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中國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上游有兩支:潮河源于河北省豐寧縣,南流經(jīng)古北口入密云水庫。白河源出河北省沽源縣,沿途納黑河、湯河等,東南流入密云水庫。出庫后,兩河在密云區(qū)河槽村匯合始稱潮白河。貫穿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三省市,河北省香河縣以下為1950年開挖的潮白新河,至寧車沽閘入永定新河入海。全長467公里,流域面積19354平方公里。
流域內(nèi)有密云水庫和懷柔水庫,控制山區(qū)洪水。潮白河是北京市重要水源之一,除通過京密引水渠流入北京市區(qū)外,潮河干渠是北京市東部的灌溉水源。
名稱由來
一般資料載:潮白河,古稱沽水、鮑丘水。沽水,系白河的古稱,鮑丘水是潮河的古稱。潮白河,長期為獨立河流,經(jīng)過歷史變遷,最早記載,在北朝北魏曾相匯,應(yīng)當(dāng)才有了潮白河的名稱。因由潮、白二河在密云相匯而下,故名潮白河,并繼續(xù)沿用二河的名稱。
干流概況
潮白河,位于薊運河以西,北運河以東。上游由潮河、白河兩大支流組成,白河是潮白河的主流。白河發(fā)源于壩上沽源縣丹花嶺,東南流經(jīng)獨石口、云州村至赤城縣城南后折向東流,沿途匯入主要支流有紅河、黑河、湯河等,于密云區(qū)(密云縣)張家墳附近入密云水庫;發(fā)源于豐寧縣境內(nèi)西黑山嘴的潮河也在東側(cè)大漕村西南向流入密云水庫。
兩河出庫后,至密云區(qū)(密云縣)城區(qū)東南的河漕村相匯,自此稱潮白河。至懷柔區(qū)(原懷柔縣)境納懷河后入平原,下游河道經(jīng)蘇莊至香河,經(jīng)吳村閘入潮白新河,沿途納城北減河、運潮減河、青龍灣減河,分泄北運河洪水,并納引泃入潮減河,分泄泃河洪水,穿黃莊洼、七里海等蓄、滯洪區(qū),經(jīng)寧車沽閘入永定新河入海。
河流全長467公里,自源頭(白河源頭)至潮、白二支流匯合處以上,河段280公里(據(jù)《密云縣志》);自潮河、白河匯流點以下187公里,其中潮白新河長99.2公里《據(jù)寶坻縣志》。
流域面積19354平方公里。流域長度355公里,平均寬度545公里,流域平均比降4.22u2030,河道平均比降3.24u2030。水系形狀呈樹枝狀,山區(qū)面積16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3億立方米,最大43.2億立方米(1956年),最小6.15億立方米(1984年)。
在20世紀50~60年代,流域內(nèi)先后建有云州、密云、懷柔3座大型水庫(總庫容45.98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6313平方公里,占山區(qū)面積的97%。
水文特征
潮白河過水流量豐枯懸殊。據(jù)蘇莊水文站測驗,建國前最大過水量為1939年的64.69億立方米,最小過水量為1941年的3.347億立方米,相差約21倍。又據(jù)密云水庫站測驗,建國后最大過水量為1956年的37.224億立方米,最小過水量為1980年的5.134億立方米,相差約7.2倍。
潮白河屬地下河流,上游河道寬約500米,中游約1000米,下游約4000米。順義境內(nèi)河道坡度1/3000,一般坎高3—4米,不具備自流灌溉條件。建國前,一直是一條害大于利的河流。因上游途經(jīng)山峽,坡陡流急,每逢洪水,便沖帶大量泥沙;進入順義平原后,因河道變得寬淺而水流漸緩,致使河床淤積,細砂厚度達3~4米。主流在張莊村至南莊頭村30公里的中游地段兩岸沙灘中迂曲擺動,自在逍遙,河床極不穩(wěn)定。加上境內(nèi)六條支流和無數(shù)小型水溝和雨后大量地表水的匯入,更加重了河水泛濫,使河道多次變遷,決堤塌岸,災(zāi)害頻繁。因此,“三年河?xùn)|、三年河西,糠邊沙底潮白河”便成了兩岸人民的順口溜。建國后,經(jīng)過治理,水害基本消除,但氣候變化及水庫截流后,上游河道時現(xiàn)干涸。
吳村閘至郭莊(納引泃河入潮地點)設(shè)計流量為2850米3/秒,郭莊至黃莊洼分洪閘設(shè)計流量為3220米3/秒,經(jīng)黃莊洼蓄滯洪區(qū)調(diào)蓄后至大劉坡(納青龍灣減河地點)設(shè)計流量為1920米3/秒,以下至寧車沽防潮閘設(shè)計流量為2100米3/秒。
河道變遷
潮白河上游有白河、潮河兩支,白河古稱沽水,潮河古稱鮑丘水。公元前1萬年以前的晚更新世,白河出山后向南流,經(jīng)小中河,至通州區(qū)(原通縣)北匯入永定河。潮河出山后向南流,循木林、楊各莊、古河道南下,從荊坨開始,循今鮑丘水故道東南流,于侯家營匯入薊運河。公元前1萬年~前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白河向東改道,潮河向西改道,二河行今潮白河谷地兩側(cè)在通州區(qū)(原通縣)以東匯入永定河。
潮白河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潮白兩河并不合攏,而是各行其道。潮河(稱鮑丘水)入境后,由木林下坎,過蔣各莊,沿張家務(wù)、閻家渠、至馬莊出境入河北省三河縣,流經(jīng)寶坻后注入薊運河,再入渤海。白河(稱沽水)由牛欄山入境,于李橋下坎,在通州區(qū)(原通縣)北匯入溫榆河。經(jīng)安次與永定河匯合后入渤海。
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75年),潮河在三河縣境內(nèi)西徙,于通州區(qū)(原通縣)北串入白河,這是兩河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匯合點。潮河故道成為今日的鮑丘河。
遼代建都北京后,潮白河成了水運要道。為了漕運的需要,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將潮、白兩河的匯合點由通州區(qū)(原通縣)上提到順義區(qū)(原順義縣)牛欄山。
明代建都北京后,為了由漕運供應(yīng)密云一帶防務(wù)官兵的糧草,在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總都劉應(yīng)節(jié)命防務(wù)官兵在密云境內(nèi)開白河?xùn)|道,并對潮河進行疏導(dǎo),引白壯潮,兩脈合一,并把兩河的匯合點繼續(xù)上提至密云河漕村。潮河故道成為今日的小東河,白河故道為懷柔境內(nèi)的沙河。從此,兩河匯合點定位至今。
清代以后,潮白河由漕運要道變?yōu)楸边\河及海河的主要水源。其在順義境內(nèi)河道仍于蘇莊轉(zhuǎn)西,經(jīng)李橋南下入溫榆河。1904年和1912年,潮白河在李遂附近兩次決口,奪箭桿河以下河床東下,沖入薊運河。為確保北運河上游水源,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順直水利委員會撥巨款,修建蘇莊30孔攔河閘,并在右岸修建進水閘一座,導(dǎo)水入北運河。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潮白河特大洪水將蘇莊攔河閘沖毀,順舊河床南下,從此,潮白河不再入北運河。建國后,新辟潮白新河,使潮白河最終成為獨立水系,其故道成為月牙河。
主要支流
上游支流
潮河和白河的支流繁多,直接入密云水庫及潮白河干流的河道有:
潮河,是潮白河重要支流,古稱鮑秋水。發(fā)源于河北省豐寧縣草碾溝南山下。經(jīng)河北省灤平縣于密云區(qū)(密云縣)古北口入境后,流經(jīng)下會、辛莊,于大漕村西注入密云水庫,至此,潮河長205公里。水庫以下潮河納支流紅門川河后,于縣城西南河槽村東與白河匯合后稱潮白河。潮河密云境內(nèi)長約55公里,流域面積451平方公里,河寬一般為100至500米,由于河道婉蜒奔騰于崇山峻嶺之間,每到汛期,洪水咆哮而下,聲如巨潮,得名潮河。密云水庫以上為上游,河長24公里,流域面積約234.5平方公里;水庫以下至白河匯合口為下游,河長31公里,流域面積約216.8平方公里。
考潮河歷史,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前,潮河不在河槽村東與白河匯合;而是由密云縣城東南經(jīng)提轄莊、牛岔峪向南經(jīng)現(xiàn)在順義區(qū)(原順義縣)的唐指山,行至大胡家營南、牛欄山以東與白河匯合!睹茉茀^(qū)(密云縣)志》卷一之五記載:“由明嘉靖間引白壯潮,以利漕運,客強主弱,挾以俱趨,自此而白為君,潮為佐矣”。由此可見,從明嘉靖三十四年引白壯潮之后才使潮、白兩河匯于河漕村東,主流改行至懷柔、順義兩縣邊界處,經(jīng)圍里、太平莊東、大胡家營西入原河道。原潮河河道即為現(xiàn)在流經(jīng)密云縣和順義區(qū)(原順義縣)的小東河。
潮河在歷史上同白河一樣也是一條害河。潮河的主要支流有清水河、安達木河、紅門川河,都是入境河流。由于受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年內(nèi)和年際間降水量分配不均,各河來水量也就有顯著差異,冬、春兩季氣候寒冷、干燥、多風(fēng)少雨,河流水量極少;而7月和8月汛期之內(nèi),雨量集中,各河上游又多處在暴雨中心區(qū),河流水量增多。潮河下會水文站在1973年5月30日測得潮河日最小來水量僅0.06立方米每秒,到7月13日來水量猛增到1070立方米每秒。1972年最小來水量1.209億立方米,1973年最大來水量達8.8億立方米,豐枯多變,豐水年汛期河水暴漲,常給人、畜生命財產(chǎn)造成嚴重損失。
白河,全長280公里,發(fā)源于河北省沽源縣,獨石口鄉(xiāng),經(jīng)赤城縣,在白河堡水庫上游進入北京市境后曲折南流,經(jīng)延慶縣境,東流經(jīng)懷柔區(qū)青石嶺入密云區(qū)(密云縣),沿途有黑河、湯河、白馬關(guān)河等支流匯入,在張家墳附近注入密云水庫。潮、白兩河出庫后,各自排放故道,于密云區(qū)(密云縣)城之西南的河漕村匯合后稱潮白河。密云水庫建成后,被分為兩段,水庫以上249公里,(但《河北省志地理志》載為75公里),以下至合流處31公里(《密云縣志》),上游為山地,集水面積9076平方公里,有白馬關(guān)河、蛇魚川河兩條支流匯入。白河在歷史上稱沽水,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明、清兩代為防御洪水曾修筑密云護城堤壩數(shù)十道。1949年后,又疏挖下游河道5.2公里,密云水庫建成后下游水災(zāi)基本解除。
清水河,潮河支流,發(fā)源于河北省興隆縣前葦塘鄉(xiāng)青杏、北火道一帶,由關(guān)上村附近進入密云縣境內(nèi),流經(jīng)北莊、太師屯,于東田各莊北注入密云水庫,全長61公里,流域面積520平方公里,在密云縣境內(nèi)河長36公里,流域面積約157平方公里,河道縱坡1.1%,河道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17億立方米。
牤牛河,潮河支流,發(fā)源于密云縣半城子鄉(xiāng)西駝古村一帶,流經(jīng)半城子、車道嶺于不老屯鄉(xiāng)學(xué)各莊村西入密云水庫,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127.8平方公里,河道縱坡約1.5%,多年平均徑流量約2700萬立方米,在半城子村上建有半城子水庫。
白馬關(guān)河,屬白河支流,發(fā)源于密云縣番字牌鄉(xiāng)前火石嶺和大西溝村一帶。流經(jīng)番字牌、白馬關(guān)、馮家峪、西莊子、于董寶峪附近注入密云水庫。全長34.5公里,流域面積約228平方公里,河道縱坡約1.1%,常年有基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300萬立方米。
懷河,在懷柔水庫以上,由懷九河、懷沙河兩條支流組成。以下至梭草入潮白河之前,又有紅螺鎮(zhèn)牡牛河、雁棲河和南房小河、周各莊小河匯入。懷河全長以最長支流懷九河上源計80.9公里,境內(nèi)64公里。流域面積總計1042.6平方公里,境內(nèi)578.3平方公里(其中有平原188.2平方公里)。河床較平緩,為2.1—2.4u2030。懷河名稱多且混,古稱朝鯉河,亦名七渡河!稇讶峥h志》載:“七渡河在縣西南一里。當(dāng)?shù)厮追Q西大河。有的地圖混稱為潮白河。懷河的稱呼,最早見于清朝晚期,但其名所用不多。自修建懷柔水庫,約定俗成,始通稱為“懷河”。上游兩條支流,分別命名為懷九河(也稱懷河南支),懷沙河(也稱懷河北支)。
城北減河,位于順義區(qū)(原順義縣)。西起泥河橋,東流匯入潮白河。小中河洪水在順義區(qū)(原順義縣)城西海洪村通過城北減河分入潮白河。全長5公里。河道上有交通橋4座,節(jié)制閘2座,泄洪閘2座,進水閘1座,京古鐵路由河道中部穿過。最大蓄水量為50萬立方米,可灌溉農(nóng)田5000畝。河上建有臥龍公園。
小東河,位于順義區(qū)(原順義縣)城東北部。發(fā)源于密云區(qū)河南寨鄉(xiāng),流經(jīng)賈山、馬坊,于史家口東入潮白河。河道全長18公里,上口寬22—31米,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上游支流峪于溝建有唐指山水庫。
箭桿河,發(fā)源于順義區(qū)(原順義縣)城東木林鎮(zhèn),經(jīng)順義區(qū)(原順義縣)4個鄉(xiāng)于后祖溝村附近入潮白河。全長27.5公里,流域面積236平方公里。中下游有江南渠、蔡家河匯入。1939年潮白河蘇家閘被洪水沖毀,潮白河奪箭桿河道南流,箭桿河所余上游河道遂成為潮白河支流。為順義區(qū)(原順義縣)東部主要排水河道。
中下游減河
運潮減河,屬潮白河水系,位于通州鎮(zhèn)東北,西起通州區(qū)(原通縣)北關(guān),東至胡各莊鄉(xiāng)東堡村北入潮白河。河道長為11.5公里,堤防長20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流經(jīng)城關(guān)、宋莊、胡各莊等鄉(xiāng)鎮(zhèn);有村莊22個,防洪除澇面積3萬余畝,堤防綠化植樹8萬株,是通州區(qū)(原通縣)一條大型人工分洪河道。1960年開工后,由于河北省提出異議,中途停工,后于1962年10月復(fù)工,1963年汛前基本完工。建成后對削減北運河的洪峰流量,減輕北運河對下游各河道河水的頂托,以及沿河灌溉排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兩岸有建筑物8座。
引泃入潮減河,由于泃河行洪能力上大、下小,1972年冬至1973年春為改善與擴大泃河尾閭,興建了引泃入潮工程。在河北省三河縣埝頭村東,經(jīng)天津市寶坻區(qū)(原寶坻縣)龐各莊村西,河北省香河縣譚家務(wù)、魏各莊東,天津市寶坻區(qū)(原寶坻縣)褚莊和郭莊中間,平地開挖了引泃入潮新河道。上口在天津市薊縣辛撞村南泃河上建節(jié)制閘一座控制分流。與泃河鮑丘河交叉處建羅屯渡槽。下口在寶坻區(qū)(原寶坻縣)郭莊東入潮白新河,全長19.24公里,取名“引泃入潮減河”,簡稱“引泃入潮”。引泃入潮口門設(shè)計流量830米3/秒,設(shè)計河底寬度100~114米,設(shè)計河底高程6~3.3米,縱坡羅屯渡槽以上段為平坡,以下至10公里為1/5500,再以下為1/10000縱坡。河槽邊坡起點至19.1公里為1∶4,過100米漸變段后為1∶5;大堤堤頂寬度左堤18.4公里,右堤18.1~18.2公里由6米漸變到8米;左堤18.57公里處,右堤18.21公里處與潮白新河左堤相交,設(shè)計堤頂高程13.82~12.43米,左右堤內(nèi)肩距200~214米,堤防坡比迎水坡1∶4,背水坡1∶3。
青龍灣減河,清雍正九年(1731年),為分泄北運河、潮白河洪水,減輕土門樓以下北運河干流的洪水負擔(dān),以利航運,建成青龍灣減河。起點位于北運河左岸、河北省香河縣土門樓村西北,建有土門樓閘進洪閘,以下向東南流經(jīng)武清縣,至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口河長65.5公里。1971年冬~1972年5月,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組織唐山、保定兩專區(qū)完成了青龍灣減河改道工程。疏浚段自狼兒窩以下5.4公里起,長2.9公里。自八道沽開始改道,經(jīng)小楊莊北、大楊莊南,至南里自沽北入潮白新河,長12.1公里。
牛牧屯引河,1946年為補濟海河用水和沖沙,在潮白河右岸香河旁新辟牛牧屯分洪道(即牛牧屯引河),引潮白河700立方米每秒入北運河。自箭桿河右岸大沙務(wù)起,向南4.5公里牛牧屯引河口門,分泄潮白河洪水700立方米每秒入北運河。修筑口門一座,口門兩側(cè)培堤1.6公里。
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
潮白河原為北運河的重要源流,流經(jīng)順義城東,至河南村、王家場折向西流,過李家橋于通州區(qū)(原通縣)北入北運河。民國元年(1912年)汛期,在順義區(qū)(原順義縣)李遂決口,奪箭桿河南下。次年復(fù)堵又在大汛中沖決,潮白河在李遂決口,使原王家場至李家橋經(jīng)通州區(qū)(原通縣)入北運河的一段河道廢棄,只在雨季盛水時期部分河水流入,致使北運河水少,對海河航運影響很大,危及帝國主義的利益。當(dāng)時政府應(yīng)外國使團的要求,撥銀30萬兩,于民國五年(1916年)在順義區(qū)(原順義縣)蘇莊東北修建木攔河滾水壩一道,第二年即被大水全部沖毀。民國十年(1921年),又邀請美籍治河專家肉斯,進行規(guī)劃,民國十二年(1923年)順直水利委員會于蘇莊北潮白河上設(shè)計修建一攔河閘(即蘇莊大鐵閘),上建鋼質(zhì)大橋一座,同時在右岸修進水閘一座導(dǎo)水入北運河。蘇莊閘平時閉閘,使潮白河水盡入北運河;夏秋水漲時提閘,渲泄大部水入箭桿河。修建此鐵閘橋,費時5年,用款500萬元。
除此又于蘇莊以西至通州區(qū)(原通縣)平家疃村開挖一條引水渠,渠長7.5公里,導(dǎo)入正流。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六月十日,潮白河洪水暴漲,蘇莊處洪峰最大流量達5980立方米每秒,蘇莊大鐵閘被沖毀18孔。潮白河再奪箭桿河(即今蘇莊以下潮白河干流)南下,通州區(qū)(原通縣)、順義、香河、寶坻各縣深受其害。1939年以后,潮白河故道斷流作廢,奪箭桿河南下局面無可挽回,通州區(qū)(原通縣)以下各縣飽受洪災(zāi)之苦。據(jù)史料記載:此次大水“因河槽淤墊,容量日狹,堤壩各處又復(fù)失于修治,每汛漲,不客容納,洪水橫流,泛濫四出,為患東部各縣”。1949年,潮白河全線潰堤漫流,北運河也全線漫溢,兩河洪水連成一片。潮白河在歷史上害大于利,沿岸人民飽嘗洪澇之苦。
開辟新河
1950年,為解決潮白河的洪水出路問題增辟了潮白新河,該河由香河縣焦康莊至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八臺港入黃莊洼,全長36.5公里,堤距420~1010米,堤身相對高度3~5米,為地上河,設(shè)計行洪能力1900米3/秒,實際泄量曾達2100米3/秒。同時,對焦康莊至蘇莊的堤防進行了加固,設(shè)黃莊洼、里自沽洼為滯洪區(qū),對東引河進行了疏浚、擴挖。從此,潮白河汛期除少量洪水由牛牧屯引河入北運河外,大部分洪水下泄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八臺港入黃莊洼、里自沽洼,其中少量洪水可經(jīng)導(dǎo)流引河、七里海、曾口河、東引河于北塘入海。潮白新河雖然初具規(guī)模,但由于入海出路不足宣泄三年一遇洪水,因而洼地滯洪不能及時退水,影響群眾生產(chǎn)、生活,河道淤積嚴重,行洪能力降至800~1000米3/秒,減少1100~900米3/秒。為徹底解決洪水出路,1970年至1973年在根治海河工程中,對潮白新河做了更進一步的治理,對主干河道按二十年一遇標準全線治理,下段續(xù)挖新河按五年一遇標準改道在寧車沽建閘(設(shè)計流量2100立方米/秒)匯入永定新河,并相應(yīng)做了配套工程,左堤寶坻區(qū)(原寶坻縣)白毛莊村南建有黃莊洼分洪閘,設(shè)計流量1360立方米/秒。北里自沽村附近建有黃莊洼退水閘,設(shè)計流量110立方米/秒;右堤建有官莊放淤閘(十四戶放淤閘),設(shè)計流量50立方米/秒。為擔(dān)負薊運、北運河的排洪任務(wù),辟挖了引泃入潮減河,設(shè)計行洪能力830立方米/秒,于寶坻區(qū)(原寶坻縣)郭莊入潮白新河。青龍灣減河下游改道在寶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大劉坡附近入潮白新河,設(shè)計分洪流量900米3/秒。
潮白新河自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張甲莊進入天津市界內(nèi)至塘沽區(qū)寧車沽防潮閘,河長81公里,流經(jīng)寶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寧河縣、塘沽區(qū)。左堤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張甲莊至塘沽區(qū)寧車沽閘80.6公里,右堤寶坻區(qū)(原寶坻縣)何各莊至塘沽區(qū)寧車沽閘80.2公里,左右堤合計160.8公里。寶坻區(qū)(原寶坻縣)左堤40.2公里,右堤50.06公里。寧河縣左堤32公里,右堤23.54公里。塘沽區(qū)左右堤各6.6公里。
張甲莊至引泃入潮口設(shè)計流量2850米3/秒,堤距420~780米,堤頂寬8米,迎水坡1∶4,背水坡1∶3,設(shè)有4米頂寬的前戧臺,堤防高度13.8~12.3米(黃海高程,下同)。1978年實測左堤13.3~12.3米,右堤13.2~12.2米,有明顯下沉趨勢。
引泃入潮口至黃莊洼分洪閘設(shè)計流量3200米3/秒,設(shè)計水位10.3~6.3米,設(shè)計主槽寬70米,主槽底高程2.9~0.7米,河底縱坡1/6000~1/10000,河槽邊坡1∶5~1∶4。設(shè)計堤頂高程12.3~8.3米,堤距780~800米,堤頂寬8米,有前戧臺4~10米。黃莊洼分洪閘至西關(guān)引河進水閘,設(shè)計流量1920米3/秒。
西關(guān)引河進水閘至寧車沽防潮閘,設(shè)計流量2100米3/秒,設(shè)計水位5.85~2.8米,設(shè)計主槽寬70~90~186米,主槽底高1.95~4.8米,設(shè)計河底縱坡1/13000,河槽邊坡1∶4,堤頂高程7.85~4.8米,堤距800~700米,堤頂寬8米,設(shè)有前戧臺頂寬10~5米,局部有后戧臺或棄土。
潮白新河天津市境內(nèi)1973年春全線竣工。河道竣工后,為了蓄水依次建有引泃入潮下口朱劉莊15孔低水閘、胡各莊18孔低水閘、里自沽18孔攔河閘,以上各閘均由寶坻區(qū)(原寶坻縣)負責(zé)修建并管理。在樂善莊附近由寧河縣建橡膠壩一座。引灤入津輸水工程于胡各莊低水閘上游設(shè)置倒虹一座橫穿潮白新河。
水利樞紐
涵閘
密云水庫樞紐,主體工程主要由潮河、白河兩個樞紐組成。計有白河、潮河兩座主壩,北白巖、走馬莊、西石駱駝、南石駱駝、九松山五座副壩,三座溢洪道,六條泄水、輸水(發(fā)電)隧洞,兩座發(fā)電站和一個調(diào)節(jié)池。壩頂高程160米,(大沽口海平面基準點,下同),最大壩高66米(白河主壩),控制潮白河流域面積的88%,約15800平方公里。
潮河樞紐,包括潮河主壩,九松山副壩,第一、第二、第三溢洪道,潮河泄空隧洞,潮河人防隧洞,潮河輸水(發(fā)電)隧洞及潮河發(fā)電站。潮河主壩位于南堿廠村西南約100米處的河道彎曲段,為壤土斜墻、礫砂料壩體的碾壓式土壩,最大壩高56米,最大壩長1008米;九松山副壩位于九松山村南,距主壩2.5公里,為壤土斜墻、礫砂料壩體的碾壓式土壩,全長1059米,1號壩最高35.5米;第一溢洪道位于主壩以東,為河岸深孔式,平底坎帶胸墻式孔口,用以宣泄100年一遇以上洪水,最大泄量4490立方米每秒;第二溢洪道位于第一溢洪道以東,為河岸開敞式,采用真空剖面堰,用以宣泄100年一遇以上洪水,最大泄量4250立方米每秒;第三溢洪道位于第二溢洪道以東,為河岸開敞式,用以宣泄500年一遇以上洪水,最大泄量6780立方米每秒;潮河輸水隧洞位于主壩以東,介于第一溢洪道、第二溢洪道之間,承擔(dān)施工導(dǎo)流、灌溉供水、發(fā)電和泄洪等任務(wù),在出口附近分出2條岔管,引水至潮河水電站;潮河人防隧洞,位于第一溢洪道與潮河輸水隧洞之間,除人防泄水任務(wù)外,還承擔(dān)50年一遇以上洪水宣泄任務(wù);潮河泄空隧洞,位于主壩右壩頭,為放空潮河庫區(qū)蓄水和分擔(dān)人防需要降低庫水位而建,最大泄量125立方米每秒。
白河樞紐,包括白河主壩,走馬莊副壩及隧洞,北白巖副壩,西石駱駝副壩,南石駱駝副壩,白河泄空洞,白河輸水(發(fā)電)隧洞,水電站及調(diào)節(jié)池等。白河主壩位于距翁溪莊1公里處白河主河道上,為壤土斜墻、砂礫料壩體碾壓式土壩,最大壩高66米,壩頂長960米;北白巖副壩,位于主壩以西1.5公里的北白巖埡口,壩高15.7米,壩頂長120米,為壤土斜墻、碎石透水料壩體的碾壓土壩;走馬莊副壩,位于主壩以東約1.5公里處,分5個壩段,壩高39米,壩頂長519.3米,1~4號壩段為壤土心墻土壩,5號壩段均質(zhì)土壩;西石駱駝副壩位于石駱駝盆地西埡口中,壩長220米,最大壩高20.1米,分2個壩段,為斜墻壩和心墻壩;南石駱駝副壩,位于石駱駝盆地南部二甲峪村北臺地上,壩長637米,最大壩高26.9米;白河輸水隧洞,位于主壩右岸的山巖中,其主要任務(wù)是向下游供水并結(jié)合發(fā)電,末端接調(diào)壓井,通入電站;白河電站,位于白河主壩右岸下游,利用水庫供給下游工農(nóng)業(yè)用水來發(fā)電,擔(dān)負京津唐電力系統(tǒng)峰荷及調(diào)相任務(wù);走馬莊隧洞,位于走馬莊副壩右端壩下山巖中,采用塔式進口;白河泄空洞,位于主壩左岸的山巖中,作為永久性防水底孔,下游尾水通入水電站尾水渠。
潮白河吳村樞紐,包括吳村節(jié)制閘及牛牧屯引水閘。吳村節(jié)制閘位于香河縣城西北約4公里趕水壩村東北潮白河上;牛牧屯引水閘位于吳村節(jié)制閘上游約3.5公里陵家吳村西潮白河右岸牛牧屯引河上口。吳村節(jié)制閘。1961年9月,工程由天津?qū)J鹚滞瓿稍O(shè)計,1961年12月,河北省計委批準實施。1964年9月~1965年6月完成左岸的24孔閘及全部續(xù)建工程。牛牧屯引水閘初建6孔,由天津市市政建筑設(shè)計院設(shè)計,河北省水利廳工程局第二工程隊施工,于1964年6月竣工。1971年擴建8孔閘。
潮白新河寧車沽防潮閘,又稱潮白新河防潮閘,位于天津市塘沽區(qū)寧車沽西南、潮白新河與永定新河交會口的潮白新河上,主要作用是汛期泄洪、排瀝,非汛期擋潮蓄水灌溉。設(shè)計過閘流量21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1970年10月~1971年7月完成。該閘運用原則是:汛期閘上水位保持0.5米,汛后最高蓄水水位1.0米。1979年7月22日發(fā)生最大過閘流量1970立方米每秒,相應(yīng)閘上水位1.73米,閘下水位0.72米;同年7月25日閘上游最高水位2.56米,均未超過設(shè)計標準。
師姑莊閘橋,位于通州鎮(zhèn)東9公里處的運潮減河上,因近師姑莊得名。1969年,北京水電學(xué)校對師姑莊閘、橋進行設(shè)計,通州區(qū)(原通縣)組織施工,1970年竣工蓄水。閘體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閘底高程15.5米,閘門頂高程18.5米,26孔,孔寬3.2米,高3米,平板混凝土閘門,分上下兩扇。電動啟閉,啟閉力2×3噸,1臺,共需13小時全部啟完。在運行中,管理運用不便,把其中的25孔又改為平板鋼閘門,更換了啟閉機,啟閉力2×16噸,2臺。蓄水位18.5米,蓄水量19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萬畝。防洪運用指標:設(shè)計水位20.8米,設(shè)計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相當(dāng)于10年一遇行洪標準。警戒水位19.95米,保證水位20.95米,保證流量500立方米每秒。閘上設(shè)公路橋,橋長103.5米,凈寬6米,13孔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永久性橋梁。
黃莊洼分洪閘,位于天津市寶坻區(qū)(原寶坻縣)白毛莊村南潮白新河左堤。主要用于分洪。1971年6月18日開工,1972年11月25日竣工。該閘結(jié)構(gòu)型式為鋼筋混凝土蓋板方涵。共設(shè)13孔,每孔凈寬4米。閘墩基礎(chǔ)為鋼筋混凝土井柱群樁,漿砌石墩墻。閘門為立式弧形鋼筋混凝土閘門。啟閉設(shè)備是電動卷揚機。設(shè)有消力池消能。閘室長度15米,閘門頂高程6.57米(大沽),閘底板高程0.5米,堤頂高程閘兩側(cè)均10米。按海河流域防洪補充規(guī)劃規(guī)定,當(dāng)潮白新河大劉坡水文站測流超過五年一遇流量2100米3/秒,水位7.64米時,提閘向黃莊洼分洪,設(shè)計分洪流量1360米3/秒。建成后,由于沒發(fā)生大洪水,尚未分洪。有時為農(nóng)田灌溉放水。
寧車沽防潮閘,位于潮白新河尾閭寧車沽村南,1971年7月建成,1974年由河北省廊坊地區(qū)移交天津市管理。該閘主要任務(wù)是泄洪、擋潮、蓄淡。該閘結(jié)構(gòu)為井柱樁基礎(chǔ)鋼筋混凝土分離式。共設(shè)20孔,單孔凈寬8米,閘室長度16米。有消力池。閘門頂高程3.5米(黃海),閘底板高程中孔5.5米,內(nèi)邊孔4.46米,外邊孔1.69米,設(shè)計閘上水位2.84米,閘下水位2.67米,流量2100米3/秒,校核閘上水位3.88米,閘下水位3.6米,流量3000米3/秒。閘門型式為升臥式鋼閘門。1979年7月22日,閘上水位1.73米,閘下水位0.72米,過閘流量1970米3/秒,是建閘后最大流量。
羅屯渡槽,在泃河與鮑丘河交叉處,為涵洞渡槽組合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涵洞共5孔,斷面尺寸3.5×3.5米,跨越河道為鮑丘河,設(shè)計流量178米3/秒,校核流量267米3/秒。渡槽設(shè)計上游水位11.25米,下游水位10.95米,流量830米3/秒。校核上游水位11.766米,下游水位11.266米,流量1080米3/秒,河道為引泃入潮。
東七里海水庫, 1978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七里海水庫,水庫位于潮白河左岸,寧河縣的表口、任風(fēng)、淮淀三鄉(xiāng)之間,庫區(qū)原為低洼古瀉湖。1980年5月竣工。設(shè)計水位6米,相應(yīng)庫容6400萬立方米,蓄水面積16.78平方公里,庫區(qū)地面高程平均2.4米左右,配套建筑物有泵站2座,規(guī)模共40米3/秒,閘涵2座,規(guī)模共20米3/秒。水庫以潮白河棄水及周邊瀝水為主。功能為灌溉兼顧養(yǎng)魚葦。1984年,對水庫進行分割治理,是因為庫區(qū)地面高低不一,低地蓄水后葦子毀壞較重,分割治理修筑隔堤,將庫區(qū)分為三部分,水庫最高蓄水位3米。新增配套涵閘12座,保證了蘆葦生產(chǎn),但水庫蓄水量減少了。
黃莊洼,是潮白河綜合防洪體系的組成部分,位于潮白新河下游,在天津市寶坻、寧河兩縣境內(nèi),潮白新河以東,薊運河以西,西關(guān)引河和江洼口深渠以北,黃莊洼北圍堤和箭桿河以南地區(qū),總面積339平方公里。設(shè)計蓄洪水位3米(黃海),設(shè)計水位下蓄量為5.144億立方米。全區(qū)涉及9個鄉(xiāng)(鎮(zhèn))、131個村、7.3萬人、耕地面積26.442萬畝,國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固定資產(chǎn)6622萬元,1990年年產(chǎn)值2.13億元。
水庫
密云水庫,是新中國誕生后,國家自行設(shè)計修建的一座華北地區(qū)最大的水庫。位于密云區(qū)(密云縣)中部盆地,橫跨在潮河、白河主河道上,距北京約100公里,庫區(qū)面積224平方公里,占密云區(qū)(密云縣)總面積的10.1%。其中淹沒素有“烏克蘭”之稱的肥沃耕地16.8萬畝,總庫容43.75億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積188平方公里,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發(fā)電、養(yǎng)魚等綜合功能的大型水庫。是北京市京密引水工程水源地。1958年7月~1960年11月建成。1965年4月至1967年12月進行第一次改建。1967年12月至1969年12月進行第二次改建。
懷柔水庫,緊傍懷柔區(qū)(原懷柔縣)城西側(cè),庫區(qū)與縣城只有一丘之隔。主壩建于潮白河支流懷河山峽出口,控制流域面積525平方公里。懷河上游有兩條支流,南支稱懷九河,發(fā)源于延慶縣的大莊科,流域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北支稱懷沙河,發(fā)源于懷柔區(qū)沙峪鄉(xiāng)北葦灘,流域面積約170平方公里。1957年由水利部北京勘測設(shè)計院與北京市市政工程設(shè)計院共同設(shè)計?値烊轂9800萬立方米(其中死庫容8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880萬立方米。1988年擴建后,總庫容擴大到1.44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045億立方米,達到了洪水重現(xiàn)期百年一遇,校核洪水為2000年一遇。
云州水庫,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云州村北的舍身崖山峽處,是潮白河水系支流白河上的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等級為Ⅱ級?値烊1.02億立方米,防洪庫容0.59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204億立方米,死庫容0.277億立方米,死水位1026.0米,起調(diào)水位1029.7米,汛限水位1029.7米,正常蓄水位1030.93米,設(shè)計洪水位1035.42米,校核洪水位1040.16米。
灌區(qū)工程
早在東漢時期,順義地區(qū)開墾稻田80多萬畝,引潮河、白河灌溉。1949年以后,潮白河流域內(nèi)1958年修建了潮河、白河兩大灌區(qū),1960年代后又修建了幾個中型灌區(qū)。
潮河灌區(qū),渠首在密云區(qū)(密云縣)提轄莊村北、潮白河右岸,渠道經(jīng)密云區(qū)(密云縣)寧村、河南寨、荊粟園等村入順義區(qū)唐指山水庫進水口,全長12公里。1958年3月,由順義、密云二縣共同修建,5月底完工。6月1日渠道正式通水,過水能力20立方米每秒。在修建引水總干渠的同時,由順義、密云、平谷三縣共同出工,在潮河上建成一道鉛絲籠攔河石壩,5月底完工。1962年12月20日,為加大總干渠輸水能力,順義、密云兩縣再次出工,對總干渠進行擴建。渠道擴建后,輸水能力增加到40立方米每秒。
白河灌區(qū),1958年興建,灌區(qū)當(dāng)年建成,控制潮白河以西面積39.2萬畝。水源引自懷柔水庫。先后在灌區(qū)內(nèi)建干渠八條,引水總干一條,其中引水總干、五干、六干、七干、八干五條干渠,由北京清華大學(xué)、北京水利學(xué)校的部分師生共同設(shè)計,七分干、九干、五分干、引水總干四條干渠。引水總干渠,建于1958年。渠首位于懷柔水庫出水口,渠尾至順義區(qū)(原順義縣)李家史山村西,全長6.25公里,輸水能力25立方米每秒,在渠尾分別建有小中河進水閘,過水能力25立方米每秒;七分干渠進水閘,過水能力20立方米每秒;九干渠進水閘,過水能力2立方米每秒。1960年冬,總干渠擴建為京密引水渠上段。從1961年開始,灌區(qū)水源引自京密引水渠,其中七八總干渠進水口和小中河進水口在李家史山村西;九干渠進水口在板橋村北。七八總干渠全長2.7公里,由進水閘至豹房節(jié)制閘。
引潮總干渠,建于1970年春。渠首在向陽村東、潮白河右岸,渠尾至城北減河十孔閘,全長4.6公里,輸水能力10立方米每秒。其作用是,將潮白河水引向城北減河,再利用七分干渠及小中河下游河床,向城關(guān)、平各莊、李橋等三個公社供水灌溉。此工程由三個受益公社共同施工,于1969年冬季完成土方施工,1970年春季完成建筑物施工。橋、閘、涵共計12座,全部工程共動土石方4.3萬立方米,用工3萬個,國家補助資金1.83萬元,社隊自籌4.38萬元。
引水工程
主要是京密引水渠工程。京密引水工程(簡稱“京引”),是將密云水庫的水引進首都的浩大工程。引水干渠長達110公里,經(jīng)過5個縣區(qū),在玉淵潭上游與永定河引水(簡稱“永引”)會合。該項目修建時適值我國三年困難時期及經(jīng)濟調(diào)整時期,由于周恩來總理對首都水利事業(yè)的關(guān)懷,以6000多萬元財力,先后分兩期建成。首都有了永引與京引兩大輸水干渠相互調(diào)劑,結(jié)合地下水開發(fā)和水廠建設(shè),較好地解決了當(dāng)時首都城市發(fā)展的用水問題。
流域概況
潮白河位于薊運河以西,北運河以東,上游有白河、潮河兩支,潮河發(fā)源于豐寧縣,白河發(fā)源于沽源縣,兩支至密云匯流后,始稱潮白河。
全水系流域面積19354平方公里,其中密云、懷柔以上為山區(qū)16810平方公里,以下為丘陵、平原2544平方公里。流經(jīng)行政區(qū)劃分屬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進入蘇莊以后至?跒槠皆瓍^(qū),由于地面高程偏低,致使流經(jīng)的平原地區(qū)約有半數(shù)處于最高潮水位以下,再加以境內(nèi)河流、堤埝、道路縱橫交錯,形成很多封閉洼地,地下水位自然抬高,對農(nóng)業(yè)十分不利。
流域內(nèi)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汛期七、八月份;平均年徑流總量蘇莊站為18億立方米。流域內(nèi)土壤大部為沙質(zhì)粘土及壤土,適宜小麥、玉米、高梁,豆類、薯類及水稻、棉花的播種;下游濱海地區(qū)為海退區(qū),土壤含鹽量5u2030~10u2030,非經(jīng)洗鹽不宜耕種。地下水埋藏深度,中游5~10米,下游0.5~1.5米。
流域內(nèi)建有云州、密云、懷柔三座大型水庫,云州水庫建成于1970年10月,位于河北省赤城縣潮白河主要支流白河,集水面積1170平方公里,設(shè)計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校核為千年一遇,總庫容1.12億立方米。密云水庫建成于1960年9月,位于北京市密云區(qū)(密云縣)潮、白兩河匯流處,集水面積15800平方公里,設(shè)計防洪標準為千年一遇,校核為萬年一遇,總庫容為43.75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8.5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9.01億立方米,死庫容4.37億立方米。懷柔水庫建成于1958年7月,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原懷柔縣)懷河,集水面積僅525平方公里,總庫容0.98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