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十子街8—12號。呂思勉故居坐北朝南,共4進,每進中間設(shè)有天井、花壇,給人以古樸典雅、書香溢齋的氛圍。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已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修復。
景點簡介
呂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十子街8—12號。
呂思勉故居坐北朝南,共4進,每進中間設(shè)有天井、花壇。青磚粉墻、飛檐瓦當、木格花窗,給人以古樸典雅、書香溢齋的氛圍。
故居1937年登記時,產(chǎn)權(quán)人為"呂誠之"(誠之為呂思勉字;),占地面積共2 .058畝,南臨十子街,北、西兩面均鄰民居,東側(cè)是局前街街道辦事處。東距晉陵中路不到50米。呂思勉父親曾把東宅房屋典當給他人,全家住西宅。直到抗日戰(zhàn)爭后期,才由呂思勉收回自用。解放后,故居部分房屋(共10間)曾駐軍。呂思勉于1952年5月31日呈文常州市政府民政科,因房屋敝壞,要求發(fā)還。文中有"惟此屋年齡已近百年,本非良好建筑"等語,由此可推知呂思勉故居當建于19世紀50年代初年(清咸豐初年),其祖父呂懋先任江西奉新知縣時。
主要景點
現(xiàn)有房屋4 進21間,均為清代硬山造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自南至北依次為:頭進門屋臨十子街;二進大廳3間,后有翻軒;三進客堂,東、西有臥室各一間,呂思勉出生于西臥室,幼年時生活、讀書于此;四進為3開間二層樓房。樓前天井東首有廂房一間通東臥室,保存呂思勉所藏的古籍、圖書、字畫、生活用品等20余箱。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修復,紅木橫匾“呂思勉故居”由著名史學家周谷城手書,并對外開放,陳列有呂思勉生平學術(shù)展覽。
人物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常州人,出生于書香之家,其祖呂宮是―青代初年的狀元宰相。他6歲就隨老師讀書,8歲時母親程氏開始為他, 解《綱鑒正史約編》,平時嚴格督促,培養(yǎng)了他讀史的興趣。16歲中一才,開始系統(tǒng)學習正史。他一生把《二十四史》反復閱讀了3遍。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先后在常州溪山學堂、蘇州東吳大學、常州府,學堂、沈陽高等師范學院、上海滬江大學執(zhí)教。1926年后任上海光^ 大學歷史系主任?谷諔(zhàn)爭期間,返常州著書并執(zhí)教于輔華、青云, 學。1951年院系調(diào)整,他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1957年,思勉在上海病逝。他畢生致力于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史學界享有盛名。著作極豐,有《白話本國史》、《中國文字變遷考》、《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中國民族史》等。后人整理出版的遺稿有《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近代史三種》等。其中的《白話本國史》是20世紀20~30年代我國發(fā)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長期用作許多大學的教材,被譽為青年學習歷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