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南?h志·卷九·選舉表》頁一:“(進士)劉廷鑑,榆林府知府。(以上丁未科)”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張之萬-袁績懋-龐鐘璐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10名
許彭壽-孫觀-徐樹銘-曹登庸-周德榮-袁希祖-劉其年-沈桂芬-陸秉樞-蘇仲山
郭祥瑞-鮑源深-吳斑-孫頤臣-陳元鼎-徐申錫-陳毓祺-李德儀-蔣兆鯤-劉鴻恩
崔荊南-李培祜-伍肇齡-謝煌-李宗羲-劉嵩駿-胡壽椿-帥遠燡-尹泗-潘斯濂
蕭銘卣-華祝三-鄧清淦-劉廷鑒-李品三-李鴻章-黃彭年-張增道-沈葆楨-葉士煥
郭椿壽-吳慰曾-戚天保-金壽萱-唐壬森-李德增-喻懷恭-陳浚-周振璘-彭嘉炯
黃瑞圖-龍元儼-何璟-白恩佑-賀桂齡-周悅讓-張炳堃-尹國珍-李湘萼-郭嵩燾
汪先烺-張青筒-福全-陳鼐-劉潤-劉秉厚-駱利鋒-朱壽康-章倬標-陳秉彝
薛湘-曹鴻舉-沈锽-李士瑞-王友端-李友梅-粟增??-宋肇昌-蔡應嵩-孔廣泉
李仁元-林之望-文啟-楊書香-華國清-許利賓-來煦-劉有銘-郝應宿-周劼
宗室載鏗-裴季芳-侯樹銜-莊心庠-葉毓祥-張培仁-丁斌-楊文熙-耿灼然-黃金韶
李明塤-余汝侗-車汝建-王揆一-龐公照-張國士-王宏謨-張希仲-瑞明-張清瀛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118名
李森-左駿章-薛銘-謝佳玉-廖宗元-馬新貽-馮霦-沈鎬-張修府-馮森
葉維藩-徐振墉-郭種德-李孟群-揚儀韶-孫家醇-朱奐-陳鐘芳-周鳴鹿-延齡
伍奎祥-霍為棻-方學蘇-周道治-胡長新-黃淳熙-段培元-汪有恭-沈墉-匡慶榆
武元鶴-任瑛-辛本栴-李燦-張汝弼-陳心棻-馬綸篤-徐家杰-王序賓-趙廷銘
朱麟祺-王玉-熊其光-萬良-周云翥-增祿-彥昌-丁壽昌-高化鵬-張今第
馬先登-敖國琦-陳兆鳳-姚繼勉-蔣培-吳懷玉-文玉-朱鬯侯-吳佩陶-王平格
李國瀛-宗室興蒼-張晉-陳星煥-馬益臧-趙開元-祝塏-成善-陶銞-楊延俊
張殿賓-陳喬榮-白潤-阮壽松-雷崶-瞿績凝-朱孔模-周坊-萬年-鄭奎齡
杜滋-賀際運-楊錞-禹建鈞-陳秩五-黃光彬-德恒-鄭士蕙-樊丙南-毛玉成
錫榮-詹錦堂-王廷才-傅培峰-張韶南-馮峻-李得春-王汝銓-劉熙敬-陰昌庚
劉郇膏-叢壇-楊師震-任國楨-羅家頤-阿克丹-許亦嵩-馬象奎-吳應寬-王元治
陳椿年-鄧培槐-袁銓-朱次琦-劉鎧-盧日新-郭定柱-姚體備
劉姓起源
1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后,受封于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后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祁姓士氏,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輔政,唐國國君(劉累后裔)協(xié)同殷國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誅。把唐國國君改封到杜原(今陜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最后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后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其孫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后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后裔恢復劉姓。
3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時期,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建立劉國,號稱劉康公。其后代亦以國為氏,是為姬姓劉的又一起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后代均無顯族。
hend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