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德懋(1893年一1944年),字勉之,皋蘭縣 黑石川鄉(xiāng)地拉牌人。
個人生涯
王德懋先生祖上在地拉牌從事農業(yè)生產。自幼曾在白崖川村私塾就讀,青年時期在蘭州受業(yè)于當?shù)孛、清朝翰林、五泉山?劉爾忻所辦的兩等學堂,為國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后又考入甘肅省立法政專門學校,專攻法律。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得到 劉爾炘的青睞,畢業(yè)后留兩等學校任教。后由劉先生推薦,到寧夏 鹽池縣任職。國民軍到西北后,任馬鴻賓軍部的軍法處長兼陜西省蒲城縣縣長。后隨馬鴻賓部隊由陜西返回寧夏。曾歷任寧夏省執(zhí)法處處長、寧夏中學校長,寧夏省鹽務局、寧夏省財政廳、寧夏省地政局等部門的秘書主任及寧夏省毛紡織廠總經理等職,經當時國民政府正式銓敘任命為薦任一級職稱。
個人其他信息
王德懋先生一生廉潔奉公,急公好義。從政多年,生活儉樸、兩袖清風,當時在寧夏省軍政界和家鄉(xiāng)的群眾中有一定的聲望。
1934年,皋蘭縣北山一帶大旱,夏、秋無收,人民群眾生活無著落,十分困苦。就在這赤地千里,群眾衣食無著落、離鄉(xiāng)背井、家破人亡的危難關頭,遠在寧夏銀川國民黨軍政界任職的王德懋先生,聽到家鄉(xiāng)受災受難、父老鄉(xiāng)親遭受饑苦的消息后,寢食難安、逢人即說、見人就講,向自己的至交、故友和有關方面多次苦苦哀述家鄉(xiāng)遭受旱災的情景,得到寧夏省軍政界和中上層人士們的同情和支持,紛紛解囊相助,共得募捐的 法幣一萬余元,全數(shù)送到蘭州,委托當時在蘭州任教師的楊武漢先生經手辦理,救濟家鄉(xiāng)災民。
個人品質
王德懋先生把寧夏所募捐來的救濟款,按三千多人口分成三等,每人有救濟三元、五元的,對鰥寡孤獨和特等困難戶,每人救濟十元,挨村逐戶發(fā)放到農戶,解救了群眾燃眉之急。
社會評價
群眾感激涕零,事后曾聯(lián)名恭送《德著桑梓》的匾額一塊。由當時蘭州名紳楊思先生(字慎之,清翰林,曾代理過甘肅省省長)撰文,由著名書法家貴舜琴先生題寫。
王德懋1944年冬逝世后,他的靈柩由寧夏運回家鄉(xiāng)安葬,在路經地拉牌至白崖川時,沿途群眾爭抬靈柩,一村接著一村,村村在路沿進行路祭,表達鄉(xiāng)親父老對先生的哀思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