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餅是山西上黨潞城的傳統(tǒng)小吃,因起源于潞城,故又稱潞城甩餅。據(jù)傳,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國珠師傅制成。因風(fēng)味鮮美,逐漸流傳,遠(yuǎn)及黎城、壺關(guān)、長治、長子、屯留、襄垣等縣。民間流傳:“要想真解饞,咱到甩餅攤,飽飽吃一頓,如同小過年。”和甩餅面時有個技巧,熱天要用冷水,冷天用溫水。沾水把面扎勻,蓋上籠布稍醒。將醒好的面揪劑子搟開,盤成圓形,放在刷了油的圓爐子上,邊搟邊甩成圓形薄餅。烙的時候以中火為宜。餅熟后,夾切好的細(xì)蔥絲,熟驢肉,卷起來即可食用?烧核獯谆蚶苯匪羰。
特色小吃
若用甩餅卷上臘驢肉吃,民間又叫“甩餅卷臘肉”。油旺旺、香噴噴、不軟不硬,回味無窮。上黨地區(qū)經(jīng)營甩餅者不下幾百家,特別是潞城市民間百姓中的大姑娘,小媳婦都會甩兩下,所以成為地方特色小吃。1958年長治市財貿(mào)系統(tǒng)舉行的技術(shù)比賽大會,潞城微子鎮(zhèn)崔巧英的甩餅榮獲第一名,后潞城飲食服務(wù)公司歷次在晉東南、長治市餐飲比賽活動中,甩餅每次榮獲桂冠。2001年潞城市建國甩餅店王建國的甩餅卷臘肉榮獲《山西名吃》稱號,2003年又榮獲中國·太原國際面食節(jié)“金獎”。2003年長治市舉行推薦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活動中,潞城市四川飯店韓四新制作的“甩餅卷臘肉”榮獲最佳食品。2004年潞城市鴻記飯店建紅師傅和長治市郊區(qū)建珍師傅的甩餅卷臘肉參加山西省汾酒杯第四次烹飪大賽中,雙雙榮獲《山西名小吃》稱號。
做法
甩餅的做法一:
1、盆內(nèi)加精面粉及清水(熱天冷水,冷天溫水)和成面團(tuán),沾水將面扎勻,蓋濕布餳發(fā),餳好后搓成長條,摘成劑子(約100克)搟開,撒上蔥花、花椒鹽卷起,盤成圓形,再邊搟邊甩成圓形薄餅。
2、在餅面上抹驢油,放到鏊子上烙約1分鐘,把餅翻過來也抹上驢油,約1分鐘后即熟。食時卷上熟臘肉片,蘸蒜泥,別有風(fēng)味。
甩餅的做法二:
1、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沙糖、鹽拌至融化。
2、放入面粉蛋黃拌勻成面團(tuán)。
3、用打面機(jī)打面團(tuán)至有一點(diǎn)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靜止10分鐘,等其柔滑光亮。
5、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涂上牛油放入盆內(nèi)。
6、3小時后可以用。
甩餅的制作要領(lǐng):烙制時要掌握好火候,以中火為宜,不宜用旺火。
甩餅典故
提起潞城“甩餅卷臘肉”,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典故。相傳,唐明皇李隆基任潞洲督察府別駕時,微服私訪至潞稱縣南門口,突然下起了大雨,主仆二人走進(jìn)一家拉面火燒鋪落腳用膳,每人想吃碗“拉面”。結(jié)果店伙計秦亨在和面時,放的水多了,晃條拿不住,又不小心把面團(tuán)掉進(jìn)了油盆里,店主師傅董芳靈機(jī)一動,把掉到油盆里的面團(tuán)趕緊取出來,放在案板上搟成圓餅,抹上油,撒上椒鹽面,兩邊一疊盤成圓形用桿仗搟餅,在搟餅片時,面團(tuán)有收縮性,所以董師傅就搟一搟,甩一甩,待餅片厚薄均勻立刻放在打火燒的鏊上烙制。但餅片一上鏊,因皮薄有層立即鼓了起來,用手指將鼓得地方捅了一個窟窿,頓時洞開氣跑,而董芳的手指也燙疼了,不由得在蔥花盆里蘸了一下,手上帶出了蔥花。他隨手把蔥花甩在餅上,翻個蓋即可食用。李隆基邊吃邊問:“這叫什么餅?又薄又軟又好吃!倍贾ㄖㄟ磉聿簧蟻。李隆基說:“我看你的餅是甩園的,就叫u2018甩餅吧u2019”。后來李隆基做了皇帝來潞洲視察,府衙設(shè)宴招待,李隆基一看沒有甩餅和臘肉,就叫快馬到潞城城南飯店取來助興。這時經(jīng)營甩餅卷臘肉的董芳才知道前幾年第一次吃甩餅的客人是皇帝。給他寫了一塊招牌掛在店門外,成了小店的招牌小吃。所以四村八鄉(xiāng)、南來北往的村民,客商都要到小店吃吃皇帝吃過的“甩餅卷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