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周自濤,東莞麻涌人,早年在東莞中學讀高中時,已寫出“紅上桃花面,綠躍柳梢頭”這樣清麗灑脫的小詩在報上發(fā)表。高中畢業(yè)后,他回到了家鄉(xiāng)當民辦教師,一邊任教,一邊創(chuàng)作,當上了爬格子動物。七十年代,東莞縣成立了文藝宣傳隊,能寫善唱的周自濤被文化部門慧眼看中,調到輕騎隊兼任演員、創(chuàng)作員。從此,他晚上登臺,日間伏案,對口詞,三句半,說唱,表演唱,歌詞,粵曲,小戲……舉凡舞臺節(jié)目,無所不寫,成了名符其實的創(chuàng)作雜家。這幾年的筆鋒磨礪,特別是對 粵劇曲牌及音韻的鉆研,為他日后一鳴驚人作了極好的鋪墊。三年后,他重回故里,再事農耕。
但他對文藝始終念念不忘,轉而在業(yè)余舞臺上馳騁。這期間,他先后有《 苦菜湯》,《抗咸風波》,《蕉鄉(xiāng)紅蕾》等多個小戲問世。且多屬自編,自導,自演,從大隊演到公社,從縣城演上地區(qū),獲獎頻頻,很有點小名氣。天雖未降大任于斯人,也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三十年秋雨春風,他走的決不是一條鋪滿鮮花的陽關大道。為了創(chuàng)作,他付出了心血與青春,而生活上,卻是“清茶淡飯食無魚,四壁清風苦讀書”。在清貧與寂寞中,他“握筆寫沉窗外月,雄雞啼出滿頭霜”,經受著煉獄般的煎熬。
主要成就
文化革命后期,周自濤一度上調縣文化館繼續(xù)搞文藝創(chuàng)作。也許是機緣湊巧,也許是他的粵曲情愫感動了上帝,1979年,他被調到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從此,在省城踏上了向戲曲創(chuàng)作高峰奮進的起跑線。廿年寂寞蕉林月,紅豆迎春發(fā)滿枝。周自濤那些傳唱粵港澳的粵曲小調和粵曲精品,諸如《 平湖秋月》、《 彩云追月》、《山伯憶!、《紫釵情》、《岳飛抒懷》、《 賽龍奪錦》、《袁崇煥修書》等 ,聯(lián)翩而出,創(chuàng)作日趨爐火純青。
提起粵曲,人們就會對那些名曲津津樂道,例如《 客途秋恨》、《夜戰(zhàn)馬超》、《昭君出塞》、《 山伯臨終》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大潮涌珠江,生活節(jié)奏相對加快,人們都喜歡到卡拉ok歌廳去享受時尚。粵曲小調這種既有傳統(tǒng)韻味,而又音樂性極強,近似流行歌的藝術品種,特別受到青年人的偏愛。一曲唱下來,只用半支煙功夫,與生活節(jié)奏合拍,何樂而不為。周自濤撰寫的粵曲小調,此時應運而生,一篇接一篇出爐,并迅速灌錄成影音制品,流向社會。他真正成了此中的創(chuàng)作名家,寫下了大量經典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