伊西多(Isidor)來自敖德薩,母親貝爾莎(Bertha)來自波蘭小鎮(zhèn)切爾姆(Chelm)。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他們移居美國,并在曼哈頓下城相遇。后來他們搬到舊金山。
萊昂·弗萊舍從四歲開始學鋼琴,他的進步很快,八歲時已在舊金山社區(qū)劇場首次公開演奏。一年后,曾經宣布不收16歲以下學生的奧地利鋼琴大師阿圖爾u2022施納貝爾破例收下了他。在之后十年里,弗萊舍隨施納貝爾在意大利科莫湖和紐約學習。
1944年,16歲的弗萊舍在卡內基音樂廳首秀。到20歲時他已在歐洲和北美巡演三年之久。
1951年,萊昂·弗萊舍與多蘿西·德魯津斯基(Dorothy Druzinsky)結婚,之后應美國國務院和福特基金會要求參加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1952年,當時24歲的弗萊舍意氣風發(fā),他在決賽中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時過于用力,以至于在第一樂章中彈斷了兩根琴弦,最后力克群雄成為在這一賽事上贏得大獎的首位美國人。
1958年他應邀代表美國參加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此后不久,他受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邀請在白宮為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一世演奏。
弗萊舍1959移居巴爾的摩,自1959年起在皮博迪音樂學院(后歸屬約翰u2022霍普金斯大學)任教60多年。皮博迪音樂學院院長弗雷德·布朗斯坦(Fred Bronstein)周日晚上表示,音樂界已經失去了一位“重要人物”。
1962年,紐約愛樂樂團在林肯中心新音樂廳揭幕音樂會上,他被選為獨奏家。
1965年,他準備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一起前往俄羅斯巡回演出前,他的第四和第五個手指都朝手掌卷曲。這一病情一開始發(fā)展緩慢,但在10個月后他已無法再用右手彈琴。
1967年,他在華盛頓成立了肯尼迪中心劇院室內樂團(Theatre Chamber Players)。
從1986年起,他擔任坦格伍德音樂中心的藝術總監(jiān)十一年。
1973年至1978年,在他的家鄉(xiāng)擔任巴爾的摩交響樂團駐團指揮,并于1970年至1982年擔任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
1982年,他的右手獲得新生,他在波士頓交響樂團新落成的梅耶霍夫音樂廳(Meyerhoff Concert Hall)用雙手舉辦了音樂會。
1995年4月與劇院室內樂團,隨后又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一起演奏了莫扎特第12鋼琴協(xié)奏曲(K. 414),后來又在坦格伍德音樂節(jié)演奏了這首作品。
2006年,他獲得法國政府頒發(fā)的文學與藝術勛章。2007年他獲得了肯尼迪中心榮譽勛章。由納撒尼爾·卡恩(Nathaniel Kahn)執(zhí)導的一部有關他與局灶性肌張力障礙作斗爭的電影《兩只手》(2006)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短片紀錄片的提名。
2020年8月3日,在巴爾的摩的一個臨終關懷醫(yī)院逝世,享年92歲。
人物作品
成為了用左手彈琴的大師。他的曲目包括拉威爾《D大調左手鋼琴協(xié)奏曲》、普羅科菲耶夫《第四協(xié)奏曲》,布里頓的《轉向》(Diversions)。
人物評價
偉大法國指揮家皮埃爾u2022蒙特曾把12歲的弗萊舍稱為“本世紀鋼琴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