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宿松縣小孤山

    2022-07-12    安慶   

    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的獨立山峰。周圍1里,海拔78米。形態(tài)特異,孤峰聳立。以奇、險、獨、孤而著稱。“東看太師椅、南望一支筆、西觀似懸鐘、北眺嘯天龍”為其最形象的描寫。山上有啟秀寺、梳妝亭等古跡。因其地勢也非常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設(shè)立烽火臺和炮臺,元代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清朝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以爭成敗,故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guān)”之說。也流傳有小姑娘娘、小姑嫁彭郎等民間傳說。

    小孤山為安徽省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之一。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小孤山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小孤山(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境內(nèi)山)


    中文名: 小孤山
    海拔高度: 78米
    古跡風(fēng)景: 啟秀寺
    門票價格: 30元[2]
    適宜游玩季節(jié): 春夏秋三季皆宜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長江中
    別稱: 小孤磯
    開放時間: 全天
    建議游玩時長: 1小時

    地理環(huán)境

    地形地貌

    小孤山,又稱小孤磯,在安徽省宿松縣東南120里復(fù)興鎮(zhèn)(原套口鄉(xiāng))境內(nèi)。孤峰獨聳,屹立江心,周圍1里,海拔78米。與江西省彭澤縣的彭郎磯隔江相望與江西的石鐘山、龍宮洞遙相呼應(yīng),和國家級風(fēng)景區(qū)廬山,湖北省黃梅縣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長江兩岸,形成三角之勢。

    素有“海門第一關(guān)”,“長江天柱”,“江上蓬萊”之美稱。被歷代詩家學(xué)者吟贊為“長江絕島、中流砥柱”。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嶼,開始形成于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它孤峰獨峙,三面環(huán)水,直插江心,氣勢險峻。巨石懸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納群山于足下”之勢。此山其高不過百米,周不過里許,然而其形特異,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聳立。山雖小卻志傲群山,上鎖金焦,下阻千浪。大別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遜其不峙。而引得歷代詩家學(xué)者對小孤山的青睞,留下無數(shù)比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膾炙人口的詩句。千百年來,小孤山以奇、險、獨、孤而著稱。“東看太師椅、南望一支筆、西觀似懸鐘、北眺嘯天龍”為其最形象的描寫。

    小孤山所處的長江江段,屬中下游,上自匯口鎮(zhèn)(原程營鄉(xiāng))歸林村入宿松縣,下至復(fù)興鎮(zhèn)(原套口鄉(xiāng))王營村山境,流經(jīng)宿松縣63公里。

    氣候特點

    安慶屬于亞熱帶沿江季風(fēng)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雨,夏日艷陽高照,平均高溫約為37℃,冬季雖霜雪稀少,但平均低溫約為-7℃,秋季多晴朗天氣,氣溫適宜,最適合出游。

    主要景點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上有奇花異草,下有長江湍流。據(jù)說海潮至此不復(fù)往上,故又有“海門山”和“海門第一關(guān)”之美稱。環(huán)山而上層層疊疊,彎彎曲曲,忽而接近波濤,忽而懸空托起,令人一步一個新奇。那奇峰綴怪石,古木裹云衣之景色,則令人頓入神仙福地。山上綠草如茵,茂林修竹,廟宇亭臺,層次分明。迎山而上則勝跡迭,如:一天門、龍角石、龍耳洞、關(guān)圣殿、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界潮祠、御詩碑、梳妝亭、觀濤亭、啟秀寺、藏經(jīng)樓、圣母殿、大雄寶殿等十多處景點,且每一景點都有每一景點之雅觀和民間傳說,并有歷代名人的匾額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頂峰歷經(jīng)三百六十五級臺階,取登山一回。度過一年之意。其道曲徑通幽,其景奇觀迭出,若上“天梯”一站,一邊一個山峰,萬事萬物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啟秀寺

    啟秀寺位于宿松縣東長江中小孤山上。始建于唐朝,寺甚小,北宋時期重建,元朝略加修繕,清朝,民國作過多次擴建和維修。整個建筑群,自山下至山頂,有一天門,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多處。樓、臺、亭、閣數(shù)十間,建筑風(fēng)格各異,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翹角,朱柱灰瓦,古樸端莊。寺依山峭,面臨大江,宇閣軒昂,極其壯觀。

    一天門

    為清順治九年宿松前邑宰孟瑄所建。這里有一天然石洞,依山就勢,傍洞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門首題額曰啟秀寺,并鐫有乾隆篆書“靈昭江嶼”于其上。洞門深處,峭壁高聳,斷巖凌空,內(nèi)有七十九級石階,曲徑通幽,扶搖直上。上有陽臺一座,半入山門,直望云天。旁有蘭煙繚繞,碧苔浮壁,玉樹拱合,綠蔭如云,故稱之為一天門。一天門者,直達山腰凌絕頂?shù)奈ㄒ婚T戶也。

    海眼

    在小孤山下石棱北轉(zhuǎn)處。那里峭壁撐天,直立江心,與對岸澎浪磯相峙,水面極其狹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了斗大的盤渦,逕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門,可以通海,故稱之曰海眼。宋謝枋得到此題詩贊道:“人言此是海門關(guān),海眼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闭f的就是此處壯景——山高、川險、江窄、流急。過去小舟誤入此眼,常遭顛覆;而今大輪游戈,履險如夷,蔚為壯觀。

    御詩碑

    在梳妝亭背后,臥羊石南邊。原為明嘉靖帝朱厚熜所建,存放在護國寺內(nèi),民國十五年移置于此。碑甚厚,高約七尺,正面鐫有御詩一章,音節(jié)鏗鏘,字亦莊重遒勁,反面刻有重建御碑記。碑首嵌有雙龍環(huán)抱的圣旨,碑下鎮(zhèn)一石龜,伸頭縮頸。碑后緊接龍口,壑險巖危,真是“寒光溜碧空,峻勢凌江壤,松掛紫虬髻,石垂玄虎掌”,與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相似。

    梳妝亭

    又名牧羊亭,在小孤山絕頂,為宋寶慶二年所建。相傳南北朝時,有一隱士結(jié)廬牧羊于此,故名牧羊亭,至今亭畔,還留有一群俯仰倚偎的臥羊石,潔溜光滑,狀若睡羊。元代亭浙荒圯,安慶府判李維肅新修,改名一柱,亭內(nèi)石上刻有“獨立華表”四字。明嘉靖重修,始改名梳妝亭,一作妝亭,被譽為“小姑”梳妝處。亭前楹聯(lián)是:“梳長生鶴發(fā),妝不老峰頭”。亭有六角三層,結(jié)構(gòu)美觀大方。登上亭樓眺望,大江南北,云山迭映,沃野平疇,紅綠相間,萬千景象入簾中,真令人陶醉。

    觀濤亭

    又名半邊亭,亭建在山懸崖之上。百丈絕壁之下便是江水。是觀賞攔江石和海眼的最佳處。

    半邊塔

    又名送子塔。塔身結(jié)構(gòu)主體,為一天然石壁,半邊嵌入石內(nèi),半邊露出三方五層,上有圓頂,下有門窗的塔形,故名半邊塔。由于其玲瓏精湛,美觀古樸,造形奇異,獨具匠心,似出自神匠之手,俗又誤作送子塔,吸引不少善男信女在塔下膜拜求子。塔右有一神龕,內(nèi)塑鳴鳳,屏開七色,爪動羽張,啼喚欲出,俗又把它當(dāng)作拯救苦難的海神名象征。塔前兩側(cè)巖石上,刻有盧仝、釋定法、傅若金、劉伯溫等詠小孤山的詩句。塔下,壑深千丈,濁波橫溢,盤渦翻滾,濤聲如雷,與對面澎浪磯相與呼應(yīng)。悄立塔前,倚巖懸望,伏耳靜聽,則水光山色與竹影濤聲,歷歷可收。

    彌陀閣

    此處風(fēng)光奇異,別有洞天。其上,危崖半倚,飛閣凌空,如懸如掛,閣中壁雕一彌陀,跣足垢面,笑容可掬。其下,有一天井,深約十丈,與龍耳洞相通。天井四周,石滑苔厚,野棘倒長,古木斜生,圓葉疊翠,閃閃發(fā)光。回頭再看殿后門楣上“瓊崖滴翠”石刻,更覺妙筆生輝,造物天工。

    先月樓

    樓高數(shù)丈,飛閣重檐,依山臨江而建,前虛后實。同正殿正好疊為三層,各立廊門,蕭然絕俗,游客漫步其中,倚窗望,并不知閣下有閣,樓上有樓也。入夜,在這里賞月,只見江風(fēng)習(xí)習(xí),波光粼粼,浩月千里,明窗映輝,會使有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感覺,故名曰“先月樓”。明安慶郡守胡纘宗登天柱閣詩云:與客上江樓,橫江山欲浮,云當(dāng)天柱出,月傍小孤流,帆外收吳楚,樽前看斗牛,彌漫忽千里,倚檻思悠悠?胺Q登此樓賞月的絕唱。樓內(nèi)朱書“春江賦”的石刻殘跡,至今尚夏,隱隱可辯。

    石刻

    小孤山,歷來被譽作海門天柱。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紀功,或云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歲月遠久,字跡湮沒無存,僅有《水經(jīng)注·釋地》記載其事。

    現(xiàn)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題書“海門第一關(guān)”和“啟秀寺”,明代興獻帝所題書的古詩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詩碑,葉夢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龍耳洞”的題詩,清乾隆帝篆書“靈昭江嶼”和劉韋發(fā)草書“云香水翠”,彭玉麟題書的“江上峰青曲終人見”。還有“瓊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壽無量”,“梳長生鶴發(fā),妝不老峰頭”等楹聯(lián)和唐代顧況、盧仝,后梁釋定法,宋代謝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劉基、解縉、李東陽,清朝朱書、王文治、彭友勝、石圣歷等人詩文,均系清代所刻,這些石刻,書法蒼勁遒秀,真草隸篆多體,各有風(fēng)骨。全山共有石刻29處,真實地記錄了小孤山秀麗的風(fēng)光和人物活動歷史。

    歷史人文

    歷史傳說

    小孤山的歷史悠久。相傳大禹治水時,曾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時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見于詩人的筆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獨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為區(qū)別江西鄱陽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勢挺拔,獨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觀倚匡廬。世人因山形長勢猶如古代婦女頭上發(fā)髻,故又稱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與小姑同音,逐轉(zhuǎn)小孤為“小姑”相傳日久,有好事者將對岸的彭浪磯說成“彭郎”,遂生發(fā)出許多小姑與彭郎相愛的美麗傳說,更給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的寺廟,始建于唐代。當(dāng)時中國佛教興盛,禪宗馬祖道(709-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腳至星子縣的龔公山,宿松的靈隱山一帶傳授佛法,后以小孤秀過靈隱,便至此開山建廟,曰“啟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規(guī)”的創(chuàng)始人懷海,世稱百丈禪師,于唐德宗時曾到此寺講法,傳下了《禪門規(guī)式》。故《山譜》上有“馬祖開山,百丈傳規(guī)”的記載。相傳,唐時山上寺廟很是狹小,內(nèi)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詳,無從考記。廟在盛唐后,日見荒蕪,從顧況的“古廟楓林江水邊,寒鴉接飯雁橫天,大孤山遠小孤出,月照洞庭歸客船”的詩句中即可想見當(dāng)時的概貌。晚唐時,幾經(jīng)兵亂,寺廟一度破毀。北宋時期,廟重建。改名“惠濟寺”始祀海神媽祖,即現(xiàn)在所稱的小姑娘娘。據(jù)《清一統(tǒng)志》稱:“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異香,長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島嶼間,升化后常飛翻海上,專司救助海難。宋、元、明、清時,累著靈跡”。故宋代在此立廟祀之,并對女神一再加封,給她以“助順安濟廣濟惠濟夫人”的稱號。如此一來,由馬祖開山變成了媽祖,像由男形變成女形。南宋紹興初,魏國公張俊從湖湘還,曾對小孤山寺廟加以修葺,擴建為六重,規(guī)模宏敞。廟前額曰“惠濟”神號“安濟夫人”并有碑載其事。寶慶二年(1226)江洲守臣厲文翁又在山巔上建“牧羊亭”并筑有石級可登。

    元代以海運效靈,又對小孤山寺廟略加修葺,賜額“廣濟”給女神加封“顯靈”稱為“顯靈廣濟夫人”。廷佑年間,虞集登此山,見路毀亭荒,即鼓勵安慶府判李維肅新修此亭。天歷年間,又在廟南山門側(cè)立一鐵柱,長約三丈有余,系有鐵索,讓舟人攀援渡險。石上鐫有俞翰書的“海門第一關(guān)”,門首重書“啟秀寺”三字。

    明代是小孤山寺廟鼎盛時期,洪武二年(1369)遣良工派官員,對寺廟進行維修和致祭,封女神為“天妃圣母”。永樂年間,封山神為“護國佑民妙靈昭應(yīng)宏仁普濟天妃”并遣官司致祭。官致祭文曰:“維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吳楚之鎮(zhèn),畿甸之候。延攪萬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響“。為安南兵事,成祖遣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先后于永樂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樂七年二月五日兩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龔良上山致祭。弘治時期,邑令陳恪,施溥均對廟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慶知府葉夢熊予以維修,并刻詩文記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妝亭”被譽為天妃圣母梳妝處。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廟隘。敕別建天妃行宮于山西里許處,其磚瓦皆各地所獻,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顏曰:“護國寺”,一進九重。中為“天妃殿”,規(guī)模龐大,雕梁畫棟,制度宏巨,儼若王居。院內(nèi)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親興獻帝詩一章。落成后,派官員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經(jīng)過。顧覽神棲式展處,敬重以御題勒石,妝葺廟庭。珍器尚藏,用充---豆”等語,使小孤山名盛一時,可謂達到頂點。小孤山成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動也相應(yīng)地發(fā)展起來。進入昌盛階段。后因歲久江坍,護國寺水毀無存,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

    清代對此山廟宇,不斷加以修葺。順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宣興建小孤山山門和關(guān)帝閣。廟內(nèi)住持寶慧,經(jīng)過多年募資,把重樓余廡修制一新?滴醭,知縣王民皋,重建“護國寺”于故址東北處,與山上寺廟相互輝映。五十九年(1720年)詔令天下省州縣皆為天妃立廟,加封女神為“天后”。乾隆年間,山上寺廟日漸圮毀,總督高某奏請核準(zhǔn),廟于巳酉(1765年)重建,門首鐫有御書“靈昭江嶼”,亭由邑國子孫王傳璋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又為天后加封“顯神贊順”四字。山僧西照還募砌石階于山麓,修石級至殿門,以便泊舟登山。咸豐年間,廟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視師江表,與彭友勝等,重修小孤山廟,碑記序云:“本來巾幗,靈爽千秋。道造無極,威鎮(zhèn)中流。水繞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爭上游。年代已久,古剎云休,修理復(fù)舊,抑又何求“。并擴建了外舍,獻制了鐵香爐,匾對和石刻。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資,增修山寺北處的“護國寺”。后三年又將湮沒的御詩碑復(fù)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絕頂梳妝亭后。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龔明道還不斷化緣募資。對山上的廟宇作過多次增建和維修。

    1949年建國后,政府對山上廟宇和文物石跡實行保護,64年安慶行署派工程隊前來,將山上的廟宇亭閣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革”中橫掃“四舊”,山廟的建筑、佛像和文物屢遭破壞,宗教活動基本停止,只剩山上啟秀寺一座。此后十幾年中,山上寺廟全由僧人常聞、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政府恢復(fù)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調(diào)來的匡成老和尚與常聞、宏印.行義等人,把信眾供奉的香火錢積累起來,購置佛像、法器,新建大雄寶殿,并于圣母殿東邊山腰修建一座水塔。特別是1996年以后,住持匡成老和尚帶領(lǐng)監(jiān)院釋行義,四處募集資金,新建藏經(jīng)樓和僧舍,并對山上危樓進行大量維修。1998年釋行義接任住持,他又帶領(lǐng)僧眾,省吃儉用,攢下一點一滴的香火錢,建造平臺,維修山路,并在山門前增放一對三米多高的巨獅。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籌集資金,銀行貸款修新復(fù)舊的新建大雄寶殿、圣母殿、娘娘殿。至此,這座千年古剎在歷代僧侶和他的護持之下又煥然一新、初具規(guī)模。

    由于啟秀寺位于長江絕島,山神被視作船只航行的保護神,又有一些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因而游客、香客不斷。特別是古歷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誕辰這天,游客、香客更是絡(luò)繹不絕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給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由于政府的重視,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小孤山啟秀寺為省級52座重點寺廟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點保護文物。這座古剎,歷經(jīng)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護持下,又恢復(fù)了昔日的雄姿。

    軍事作用

    小孤山不光風(fēng)景優(yōu)美,其地勢也非常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設(shè)立烽火臺和炮臺,元代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清朝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以爭成敗,故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guān)”之說。

    小孤山南與江西彭澤的彭浪磯隔江對峙,東與長江馬當(dāng)要塞互為犄角,古稱長江絕島,又稱海門第一關(guān),為長江水路軍事要隘,是宿松東南門戶,明置小孤巡檢司,設(shè)關(guān)駐守。

    清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初二(2月9日),太平軍從武昌揮師東下,天王洪秀全派大將李秀成、偏將林啟榮先取九江,自率諸路大軍于正月十二日(2月19日)從蘄州、黃梅挺進至宿松。五月,派水師從安慶溯江直上,過小孤至宿松,招撫流亡,使地方秩序大定。

    九年(1859年)三月,清軍檄調(diào)候補道蔣凝學(xué)臬司唐訓(xùn)方來駐宿松,堵?lián)籼杰娢鬟M。十一月,曾國藩統(tǒng)率清兵水陸全軍進駐宿松縣城。另派宮保銜兵部侍郎彭玉麒,提督楊載復(fù)率水師沿江東下,奪小孤山,進窺安慶,太平軍扼守太湖、望江,成對峙局面。最后曾國藩改變戰(zhàn)略,移駐皖南祁門。

    人文古人

    名人詩詞

    古往今來,小孤山吸引著無數(shù)名流學(xué)士。唐代顧況、宋代陸游、明代劉基、解縉均來此游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蘇軾曰:“舟中賈客莫輕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縉曰:“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

    革命烈士夏明翰登臨此山,極目匡廬倩影,放眼吳楚煙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詩言志:“大孤山下停橈,小孤山下觀濤。熱血也如潮涌,時時滾滾滔滔”。

    媽祖文化

    長江絕島小孤山啟秀寺內(nèi)千百年來供奉的小姑娘娘實際上就是媽祖!靶」媚锬铩敝Q來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轉(zhuǎn)化。

    據(jù)史料記載,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生。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檢。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為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年)當(dāng)她為救海難而捐軀之后,鄉(xiāng)親們便給她修了一座廟宇奉祀。從此以后,出海的人們傳說在狂風(fēng)惡浪中,常見到有位紅衣女子閃現(xiàn)在桅桿上導(dǎo)航,直到化險為夷。于是,人們就稱她為“通靈神女”。這就是地方神祗來保護人間航海安全的最初傳說。也就是媽祖信仰發(fā)源的歷史背景。

    至于媽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發(fā)展為全國性的神祗,則有其偶然的因素及歷史的原因。起先是“通靈神女”護航的傳說擴展到沿海各地。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麗國,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fēng)。路允迪在風(fēng)浪中仿佛看見桅桿上發(fā)出一道道紅光,過后風(fēng)浪頓息,轉(zhuǎn)危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詢問部下是什么神靈顯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義郎李振,平時信奉媽祖,就向路允迪報告,說是“通靈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還朝復(fù)命時就將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詔賜以“順濟”匾額給媽祖。這是媽祖神跡第一次由民間傳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確認、褒嘉。

    此后幾百年間,自南宋高宗始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歷代皇帝出于種種原因,先后36次給媽祖疊獎褒封。封號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無以復(fù)加;实鄣陌,最終樹立了媽祖至高無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則感到太長的封號反而使神和他們在感情上疏遠了。于是人們自發(fā)地選擇了一個對長輩女性的敬稱---娘媽(福建方言)。隨著娘媽信仰的發(fā)展,娘媽分靈布滿世界各地。尤為臺灣、澳門、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因而福建湄洲島的廟宇也就成為了祖廟,何時開始改稱娘媽為媽祖也就難以追尋了。

    北宋時期隨著海運的蓬勃發(fā)展,小孤山腳下,灘險水急,時有水難發(fā)生,故在啟秀寺內(nèi)設(shè)行宮,供奉媽祖。這對現(xiàn)時而言,確實一件讓人難以理解和納悶的事,因為媽祖文化有著自己的風(fēng)格和特點,而形成了獨特的媽祖教。她與佛教相融合,的確是媽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創(chuàng)新。小孤山啟秀寺歷來都是以佛教為實體的廟宇。因而,在此歷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媽祖文化被淹沒,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別文化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變遷和地域名稱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據(jù)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編出種種故事來美化神格。當(dāng)?shù)匕傩找搽S之將媽祖稱為小姑娘娘。而這種稱號又與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民間習(xí)俗是難以分開的,“娘娘”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對女性神佛的敬稱。如“送子娘娘、觀音娘娘”,何況媽祖救助海難,救難行使時使用的也是一種神功或神術(shù)。如此一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娘娘”了。

    民間傳說

    小姑嫁彭郎的傳說。宿松縣東,長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于江邊,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它與長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邊的“彭郎磯”隔江相望,他們原是一對恩愛夫妻。蘇東坡曾作詩云:“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相傳,小姑是宿松縣一位仙姿綽約,窈窕嫵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潯陽人,他是一個眉清目秀,氣宇軒昂的魚郎。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褲,泛舟江上,輕撒銀網(wǎng),打滿了一船活蹦亂跳的金絲鯉魚,收了網(wǎng),攏了船,擱了槳,正欲起身上岸時,說也湊巧,一抬眼,突然看見正在江邊洗衣的小姑,小姑長得秀麗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驚呆了。小姑見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齊,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頓時羞紅了臉,心里怦怦直跳,連忙低頭洗衣。彭郎索性把篙一點,把船撐到小姑的旁邊,攏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禮地問道:“請問小姑家住何處?”小姑見彭郎問得誠懇,便傷心地將父母雙亡,孤孤單單的生活對彭郎講了一遍。彭郎聽后,傷心落淚,便將自己形只影單悲慘境遇也對小姑說了一遍,小姑聽后,更是涕淚滿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窮人愛窮人。從此,他倆心心相印,情長意濃,不久,他倆跪在江邊,撮土為香,憑天為媒,依江作證,結(jié)成了一對美滿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倆在長江邊搭起了兩間草房住了下來,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魚,日落而歸;小姑在家紡紗織布,洗衣漿衫。小夫妻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日子過得比蜜還甜。他倆把精心積蓄起來的錢,時時分送給周圍兄弟姐妹,處處受人夸贊,受人尊敬。江邊有位大姑十分羨慕他們,悔自己年輕時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傷,有詩為證:

    小姑去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傷(孀)。

    小姑有夫似織女,大姑無夫女姮娥(嫦娥)。

    慈湖也曾說媒妁,

    執(zhí)柯教與五老約(廬山南部五老峰)。

    東方一老差妙齡,正似鼓郎卻老成。

    大姑背里啼更道;豈有老人會年少?

    大姑年來年去今亦老。

    (楊萬里詩)

    古代的詩人都只為小姑嫁彭郎交口贊嘆。

    好事多磨,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他害怕長此下去,百姓只會敬慕小姑夫婦,再也不會敬他。便心生一計,駕起云頭,返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啟奏,說小姑和彭郎是一對“妖精”偷下凡,在民間做了很多很多的壞事,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不分青紅皂白的玉皇,聽了土地的謊奏后,即傳旨意令天神將小姑和彭郎強行分禁于長江南北兩岸,永不能相會,以絕后患。心如鐵石,死不分離,小姑在長江北岸呼喚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哀聲震天地。最后,她在一怒之下,一頭鉆進了長江。說也巧,一晃眼,她投江處冉冉升起了座筍形的小山,這小山碧峰獨立,挺拔秀麗,山上古樹翠竹蔥蔥郁郁。后來,人們將這山叫“小姑山”,又在山上建起了“小姑娘娘廟”。再說,隔在長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邊呼喚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凄慘之聲,催人淚下。最后,當(dāng)他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見江中,一座小山,也一頭鉆進了長江。說也怪,一晃眼,只見彭郎投江處出現(xiàn)了一石磯。這石磯宛若一人面朝江北,跪在江邊呼喊,后來人們就將這石磯叫“彭郎磯!鼻О倌陙,“彭郎磯”和“小孤山”任憑風(fēng)吹浪打,日曬夜露,一直是脈脈含情,遙遙相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為其撰文賦詩,使美麗的“小姑嫁彭郎’這個優(yōu)美的神話故事更富于詩情畫意。

    旅游信息

    小孤山地處長江之濱,三面環(huán)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歷年來,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游客40000多人次前往此山游玩。1999年安慶市旅游局、港務(wù)局合資興建了小孤山旅游專線碼頭,由上海至三峽,南京至重慶,蕪湖至九江等客輪和旅游輪均在此?。陸路方面,位于三省交界七縣相連的宿松縣,城內(nèi)公路縱橫交錯,南至九江、南昌、西至湖北武漢,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廣鐵路貫穿宿松,安九沿江公路臨山而過更是便利。由于政府的關(guān)注和小孤山優(yōu)美的風(fēng)景及便利的水陸交通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往觀光。

    小孤山為安徽省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之一。它獨具特色的風(fēng)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構(gòu)成了高品位的旅游勝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小孤山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門票信息

    門票:30元/人

    開放時間

    06:00-17:00 (5月1日-11月30日 周一-周日)

    07:00-16:00 (12月1日-次年4月30日 周一-周日)

    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  

    1、在安慶湖濱車站有直達小孤山汽車! 

    2、因小孤山與江西彭澤縣隔江相望,所以可在安慶坐車到彭澤縣(江西。,然后坐輪渡過江便可! 

    3/從安慶坐車到宿松縣,再轉(zhuǎn)車到復(fù)興鎮(zhèn),鎮(zhèn)上有很多車子去小孤山。

    相關(guān)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