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都護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個主要都護府之一,原為唐朝和新羅聯(lián)軍在滅亡高句麗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麗故地的機構(gòu)。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gòu)。
因為安史之亂的原因,于公元761年被撤銷,其下轄地并入渤海國和盧龍節(jié)度使。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于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羅仍然臣服于唐朝。
都護簡介
因司馬懿破壞燕秦漢以來建立的東北亞秩序致使高句麗“全盛之時,強兵百萬,南侵吳越,北撓幽燕、齊魯,為中國巨蠹!惫侍聘咦谟诳傉略辏668年),中國唐朝滅亡高句麗后,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tǒng)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
其后由于在東夷都護府發(fā)生的營州之亂中武周因冬天在張廣才嶺(天門嶺)戰(zhàn)敗導致渤海國和契丹崛起,上元三年(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儀鳳二年(677年),遷治新城(今撫順市高爾山)。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遼西契丹反唐,唐與安東都護府的陸路交通一度中斷。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安東都護府治所內(nèi)遷營州(今遼寧朝陽)。天寶二年(742年)年遷治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受安史之亂影響,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廢止。
東北作為中國遼闊疆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統(tǒng)一中國后,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大國,對東北享有無可爭議的行政管理權(quán)。在征服高句麗,安撫冊封渤海、契丹、庫莫奚、靺鞨、室韋等民族的基礎上,唐朝在東北先后設置了安東都護府、營州上都督府,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以都護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體制對東北進行行政管理,開發(fā)建設東北。
安東都護府初隸河北道營州都督府;武則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長安四年(704年)以幽、營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開元七年(719年)以平盧節(jié)度使兼領安東都護;開元二十年(732) 以幽州節(jié)度使兼領安東都護及平盧節(jié)度使;天寶元年(742年)幽州節(jié)度使改為范陽節(jié)度使,平盧節(jié)度使從中劃出,以平盧節(jié)度使兼領安東都護,直至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廢止。
安東都護府是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其在地方行政體制上接受唐中央政府雙重體制管轄。一方面,都護府作為河北道轄區(qū)的一級政府受治于河北道采訪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在邊境置節(jié)度使、經(jīng)略使,扼控四夷,安東都護府也在其列,轄于平盧軍節(jié)度使。
761年,廢除安東都護府,其轄區(qū)東北部并入渤海國,西南部并入盧龍軍節(jié)度使
有唐一代,大同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仍然屬于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羅仍然臣服于唐朝。
都護歷史
劃境置帶方州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唐與新羅聯(lián)合滅亡高句麗。十二月,“剖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仁貴為都護,總兵鎮(zhèn)之”。唐朝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任命右威衛(wèi)大將軍、平陽郡公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2萬鎮(zhèn)撫遼東。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原百濟故地。
北遷新羅崛起
吐蕃和新羅的介入打亂了這一局面。是年,吐蕃北犯吐谷渾部,朝西陲震動。就在唐廷商議西援吐谷渾時,新羅開始侵擾唐熊津都督府所轄的前百濟舊地,唐朝遣使問罪,新羅“遣欽鈍角干、良圖波珍餐入唐謝罪”,同時暗中卻在鼓動高句麗遺民叛亂,唐朝新羅戰(zhàn)爭爆發(fā)。唐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唐廷派薛仁貴率軍西援吐谷渾,遼東防務一時空虛,高句麗遺民“大長鉗牟岑率眾反,立藏外孫安舜為主”。這樣,唐朝面臨兩線作戰(zhàn)的困局,而新羅利用唐軍暫無暇南顧之機,于唐咸亨二年(671年),攻占了泗沘要塞,并建立了所夫力州,占領了前百濟的全部領土。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朝派高侃、李謹行率偏師前往遼東平叛。經(jīng)過四年的戰(zhàn)爭,才最終平定了高句麗遺民叛亂。唐上元元年(674年)正月,唐朝派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率軍南伐新羅。在累戰(zhàn)不利的情況下,新羅王金法敏被迫遣使入朝謝罪。唐朝既往不咎“復法敏官爵”。唐上元三年(676年)二月,又正式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即今遼寧遼陽)。
唐朝戰(zhàn)勝新羅,為什么還要將都護府北遷呢?這應與兩國在半島的實力消長有關。雖然唐朝整體國力遠勝新羅,但隨著吐蕃在西南的崛起,唐廷已經(jīng)不能全力經(jīng)營半島。是時,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zhèn),北抵突厥,地方萬余里,自漢、魏已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就在都護府遷離平壤的次年,“儀鳳二年(677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軌為洮河道行軍鎮(zhèn)守大使”,將劉仁軌調(diào)往西線以防御吐蕃。唐傾力與吐蕃交戰(zhàn),對東境自然采取守勢,不愿與新羅在半島長期對峙,空耗人力、物力。因此,在新羅稱臣謝罪的有利條件下,將都護府遷離平壤,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穩(wěn)定遷治新城
唐儀鳳二年(677年)二月,唐朝將安東府再次遷治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山城),同時任命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史稱:“(高藏)還遼東以安余民,先編僑內(nèi)州者(高句麗族人)皆原遣!苯鹭鬼胂壬J為,高句麗遺民的反抗迫使唐廷在遼東采取羈縻政策。唐滅高句麗后,為防其東山再起,曾強制遷離大批高句麗族人,人數(shù)達40萬之多,唐朝削弱當?shù)馗呔潲悇萘Φ臎Q心可見一斑。平叛后,據(jù)楊軍先生估計,高句麗族人在遼東者,尚有10多萬戶。
唐朝讓高藏這時返回遼東,無疑是羈縻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但同時將大批已遷中原的高句麗族人遣歸遼東,卻與當初削弱高句麗的初衷背道而馳,無疑為遼東再次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也為高藏日后謀叛埋下了伏筆。撫順新城位于遼東城的東北方向,從戰(zhàn)略地位上考慮,可隨時監(jiān)督高麗王高藏的反叛行為,并對大批降唐的高句麗人實行嚴密的監(jiān)視,以備應急而動。唐朝任高藏為遼東州都督,而不是安東都護,這說明唐朝并未完全信任高藏。
新城是當年高句麗的西境邊城,地勢極為險要,安東府治所遷到這里,進可攻退可守,有利于掌控整個遼東局面。高藏回到遼東后又密謀反叛,史載:“藏與靺鞨謀反,未及發(fā),召還放邛州,廝其人于河南、隴右、弱窶者留安東!迸褋y未及發(fā)動便告失敗,高藏及其族人又被遣返中原。派遣高藏的同時,唐朝派遣泉男生為安東都護,泉男生到任后“安撫遼東,并置州縣,招流冗,平斂賦,罷力役,民悅其寬”。他采取精簡機構(gòu)、召納流民、整頓賦役等舉措,短短數(shù)年即穩(wěn)定了唐朝在遼東的統(tǒng)治。唐調(diào)露元年(679年)正月二十九日“(泉男生)遘疾薨于安東府之官舍”。其后20年間,史書不見關于安東都護府重大事件的記載,說明遼東此時應處于恢復和發(fā)展的穩(wěn)定時期。
危局東夷都護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遼西契丹族突然叛唐,史載:“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奔之路,使其腹背受敵,處于唐和突厥的夾擊之中,扭轉(zhuǎn)了唐對契丹作戰(zhàn)最初的被動局面。同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攻陷東夷都護府,殺都督趙文翙!逼醯ぴ诔鮿偬栖姾蠹聪蜻|東大舉進攻,據(jù)《新唐書·許紹傳》載:“方圍安東,脅令(許欽寂)說屬城未下者。欽寂呼安東都護裴玄曰:u2018賊朝夕當滅,幸謹守!u2019賊怒,害之。”遼東形勢危在旦夕,時任遼東都督的高德武挺身而出,“以數(shù)百之兵當兩萬之寇”,“破逆賊孫萬斬十有余陣,并生獲夷賊一千人”,高德武挫敗了契丹進據(jù)遼東的企圖,從戰(zhàn)略上切斷了契丹東時鼓舞了唐軍的士氣,“使國家無東顧之憂”。
對高德武軍的戰(zhàn)功,唐廷褒獎“各賞金帶緋袍,答誠效更自錄奏擬加榮官”,唐軍更準備“某月日百道齊驅(qū),分五萬番漢精兵,令中郎將薛訥取海路東入”,從遼東方向包抄契丹,同時命令“安東諸州刺史并諸將部族、官屬等訓勵兵馬,共為犄角”。此后唐朝聯(lián)合突厥,最終平定了契丹叛亂,“契丹余眾不能立,遂附突厥”。遼西從此成為戰(zhàn)場。營州都督府被迫南遷,從圣歷二年(699年)僑治漁陽,又于開元五年(717年)還治柳城,近20年間,唐朝只能通過海路溝通遼東。
平定契丹后不久,唐朝內(nèi)部開始出現(xiàn)放棄安東都護府的輿論,唐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上疏唐廷:“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zhèn),東戍安東,調(diào)發(fā)日加,百姓虛弊。請捐四鎮(zhèn)以肥中國,罷安東以實遼西,省軍費于遠方!辈痪,狄仁杰再次上疏要求:“請罷薛訥,廢安東鎮(zhèn),三韓君長,高氏為其主!钡胰式艿闹鲝埐⒉皇钦_的,他只看到安西、安東都護府給唐朝帶來的財政負擔,并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二府的存在對唐朝的戰(zhàn)略意義,簡言之,即建二府以分敵勢,因為有安西四鎮(zhèn),吐蕃才不能全力犯唐,也正因為安東都護府的存在,契丹始終不能東據(jù)遼東,而是流竄在唐與突厥之間,部族離散,不能坐大。
武則天對此有清楚的認識,她既沒有罷四鎮(zhèn),也沒有撤安東府,為平息輿論,將安東府降格為都督府,讓有保遼戰(zhàn)功的高德武出任安東都督。唐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任命唐休景為幽、營都督兼安東都督,神龍元年(705年),再次恢復了安東都護府的設置。之所以由唐休 兼任安東都督,筆者認為,唐廷希望由他統(tǒng)一領導遼東與幽州兩地唐軍,使之配合默契,“訓勵兵馬,共為犄角”,進而收復遼西,恢復與遼東的陸路交通。
內(nèi)遷渤海合縱
契丹叛亂的另一個深遠影響是渤海地方政權(quán)的建立。史載:“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高麗既滅,祚榮率家屬徙居營州。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反叛,祚榮與靺鞨乞四比羽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盡忠既死,則天命右玉鈐衛(wèi)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討其余黨,先破斬乞四比羽,又度天門嶺(張廣才嶺)以迫祚榮。祚榮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王師大敗,楷固脫身而還。屬契丹及奚盡降突厥,道路阻絕,則天不能討,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jù)東牟山,筑城以居之!薄笆v中,自立為振國王,遣使通于突厥!睆倪@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余黨大祚榮已經(jīng)愿意卷入唐與契丹之間的戰(zhàn)爭中去,而且是選擇了東奔遠遷、遠離戰(zhàn)禍之路。武則天在契丹反唐后,曾派軍在冬天進行征剿,卻被大祚榮利用地理優(yōu)勢戰(zhàn)敗,由此,大祚榮得以在東北立足。這是高句麗滅亡后唐東北邊疆的最大變局,直接促成了其后安東都護府的遷治。
唐開元二年(714年),安東都護府再次遷治平州(今河北盧龍)。以前安東府治所雖數(shù)次遷移,但都未離開遼東,為什么唐玄宗在繼位伊始就要發(fā)生如此重大變化?筆者認為這與此時東北局勢的變化直接相關。渤海地方政權(quán)建立后,唐朝在遼東仍有相當力量,之所以沒有再次征剿,主要由于唐將主要兵力用于對突厥、契丹作戰(zhàn)。大祚榮迫于形勢通使突厥,但仍然傾向歸順唐朝,比如大祚榮就以武則天所賜封號“振國公”為號,并且僅滿足于“保阻以自固”,因此中宗即位后,唐與渤海的關系很快有了改觀。
《舊唐書》載:“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張行岌往招慰之。祚榮遣子入侍,將加冊立,會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使命不達。”但筆者認為,中宗和睿宗時期未能冊封渤海,應與大祚榮對唐在遼東的駐軍心存忌憚有關。對渤海而言,唐在遼東駐軍是渤海的直接威脅,與唐境接壤,隨時可能遭到唐軍的打擊。而唐朝此時尚倚重遼東以牽制契丹,遼東仍然具有戰(zhàn)略地位,二者在此問題上無法立即達成妥協(xié)。
唐睿宗先天二年(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遣郎將崔訢從海路前往遼東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渤?ね酰砸云渌y(tǒng)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歲遣使朝貢”,正式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次年(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平州(今河北盧龍)。
之所以如此,在于唐朝長期只能以海路聯(lián)系遼東,這就削弱了唐在遼東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力量,而渤海通過聯(lián)合契丹、奚、后突厥、扶桑及向唐朝示好,此時已有長足的發(fā)展,成為“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shù)萬人”的海東大國。二者實力對比,唐朝應該已經(jīng)處于劣勢。而此時渤海在關鍵時刻突然出賣契丹及后突厥,導致契丹險被滅族,從此遼金世仇。為了爭取渤海并借助其力量牽制契丹,唐朝在冊封渤海的同時,對渤海作出重大讓步,將安東都護府遷往平州,從而解除渤海對唐朝的戒心,這應是雙方互相妥協(xié)的結(jié)果。而促成唐朝冊封渤海的關鍵人物,應該是大祚榮之子大門藝,前文曾提及大祚榮曾遣子入侍,其人正是大門藝,“門藝曾充質(zhì)子至京師,開元初還國”,他在長安居住六年,在此期間,深受唐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是渤海內(nèi)部親唐派的代表人物,唐朝冊封大祚榮的同時,讓大門藝返回渤海,正是希望親唐力量主政渤海,使渤海成為唐朝穩(wěn)定東北邊疆的有力屏障。
唐安東都護府遷治平州的消極后果是動搖了當?shù)鼐用窭^續(xù)留居遼東的信心,大批高句麗遺民轉(zhuǎn)而投附新興的渤海地方政權(quán)!白允歉啕惻f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
廢止甌脫遼東
安東都護府內(nèi)遷后,唐與渤海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渤海不斷派出使團入唐,從事文化和貿(mào)易交流活動,并從中受益甚多,而唐朝對渤海也愈加重視,史載:“開元十三年五月,渤海王大武藝弟大昌勃價來朝,授左威衛(wèi)員外將軍留宿衛(wèi)!
開元十五年(727年)四月丁未,唐玄宗敕曰:“渤海宿衛(wèi)王子大昌勃價及首領等久留宿衛(wèi),宜放還蕃。庚申,封大昌勃價襄平縣開國男,賜帛五十匹,首領以下各有差!贝蟛獌r為大祚榮的兒子,大武藝的弟弟,于開元十三年入朝留宿衛(wèi),兩年后放還本藩并冊封為“襄平縣開國男”,襄平縣即《道里記》所載的襄平城(遼陽)。所謂“宜放還蕃”,自然是渤海,這也表明渤海實際已經(jīng)控制了遼東地區(qū),而“安東府則漢之遼東郡,其漢之玄菟樂浪二郡,并在遼東郡之東,今悉為東夷之地矣”。“其后(高麗)余眾不能自保,散投新羅靺鞨,舊國土盡入于靺鞨”。這里提及的“東夷”、“靺鞨”應即指渤海。
唐開元二十年(732年),渤海統(tǒng)治者大武藝因不滿此前唐朝設立黑水都督府,“遣其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刺史韋俊。(唐朝)詔遣門藝往幽州征兵以討之,仍令太仆員外卿金思蘭往新羅發(fā)兵以攻其南境。屬山阻寒凍,雪深丈余,兵士死者過半,竟無功而還”。
不過,渤海建國的重心不在遼東。前已述及,當營州爆發(fā)契丹反唐戰(zhàn)爭的時候,與契丹不同,渤海酋長選擇了“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這樣遠走他鄉(xiāng)的戰(zhàn)略,從一開始就沒有顯示出對遼東的重視,此后將拓境的重點放在了鴨綠江南境和烏蘇里江流域地區(qū),當唐朝將黑龍江下游的黑水部納入版圖后,大武藝竟然不惜與唐開戰(zhàn),對新羅也是如此。渤海沒有選擇奪取遼東,因為全面占領遼東即意味著與唐朝接壤,一旦唐朝實力恢復,難保不重蹈高句麗的覆轍。在唐朝收復遼東的戰(zhàn)爭中,粟末民族也被深深地卷入其中,戰(zhàn)爭的殘酷和高句麗滅國滅族的教訓使渤海統(tǒng)治者對遼東地區(qū)不能不三思慎行。大門藝曾對大武藝言:“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chǎn)怨,我且亡。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可謂雄強,唐兵一臨,掃地盡矣。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王將違之,不可!贝送,渤海自身的實力決定了其不能全面占領遼東。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于中原王朝。
行政區(qū)劃
九都督府
新城州都督府
遼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衛(wèi)樂州都督府
舍利州都督府
去素州都督府(居素州都督府)
越喜州都督府
去旦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十四州
初置42州,史書記載其名的14州
南蘇州
蓋牟州
大那州
倉巖州
磨米州
積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木底州
安市州
諸北州
識利州
拂涅州
拜漢州
駐地遷移
平壤(總章元年至儀鳳元年,668年—676年)
遼城(儀鳳元年至儀鳳二年,676年—677年)
新城(儀鳳二年至圣歷二年,677年—699年)
幽州(神龍元年至開元二年,705年—714年)
平州(開元二年至天寶二年,714年—743年)
遼西故城(天寶二年至上元二年,743年—761年)
安東都護
姓名 | 在位時間 | 官銜 | 備注 |
---|---|---|---|
魏哲 | 668年—669年 | 檢校安東都護 | |
薛禮 | 669年—670年 | 檢校安東都護 | |
高侃 | 670年—672年 | 遼東州行軍總管、安東都護 | |
屈突詮 | 672年—673年 | 安東都護 | |
高藏 | 673年—676年 | 遼東都督、朝鮮王 | |
李文暕 | 678年—681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
屈突詮 | 681年—682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
田敬則 | ?—692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副都護 | |
裴玄珪 | 696年—? | 安東都護 | |
梁亶 | 698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
薛訥 | 698年—700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薛禮之子 |
屈突仲翔 | ?—704年 | 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屈突詮之子 |
唐休璟 | 704年—705年 | 幽、營等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 |
單思敬 | 713年—? | 安東都護 | 單雄信曾孫 |
許欽湊 | 714年—? | 安東都護 | |
許欽澹 | 714年—? | 安東都護 | |
薛泰 | 720年—725年 | 安東都護 | |
潁王李璬 | 727年—? | 平盧軍節(jié)度大使遙領安東都護 | 玄宗第十三子 |
臧懷亮 | 727年—? | 安東都護 | |
裴旻 | 733年—? | 安東都護 | |
賈循 | 742年—755年 | 安東副大都護 | |
馬靈察 | 755年—756年 | 安東副都護 | |
王玄志 | 756年—758年 | 安東都護 | |
侯希逸 | 758年—761年 | 平盧節(jié)度使兼安東都護 | |
高連 | ?—? | 安東都護 | 寶藏王之子 |
高震 | ?—773年 | 安東都護 | 寶藏王之孫 |
官職與職能
在唐朝的羈縻府州制度中,都護府是最高層次設置,其次為都督府。據(jù)《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唐朝都護府分為大都護府、上都護府、下都護府。關于安東都護府的級別,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從史書中關于安東都護府長官的記載看,絕大多數(shù)時期只見“安東都護”的任職者,不過至少開元十五年(727年)以后,安東都護府的級別應為大都護府。
關于都護府官職,根據(jù)《新唐書·百官四下》記載,大都護府的長官為大都護,其下為副大都護、副都護、長史、司馬、錄事參軍、錄事,以及功、倉、戶、兵、法五曹參軍事和參軍事等官職。上都護府較之大都護府少了副大都護、法曹參軍事、錄事等官職。大都護府各級官員的官品自從二品到從九品;上都護府官員的官品自正三品到從八品。雖然都護府的級別有差別,但其職掌是相同的!杜f唐書·職官三》載:“都護之職,掌撫慰諸蕃,輯寧外寇,覘候奸譎,征討攜貳。長史、司馬貳焉。諸曹,如州府之職。”《新唐書·百官四下》載:“都護掌統(tǒng)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過,總判府事!睘榱思訌妼λ牭貐^(qū)的軍事控制,唐朝在安東都護府之下設有懷遠軍、保定軍和安東守捉,常駐軍隊為8500人,馬700匹。
安東都護府(下屬都督府及其以下的官員除外)的官員從都護到司馬、錄事參軍,各級官員都是朝廷任命的漢官。首任都護薛仁貴在唐朝征討高句麗的戰(zhàn)爭中,驍勇善戰(zhàn),勇冠三軍,“身帥士,遇賊輒破”,“威震遼!薄!案啕惣冉,詔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于平壤留守,仍授右威衛(wèi)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移理新城,撫恤孤老,有干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jié)義,咸加旌表,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背⒁云渎手乇f,鎮(zhèn)守安東,說明在安東都護府設置之初,具有較強的軍事統(tǒng)治色彩。
薛仁貴之后,安東都護的繼任者除穎王李云是親王以外,其他諸位基本上都是武將出身,如高侃、薛訥、唐休景等皆為其軍功佼佼者。顯然,安東都護府的職能軍事色彩比較濃重,這與安東都護府之下實行羈縻統(tǒng)治的方式有關。唐朝對羈縻府州的統(tǒng)轄,實行因俗而治的方針,“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朝廷不直接管理羈縻府州內(nèi)部的政務,重在維護王朝邊疆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令少數(shù)民族“畏威懷惠”,“翕然向化”。要達到固人心而維邦本的目的,以軍事強力做保障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安東都護府之下,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的各級地方政府官員,是“擢其(高句麗)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各級地方官員既有親唐的高句麗官,也有漢官,與駐守各地的唐朝軍將共同統(tǒng)轄之!杜f唐書·職官二》曰:“羈縻州所補漢官,給以當土之物!
安東都護府之下,羈縻府州的漢官的俸祿與一般府州的官員俸祿不同,以當?shù)赝廉a(chǎn)支付。高宗上元三年(即儀鳳元年,676年),安東都護府遷到遼東郡故城后,“先有華人任官者,悉罷之”。這是指在羈縻府州任職的漢官,皆由高句麗人取而代之,即完全以高句麗官員管理本族百姓,這表明唐朝對安東都護府統(tǒng)轄政策發(fā)生了變化。
唐制,羈縻府州以少數(shù)民族任“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安東都護府之下羈縻府州的高句麗族官員,亦實行世襲制,《唐右武衛(wèi)將軍高府君墓志銘》曰:“公諱欽德,曾祖瑗,建安州都督。祖懷,襲爵建安州都督。以開元廿一年九月十有九日,終于柳城郡公舍。”高句麗人高欽德卒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其曾祖高瑗可能是安東都護府建立初期,被任命的建安州都督,高瑗死后,由其子高懷襲任建安州都督。第一任安東都護薛仁貴在任期間,對“有干能者,隨才任使”。說明安東都護府屬下由高句麗人擔任的都督、刺史、縣令等各級官吏,不是由朝廷委任,而是由都護府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