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薊城紀念柱 北京建城之始的紀念性標志物。位于廣安門以北護城河西岸的濱河公園內(遼、金時期宮城的中軸線上)。占地面積200平方米。1995年中共宣武區(qū)委和區(qū)人民政府為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決定設立薊城紀念柱。同年12月落成。薊城紀念柱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古建筑學家王世仁設計。整體為花崗石建造,高8.5米,底座1.5米,建于方形臺基之上。柱身呈圓角長方形,造型借用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漢代墓表式樣,古樸凝重,以象征北京和宣武地區(qū)歷史久遠。紀念柱正面上方鐫有柱銘:“北京城區(qū) 肇始斯地 其時惟周 其名曰薊”。柱前立有石碑,正面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撰《北京建城記》;背面是《宣武區(qū)人民政府建碑記》。
《北京建城記》全文: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薊!抖Y記·樂記》載,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史記·燕召公世家》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毖嘣谒E之西南約百里。春秋時期,燕并薊,移治薊城。薊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區(qū),地近華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與塞上來往交通之樞紐。
薊之得名源于薊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有記曰:“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弊C以同書所記薊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適在今宣武區(qū)廣安門內外。
薊城四界,初見于《太平寰宇記》所引《郡國志》,其書不晚于唐代,所記薊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呈長方形。有可資考證者,即其西南兩墻外,為今蓮花河故道所經;其東墻內有唐代憫忠寺,即今法源寺。
歷唐至遼,初設五京,以薊城為南京,實系陪都。今之天寧寺塔,即當時城中巨構。金朝繼起,擴建其東西南三面,改稱中都,是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宮闕苑囿湮廢已久,殘留至今者惟魚藻池一處,即今宣武區(qū)之青年湖。
金元易代之際,于中都東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縮減大都北部,改稱北平;其后展筑南墻,始稱北京;及至中葉,加筑外城,乃將古代薊城之東部納入城中。歷明及清,相沿至今,遂為我人民首都之規(guī)劃建設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薊,薊城之中心在宣武區(qū)。其地承前啟后,源遠流長。立石為記,永志不忘。時在紀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
旅游信息
門票:成人票:15元 兒童票:15元
開放時間:8:30 - 18:00
最佳旅游時間:6月,5月
交通信息
公交: 839,510路北辰西橋北站下。運通113,407,386,656,836快車,983空調車路線,753,740內外環(huán),939,944支,944,660,689路北辰橋西站下,328,379,419,425,484,518,628,751,836,851,913,949,963,運通110路洼里南口站下。
地鐵:在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qū)附近共有3條地鐵線路,分別是8號線、10號線和5號線。 其中地鐵8號線南起北土城,北至森林公園。設有北土城站、奧體中心站、奧林匹克公園站和森林公園站4個站點。 地鐵10號線起點為勁松站,終點為巴溝站,沿線經過了中心城的朝陽區(qū)、豐臺區(qū)和海淀區(qū),北連CBD,南接城市東南方向最重要的公共交通樞紐宋家莊公交樞紐,西連城市交通樞紐六里橋及五路居。線路連接了城市東南部、西北部最為密集的居住地區(qū)。乘10號線到北土城站轉乘8號線即可到達奧林匹克公園。 地鐵5號線南起豐臺區(qū)宋家莊,北至昌平區(qū)天通苑。 3條地鐵線路在奧運會賽時為奧林匹克公園區(qū)地上交通中轉線及重要的人員疏散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