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于1421年建造,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門西側(cè),是一座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其著名景點有社稷壇、唐花塢、習禮亭,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為萬壽興國寺。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為中央公園。孫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遺體,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28年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改名中山公園。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開始募集捐款,準備將其辟為公園。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稱中央公園,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nèi)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
1915年以后,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nèi)的拜殿。
1928年由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把中央公園改為中山公園。在辟為中央公園后,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后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wèi)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
1937年日本占領(lǐng)北平后,改為北平公園,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園。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fù)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wù)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正在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地理環(huán)境
從南門入園,走過門廳,穿過曲折的彩繪長廊,迎面矗立著一座藍琉璃瓦頂?shù)挠晒纛}寫的“保衛(wèi)和平”漢白玉石坊(原稱“克林德”坊和“公理戰(zhàn)勝”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參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態(tài)各異的古柏相傳為遼時種植,迄今已逾千年。還有一株槐樹與柏樹相抱而生。稱“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葉茂,蔚為奇觀。由此西行就到了壇門外,一對雄俊的石獅系北宋遺物,是1918年從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廟廢墟中發(fā)掘遷來守門的。
主要景點
社稷壇
社稷壇,俗稱五色土。建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社稷壇是按《周禮》“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的,它的內(nèi)外壇垣與故宮東側(cè)的太廟(現(xiàn)勞動人民文化宮)左右對稱。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壇身為漢白玉砌筑的三層方臺,上鋪的五色
土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五個方位填實,作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土臺中央方形石柱,稱為“社主石”或“江山石”,表示皇帝“江山永固”。
明清兩代皇帝每年二、八月都在這里舉行祭祀儀式。
唐花塢
始建于1915年,1936年就原址重建!疤啤北咀鳠叮瑸橛没鸷姹褐!皦]”指水邊建筑。唐花塢即為鄰水的花卉溫室。重建后的唐花塢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琉璃瓦檐,頂。平面為燕翅形,當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個建筑古樸莊重典雅。
唐花塢是公園一年四季陳列各種名貴花卉,舉辦專題花展的地方。
習禮亭
清朝時此亭設(shè)在鴻臚寺內(nèi),后來移到禮部。是各地文武官吏用來熟悉、演習朝謁皇帝禮節(jié)儀式的地方。1914年移到本園。
來今雨軒飯莊
來今雨軒飯莊始建于1915年,原址建在內(nèi)壇墻東南角,是為了方便公園董事會活動而興建,1990遷至杏花村新址,總建筑面積1750平方米。
孫中山銅像
位于“保衛(wèi)和平坊”正北處,銅像高3.4米,重1.8噸。基座高1.6米,為黑色大理石貼面。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書寫的“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題字。紀念銅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提案,為紀念孫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經(jīng)北京市委批準,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藝術(shù)委員會決定推薦市政協(xié)委員、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設(shè)計,北京機電研究院鑄造所鑄造。基座制作北京建筑藝術(shù)雕塑廠,銅像廣場綠化由北京園林設(shè)計所設(shè)計,中山公園施工。1986年11月12日舉行了落成揭幕式。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等領(lǐng)導(dǎo)人,與專程從海外和港澳歸來的孫中山先生家屬1000余人參加了當天的活動。銅像為孫中山站立姿勢,氣勢雄偉,神態(tài)非凡,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表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作為偉大民主革命家的領(lǐng)袖風度。
保衛(wèi)和平坊
原名“克林德碑”,建于1901年,1900年6月間,中國義和團群眾殺死了德國公使克林德。1901年9月,清政府同十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規(guī)定了“在遇害處所豎立銘志之碑”的賣國條文,不久便在東單建立了克林德碑。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1919年將其移建此處,改名“公理戰(zhàn)勝”坊。
1952年,在北京召開“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和平友好會議”,決定將此坊改名為“保衛(wèi)和平”坊。“保衛(wèi)和平”四個字為郭沫若同志所提。
蕙芳園
位于內(nèi)壇西北角,其原址是公園的育花溫室區(qū),為弘揚中國蘭花文化以觀賞蘭花為主的蕙芳園。蕙芳園1988年動工興建,1990年9月開放,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建筑面積986平方米。蕙芳園的建設(shè),既體現(xiàn)了中國園林景觀的民族特色,又突出了蘭花為主的特點。該園設(shè)計采用封閉式的造園手法,用竹和松籬分隔空間,通過地形變換,植物疏密,造成一個空谷山幽,茂林修竹,縈繞曲折,清雅靜謐的自然景觀。景區(qū)分為4個部分。一區(qū)從入口至“柴門”以南為序幕區(qū),40米長的竹林,曲折蜿蜒,引導(dǎo)游客尋芳探幽。二區(qū)是入柴門往北至四合院以南為主景區(qū)。以黃土鋪墊成小丘陵地貌,用山石造成山勢,遍植各種植物,起伏錯落,層次分明。三區(qū)為展覽區(qū),是一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北房各5間,東西房各3間,硬山黑瓦卷棚屋面。南房明間門楣上懸掛著朱德委員長題寫的“蘭室”匾額,院中置太湖石1座。四區(qū)為育花區(qū)。
蘭花,是中國傳統(tǒng)名貴花卉,被譽為“花中君子”,北方很少養(yǎng)植。中山公園從1959年開始從上海購進蘭花,并聘請諸漲富為公園養(yǎng)育蘭花。自此,公園開始了大批量養(yǎng)育蘭花的歷史。其間得到了朱德委員長的關(guān)心與指導(dǎo)。他不僅多次親臨公園賞蘭,與園藝職工交流心得,還于1960年公園建南蘭室時應(yīng)約題寫匾額。在幾代園藝職工的悉心培育下公園蘭花品種日益豐富,每年舉辦蘭展,成為眾多“蘭友”賞蘭、詠蘭的首選場所。
古柏
公元十世紀,北京曾是遼王朝的陪都“南京”,這里是當時都城東北郊外的“興國寺”寺址。這幾棵古柏就是遼寺的遺物。其中干周最大者,達一丈九尺多。
蘭亭八柱亭
原為圓明園遺物。亭中石碑刻有蘭亭修褉圖,一面刻有清乾隆皇帝詩句。
亭中八柱上,分別刻有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柳公權(quán)摹寫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蘭亭詩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權(quán)蘭亭詩,清高宗、乾隆臨董其昌仿柳公權(quán)蘭亭詩墨跡。這些碑刻筆法剛勁有力,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佳作,F(xiàn)八柱上所字跡雖已風化,但有碑帖流傳于世。
愉園
位于內(nèi)壇東北角,占地面積7230平方米,建筑面積614平方米。1980年為擴大公園游覽面積,將內(nèi)壇東北角的育花溫室遷到天壇花圃,就地修建這一主題景區(qū)。這里是供游客觀賞名貴金魚的園林景區(qū),因“魚”與“愉”諧音故取名愉園,意謂賞魚之園。整個景區(qū)坐北朝南,前部為庭院綠化區(qū),中部為園林建筑金魚觀賞區(qū),后部為金魚養(yǎng)殖區(qū)。建筑為民族形式,采用中軸線兩側(cè)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為重檐藍琉璃瓦屋面八方亭,東面為單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為單檐筒瓦屋面長方亭。三亭均懸亭額,東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覽粹”,由著名書法家陳叔亭書寫。三亭以38間半壁廊相連,廊上嵌有金魚展窗34個,內(nèi)鑲襯玻璃缸展金魚供游客觀賞。廊東端壁上嵌有“愉園小記”石刻一方。廊中、東、西建垂花門2座,東為雙垂花門,西為單垂花門。廊前正中有觀魚池,長14米,寬7米,周設(shè)圍欄,以青白石筑成,取名“樂泉”,池內(nèi)放養(yǎng)金魚、錦鯉。廊后為飼養(yǎng)室。
愉園西鄰中山堂,北倚音樂堂,遠望五鳳樓,東襯古柏蒼松。整個園子古色古香,庭院內(nèi)遍植花木,綠草,環(huán)境清靜,令人心曠神怡。中山公園飼養(yǎng)、陳列金魚始于1915年,是全國第一個陳列金魚的公園。最初是公園董事捐獻,由祖上曾在清宮養(yǎng)金魚的師傅飼養(yǎng)。1917年規(guī)模擴大,添置了水泥魚池,購買金魚飼養(yǎng),到1987年撤展時已有34個品種1200尾。中山公園的金魚還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lǐng)導(dǎo)人。
槐柏合抱
這棵槐樹生于柏樹樹干的裂縫處,兩棵樹合長在一起,天然形成,被稱為“槐柏合抱”。它是我園一處有趣的植物景觀。
宰牲亭
宰牲亭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為祭祀時屠宰牲畜處所,故名打牲亭、宰牲亭。此亭為重檐歇山黃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積143.7平方米。明清時期,亭北、西、南有矮墻,與內(nèi)壇墻相接。北有宰牲院門,為歇山黃琉璃瓦屋面。亭南有奉祀署用房,東、西房各3間,水井1口。亭周圍墻及奉祀署用房因殘破不堪于1914年建園時拆除。古井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六方形,井口、水井蓋板為青白石砌筑,井水供祭祀時清洗、蒸煮祭物用。
水榭
唐花塢南面的區(qū)域為水榭景區(qū)。水榭建于1916年夏秋間,在唐花塢前一片荷塘南岸建北廳3間,東、西廳各建3間,環(huán)廳內(nèi)外建游廊,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卷棚筒瓦屋面。南面建垂花門1座,左右筑花墻,獨成一庭院。北廳地基一半座于水中,有地下室2間,北半部環(huán)廳游廊以水泥柱墩支架于水面之上,為三合院式水榭。1928年春,將南面垂花門及花墻拆除,增建南廳5間,歇山式灰瓦頂,磚木結(jié)構(gòu),內(nèi)外走廊,四面廳房與廊連接,擴建工程于192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積818.7平方米。外廊南面沿廊柱設(shè)坐凳,東、西、北三面沿外廊柱設(shè)靠欄坐凳。原公園董事惲寶惠曾手書“水榭”匾額,現(xiàn)已摘除。
由水榭向西側(cè)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東面山腳下有六角亭一座,單檐攢尖,水泥地面,柏木為柱,緊鄰山腰朝陽的山坳處,坐西朝東,取名為“迎暉亭”。沿石階而下一座青石橋與小島相連,此橋取名為“聽雨橋”。
小島上建有一座“工”字型建筑,現(xiàn)稱四宜軒。原有房舍4間,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黑瓦頂。1919年夏改建時與后檐銜接橫建房屋3間,整組建筑面積38.20平方米。據(jù)朱啟鈐先生講,建園時此處供奉關(guān)帝,故稱關(guān)帝廟,原供神像6尊,關(guān)云長面西坐在中央,周倉站在近側(cè),下邊侍立左右的是其部將關(guān)平、趙累、王莆、廖化。
神廚、神庫
位于五色壇西南角。神廚、神庫各5間,神庫在南,神廚在北。臺明高0.36米,共678平方米,均為懸山黃琉璃瓦屋面,金龍枋心旋子彩畫。神庫用于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龕及有關(guān)各種陳設(shè)、祭器等物品。每到祭祀時,將神牌請出,將各種陳設(shè)、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在五色土壇上,祭祀后收回安放原處。神廚為制作祭品的處所,并存放各種廚具。
歷史人文
走進壇門,眼前是一條綠色的林蔭道,周圍遍栽果樹。公園的主體建筑社稷壇位于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著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認為,五行乃是萬物之本。壇臺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稱“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來全埋,1950年已移去。壇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墻,東藍、南紅、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漢白玉欞星門一座,顯得格外莊嚴肅穆。皇帝把“社稷”看作為國家的象征,并自認為受命于天,為了祈禱豐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來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師、獻俘、旱澇災(zāi)害等也要到此祈禱舉行儀式。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gòu)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著梁架和斗拱,繪和璽彩畫。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改名為中山堂。堂后門內(nèi)兩側(cè)原列有72支鍍金銀的鐵戟,故稱戟門。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將鐵戟全部掠走。社稷壇外西南面,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附屬建筑。
社稷壇東邊,環(huán)境清靜,稱長青園,園內(nèi)疊假山、搭花棚、筑花壇、置盆景。在松柏蒼翠,杉竹相映中,點綴著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等景點;西邊的唐花塢是培育各種名貴花木的溫室花房,一年四季萬紫千紅,春意盎然。這里還有迎暉亨、蘭室、水榭、四宜軒、春明館、繪影樓等建筑。
此外,園內(nèi)還從各地遷移來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塢以西,著名的“蘭亭碑亭”與“蘭亭八柱”,原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是1917年遷來的。亭為重檐藍瓦八角攢尖頂,立在中間的石碑上刻有“蘭亭修禊曲水流觴圖”和乾隆帝所寫的有關(guān)“蘭亭”的詩作,八根石柱上分別刻著歷代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帖,是珍貴的石刻文物。1915年從清代禮部衙門移來的習禮亭,原建于鴻臚寺內(nèi),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員和外國使臣朝謁皇帝習禮之地。
公園后部植一片柏樹林。筒子河上可劃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與故宮相輝映,波光樓影,景色如畫。在加拿大的溫哥華,有一座中山公園,旅居這里的華人、華僑和學子們的強烈的懷鄉(xiāng)之情,從山水、林橋、路廊中折射出來。中山公園坐落于溫哥華市中心東部,緊靠唐人街,與中華文化中心毗鄰。據(jù)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外建造的第一個全景中國古典式花園——蘇州園林的再現(xiàn)。公園始建于1985年3月,1986年4月24日正式開園,由中國蘇州52位專家組成的承建隊在建筑師王祖欣和馮小麟先生的帶領(lǐng)下,同溫哥華建筑師韋亞祖和布景師鄧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建成此園。中山公園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來自中國,如玲瓏光潔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藝品,各式各樣的花格窗、假山石,鋪曲徑、小路用的鵝卵石等。
中山公園中有中國古典花園應(yīng)包括的亭、臺、樓、閣四部分,花園的設(shè)計反映著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崎嶇對平坦,明對暗,大配小,剛?cè)嵯嘁r。園內(nèi)既有鋪滿睡蓮的平靜湖面,又有小橋下的潺潺流水;ú輼淠局校、竹、梅尤為顯赫。前人賦予它們堅貞、正直、友愛的品格,給后人以美好的啟迪。山石凸凹,崎嶇有致,小徑石階,參差不平。雕刻著花鳥蟲草的長廊又直又齊,水榭與亭臺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讓人感興趣的是,公園雖小,但由于建筑師的構(gòu)思巧妙,使人在游覽時,有一種景景連綿,“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當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對面的華楓堂,常有中國民樂演奏會。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襯下,將人們引向遙遠的過去,帶向大洋彼岸,讓人如醉如癡。
1993年底時,孫中山先生銅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園門口。中山先生半身銅像連同青黑的花崗巖基座,高約3 米。他神情莊重,目光深邃,令人肅然起敬。銅像是由中國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贈送。銅像揭幕典禮那天,加拿大政府代表、中國駐溫哥華總領(lǐng)事及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人等出席了儀式,并分別致詞:孫中山的名字與中華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銅像與溫哥華的華人們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與世界和平與進步同在。
旅游信息
門票信息
開放時間
售票時間 | 靜園時間 | |
4月1日~5月31日 | 6:00~20:00 | 21:00 |
6月1日~8月31日 | 6:00~21:00 | 22:00 |
9月1日~10月31日 | 6:00~20:00 | 21:00 |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 6:30~19:00 | 20:00 |
唐花塢、蕙芳園、展廳開放時間:9:00~16:30
門票價格
平日門票價格3元,半價票1.5元,唐花塢、蕙芳園聯(lián)票價格5元;春花暨郁金香花展期間(每年4月10日至5月10日)門票價格10元,半價票5元,持門票可游覽唐花塢、蕙芳園;季票9元/季度。
中山公園門票優(yōu)惠減免規(guī)定
一、北京市大、中、小學生、外國留學生(不含成人教育、業(yè)余大學、夜大、函大、電大、研究生等學生)憑學生證,門票半價;
二、老年人憑老年證門票半價,65周歲以上北京市老年人憑本人老年優(yōu)待證免費入園;
三、身高在1.2米以下的兒童免費入園,“六一”兒童節(jié)免費對兒童開放;
四、殘疾軍人憑本人傷殘證免費入園;
五、殘疾人持本人殘疾證免費入園;
六、現(xiàn)役軍人憑本人證件免費入園;
七、退休軍人憑本人軍人退休證免費入園;
提示:以上門票優(yōu)惠均不含園中園和大型活動門票,以及公園年、季票等,年、季票使用參照相關(guān)規(guī)定。(中山公園季票:9元/季度,工本費0.3元)
中山公園游樂設(shè)施項目及價格
游樂項目名稱 | 價格 | |
碰碰車 | 8元 | |
怡樂城兒童票 | 20元 | |
怡樂城成人票 | 10元 | |
哈哈鏡 | 2元 | |
游 船 | 四人腳踏船 | 平日30元/小時,節(jié)假日40元/小時 |
飛碟腳踏船 | 平日50元/小時,節(jié)假日60元/小時 | |
六人電瓶船 | 平日80元/小時,節(jié)假日90元/小時 | |
四人電瓶船 | 平日40元/小時,節(jié)假日50元/小時 | |
烏篷電瓶船 | 平日50元/小時,節(jié)假日60元/小時 |
交通線路
公交:乘1、4、5、10、37、52、726、802路公交車天安門西(中山公園)站
地鐵:乘地鐵“天安門西站”下車,路北側(cè)向東走1分鐘,即可到達公園南門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中華路4號
導(dǎo)覽信息
景區(qū)花展
精品花展
展期:1-2月
北京中山公園每年元旦、春節(jié)期間都要在唐花塢舉辦迎春精品花展,分批展出公園傳統(tǒng)的花卉特色項目——花期控制技術(shù)生產(chǎn)的迎春、臘梅、梅花、榆葉梅、碧桃、海棠等20多個品種的春季觀花植物300余盆。同時集中布置蝴蝶蘭、大花蕙蘭、石斛蘭等不同類型色彩艷麗的熱帶蘭,還有花色鮮艷、品種眾多的觀賞鳳梨、比利時杜鵑等溫室觀花花卉,蕨類、竹芋等觀葉花卉,通過自然式布置和立體裝飾、組合盆栽相結(jié)合的布展手法,將中外名花濃縮匯集在展室之中,濃濃春意撲面而來!叭浩G冶,盡在一堂”,讓您提前體味到春天百花盛開、生機勃勃的繁華景象。
蕙芳園“一園一品”蘭展、臘梅
展期:1-2月春節(jié)前后
蘭花屬蘭科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花卉,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栽培歷史悠久,以香氣清幽、色澤淡雅、花姿端莊秀美、葉態(tài)飄逸見長。古代文人雅士貴其品德,譽之為“花中君子”。北京中山公園自1958年開始引種江浙一帶春蘭、夏蕙,開創(chuàng)了北方大規(guī)模養(yǎng)殖蘭花的歷史。蕙芳園建成于1990年,是一處以蘭花為主題的民族式自然園林,每年春節(jié)前后都要隆重地舉辦以春蘭為主的中國地生蘭花精品展,展覽期間展出春蘭、春劍、蓮瓣蘭等蘭花名品100余種200余盆。同時還展出朱德、鄧小平同志、張學良先生以及國際友人松村謙三先生贈送中山公園的蘭花精品和珍貴資料。
臘梅:臘梅科臘梅屬花灌木 別名:“蠟梅”、“黃梅”、“香梅”等
臘梅是中國園林特色的冬季典型花木,常與松、竹、南天竹等常綠植物配植冬景。在南方花期11月至翌年2月開放,花黃如蠟,清香四溢。
花期:2月中旬-3月中旬
觀賞地點:蕙芳園
三月花展
迎春、山桃、玉蘭、梅花、杏花、連翹、蕙芳園
蕙蘭展、唐花塢杜鵑花展
迎春:木犀科茉莉?qū)俾淙~灌木
游客提醒
一、自覺遵守參觀游覽秩序,順序購票入館入園,不擁擠,不堵塞道路和出入口。
二、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潔,不隨便吐痰、便溺、不亂扔廢棄物。
三、愛護文物、愛護公共設(shè)施,不在樹木、名勝古跡和公共設(shè)施上涂抹、刻畫、不在路椅上躺臥。
四、愛護一草一木,不踐踏草坪,不攀折花果。
五、愛護野生和展出的動物、不捕獵、不恫嚇、不投喂投打、不在非釣魚區(qū)釣魚。
六、按規(guī)定租退游船,不在未開放的水域游泳、滑冰。
七、不兜售物品,不散發(fā)任何形式的廣告及其它宣傳品。
八、不打架斗毆、不聚眾鬧事、不搞封建迷信、不以任何形式進行賭博等非法活動。
九、不攜帶危險物品及動物進入?yún)⒂^游覽區(qū),不在防火區(qū)域動用明火。
十、靜館靜園后,不繼續(xù)逗留、露舍、不翻越、毀壞圍墻和圍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